1 |
「九一一」後東南亞恐怖主義活動與區域安全梁嘉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二○○一年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之中,美國的雙子星大樓垮了。一時間,帶給美國人民極大的震撼。而這樣的一個事件,再度將東西方文明的衝突帶到一個顛峰。早在一九九三年,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教授就曾在「外交事務季刊」(Foreing Affairs)中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了未來的衝突源,將會是來自於不同的文明之間,其中所指的便是基督教與回教之間的衝突。 在這樣的論調之下,類似「九一一」這樣的攻擊事件,似乎會一再的重演。基督教與回教之間的戰火也將越演越烈。美國在「九一一」之後,便將其國防重心放在全球反恐之上。幾乎所有與恐怖主義有關聯的,都被美國列為首要目標。美國也藉著這個機會大肆地在海外從事軍事活動。
在美國大張旗鼓的同時,東南亞地區,成了美國在中東地區以外,第二個反恐重點地區。東南亞之所以會是美國的第二線,原因在於回教在東南亞地區的勢力十分龐大。在東南亞地區當中的印尼,可說是全世界最大的回教國家,他有兩億一千兩百萬的人口,其中回教人口達一億七千萬 。自「九一一事件」以來,印尼也接連著發生了多起爆炸案。
菲律賓南部地區也為回教激進組織所苦。自一九七○年代始,回教分離分子就誓言要建立一個獨立的莫洛國家(Moro Bangsa)。 而在菲律賓南部的回教分離主義團體中,共計有莫洛民族解放陣線(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MNLF)、莫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 MILF)及阿布薩耶夫組織(Abu Sayyaf Group, ASG),在這三個組織之中僅有阿布薩耶夫組織被美國列為恐怖組織。
因此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於汶萊舉行第七次東協高峰會時便聲明堅決對抗恐怖主義,並於二○○一年反恐聯合行動聲明(2001 ASEAN Declaration on Joint Action to Counter Terrorism)中對於反恐戰爭提出九點方案 ,在這九點方案之中,一開始就提到要加強並檢視東協會員國的反恐機制。這樣的一點建議對於東協來說是第一次就反恐這個議題來做一個內部的檢討,這是在過去所沒有的。且在此聲明之中也強調要加強多邊與雙邊的合作,除了東協內部會員國的合作之外,更注重的是東協組織及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間的合作。
|
2 |
東南亞區域安全之研究周禮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協(ASEAN)自1967年成立以來,即有其獨特的安全觀。根據東協曼谷宣言,東協成立的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區域安全與穩定」,並透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科技等各個層面的合作,達成未來形成共同體意識,而非透過組成軍事聯盟、以武力來解決彼此爭端。隨著「911事件」及「巴里島爆炸案」後,美國超強地位進一步向前推展,視東南亞為其全球反恐的第二戰場, 2001年東協與中共達成於10年內籌設雙邊「東協-中共自由貿易區」之協議,將成為涵蓋20億人口,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其影響極為深遠。本文主旨在探討東協具備成為亞太政治大國的必要條件,善用集體安全合作機制,提高身價,主導議事,及積極從事經濟與安全區域整合,目前為何沒有達到維持東南亞區域安全之目的。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揭示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文獻探討及論文架構等。第二章為「東南亞概述」,從東南亞地緣政治及政經情勢變遷,經由區域主義的形成,探討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成立與發展。第三章「東南亞區域安全」,探討東協如何藉由新自由主義之互賴理論推展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合作,並揭櫫「綜合性安全」的觀念,使成員國之間擺脫安全困境加強各項安全合作,如何利用東協區域論壇 (ARF)為核心和載台,展開與外部大國之間的多邊安全對話,逐漸擺脫其邊陲的地位,進而維護東南亞區域的和平與穩定。第四章「影響東南亞區域安全潛在的衝突熱點」,針對朝鮮半島、臺海兩岸及南中國海等問題,探討東協所主導東協區域論壇在亞太安全熱點的行為角色。第五章「未來的展望」,探討東南亞國家經由經濟區域整合,預定2020年前完成安全、經濟及社會文化的「東南亞共同體」的願景。第六章為結論。
近年來東協在區域整合的進展上頗有成果,2001年在汶萊的東協高峰會中,東南亞國家領袖與中共總理朱鎔基同意在2010年成立一個世界最大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2002年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的東協高峰會中,討論加強東南亞地區經濟合作以及加快東協形成共同體的問題。而東協高峰會議後所舉行的東協十加三高峰會議中,東協和中共在柬埔寨簽署一項關於中國南海有爭議地區內避免衝突的劃時代協議「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會議中另一個重要的決議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簽訂了「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正式啟動了「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在2003年10月份召開的巴里島高峰會,東協領導人共同簽署「巴里島協定Ⅱ」,追求政治、經濟、安全及社會文化整體化的「東南亞共同體」,東協為東南亞地區及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政治整合畫出美麗的藍圖。
|
3 |
東協區域論壇角色及功能之研究 /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ASEAN Regional Forum林達, Andrew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後冷戰時期的亞太區域安全事務趨於複雜,區域性國際組織日漸興起,其中「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 ARF)主要作為亞太國家協商區域安全合作的重要機制。本篇論文主要介紹「東協區域論壇」之成立背景、過程,以及其運作之具體成就,進而分析其在亞太區域安全中所具備之功能與扮演之角色。
「東協區域論壇」成立於一九九四年,目前共有二十二個成員國。後冷戰時期亞太區域多邊主義形成,加上區域安全架構面臨重組,使得多邊安全對話機制之形成有其必要。「東協區域論壇」成立之基本宗旨是促使亞太國家針對政治及國防安全議題,培養建設性對話之習慣。「東協區域論壇」在推動區域安全合作機制上,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推動「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CBMs);第二階段為發展「預防外交」(Preventive Diplomacy);第三階段則是發展區域衝突的解決機制。至一九九九年第六屆「東協區域論壇」年會為止,已在「信心建立」上達成可觀的成就,並於一九九七年開始朝第二階段「預防外交」推動。
亞太國家在「東協區域論壇」各項目標的推動下,逐漸對區域安全事務之合作建立共識,對於和緩國際緊張情勢,降低衝突昇高機率,具有正面而積極之意義。惟其組織結構鬆散,屬性為協商安全議題之區域性論壇,雖然「信心建立措施」與「預防外交」的推動實施有其顯著成果,要能夠達到具備解決區域衝突的機制,尚有許多仍待努力之處。
中華民國目前並非「東協區域論壇」之成員國,在中共排擠壓力下,無法參加此一多邊安全對話機制。不過,台灣在未來亞太區域安全政策的規劃上,可將「東協區域論壇」成員國所形成之安全共識,作為研究實施之參考。同時,加強「綜合性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以及「合作性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目標之追求,尋求各種多邊安全合作之途徑,在亞太區域安全中扮演積極之角色。如此可避免我國安全利益受損,並可增加參與國際社會之機會。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宗旨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第二章、東協區域論壇之成立與運作
第一節 東協區域論壇之成立背景與過程
第二節 東協區域論壇之宗旨與目標
第三節 東協區域論壇之基本架構
第四節 東協區域論壇之運作模式
第三章、東協區域論壇之成就
第一節 歷屆東協區域論壇年會(外長會議)主要議題
第二節 東協區域論壇推動區域安全合作之各項成就
第三節 東協區域論壇對南海問題之態度與處理方式
第四章、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強權之關係
第一節 東協區域論壇與美國之關係
第二節 東協區域論壇與中共之關係
第三節 東協區域論壇與日本之關係
第五章、結 論
|
4 |
東協區域論壇對亞太安全之影響-國際建制之觀點宋國強, Sung, Kuo-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本文主要之研究在於檢驗東協區域論壇是否具有影響亞太區域安全之效能。首先藉由國際關係理論對於「安全」的闡述,筆者運用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安全觀與對國際建制的看法,來評析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tional Forum, ARF)對亞太安全的影響力。隨著國際關係理論的檢視過程中得知,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皆認為東協區域論壇在穩定亞太區域和平與穩定的效用不大。
其次,透過Andreas Hasenclever、Peter Mayer與Volker Rittberger在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文章中所提出關於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評定的指標,其以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觀點就(1)建制的「效率」(Effectiveness)指標-建制達成目標與貫徹意志的能力、對成員的影響力,以及決議的拘束力等方面;兼以(2)建制的「彈性-堅實」(Resilience / Robustness)指標-東協區域論壇對於現實事件、衝突的解決能力與成效,藉由國際建制的角度來分析東協區域論壇在建制上的完備與否,來評價東協區域論壇是否合乎所謂區域性「安全」機制的標準。 經由國際建制指標的檢視結果得知,不論在「效率」指標或「彈性-堅實」指標,皆驗證出東協區域論壇是個不健全的國際建制,並非所謂的區域性安全機制,對亞太區域安全的影響力也有限。
再者,經由對於亞太地區的主要衝突點-朝鮮半島核武問題、台海危機以及南海主權爭議等事件的討論,檢視東協區域論壇對於事件的處理、事件所做出的決議以及針對事件所發表的聲明,來評析論壇是否具有解決亞太衝突事件之功能。研究發現,東協區域論壇僅能對於衝突事件做出宣示性質的聲明,不具拘束力的決議,無法要求成員國自制,也使得論壇無法做出有效的解決,更失去了處理亞太區域安全事務的能力。
最終,歸結出東協區域論壇的缺失,以及無法有效發揮其安全建制的原因,筆者認為東協區域論壇最主要的缺失在於「制度化程度太低」以及「決議拘束力不足」,因而導致論壇缺乏安全建制的功能、議題無法被普遍討論、對衝突事件缺乏解決能力以及信心建立措施無法順利推展等問題。透過上述之討論,找出提升東協區域論壇解決事件效能之辦法,俾使其發揮安全建制之功能。
關鍵字詞:東協區域論壇、新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國際建制
|
5 |
一九九零年後東南亞國協內部信心安全建立機制之研究高文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協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促進東協各會員國之間「在平等與夥伴的精神之下,採取共同努力,促進區域內各國的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以增進東南亞國家成為繁榮與和平的基礎。」隨著冷戰結束,大國影響改變,中共與日本積極介入東南亞地區,加上1999年 4 月,隨著柬埔寨的加入東南亞十個國家全部成為東協成員,實現了東協最初建立的願望。但在相互平等、不干涉內政及和平解決衝突的基礎上,東協推動區域安全合作的機制(東協方式的協商模式)面臨極大挑戰與衝擊。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揭示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及論文架構等。第二章探討東南亞安全環境,從東協的成立,在諸多歷史情結與仇恨糾結中,東協十國出現的背景原因,及探討冷戰前後影響東協安全合作機制形成的因素,從中瞭解「信心安全建立措施」在東協國家間的重要性。第三章 1967-1989東協「信心安全建立措施」的歷史脈絡,從「東協方式」談起,以新自由主義的概念嚐試瞭解不同於歐盟整合的「東協方式」。第四章1990年後東協內部「信心安全建立措施」的發展與特徵。針對冷戰後東協內部安全機制加以探討,如各國之間透過那些機制和平解決雙邊邊界問題等。第五章東協國家主導的由外而內安全合作模式,探討東協區域論壇及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之成立背景、主要議題及對東協安全合作機制的影響。第六章今後東協推動內部「信心安全建立」的機會與挑戰。東協內部對「信心安全建立措施」的看法與態度亦影響執行成效,東協內部解決衝突的機制是否健全,由「信心建立措施」發展到「預防性外交機制」之可行性。第七章結論。藉著上述的探討,瞭解東協內部信心安全建立機制之演進及發展,為東南亞區域安全找到新的方向。
|
6 |
中共的新安全觀:從理念到實踐張景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2年7月31日,中共在「東協區域論壇」外長會議中,提出了「中方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全面有系統地闡述了中共在新世紀下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中共自1996年就提出應共同培育一種新型的安全觀念,中共領導人更多次在國際場合呼籲建立新安全觀,強調以對話協商增進了解和信任,通過協調合作促進和平與安全。
近年來,中共積極參與雙邊國際協定、多邊國際組織,強調「和平發展」重於一切,其中「東協區域論壇」與「上海合作組織」更被中共視為是新安全觀的具體成功實踐。新安全觀顯然已經成為中共順應經濟全球化與倡導世界多極化的主要工具,勢將成為中共對外政策的主調。因此,本文除探究中共新安全觀的背景與理念,更透過中共安全觀的改變、國際建制的參與,以掌握中共可能採行的國家安全政策與所面臨的挑戰。最終,並省思「新安全觀」為兩岸關係帶來的啟示。
|
7 |
推動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郝以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信心建立措施,最早出現於1975年歐洲安全暨合作會議(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簡稱CSCE)的赫爾辛基會議(Helsinki Conference)所簽署的赫爾辛基最終議定書(Helsinki Final Act),嗣後,被國際間廣為運用以降低敵對國家間衝突與避免戰爭的重要途徑與模式。信心建立是一系列的相對措施,旨在促進彼此了解,防止誤判和誤解,其重要條件是雙方能持續漸次的降低敵對緊張關係,使得雙方能在協談中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的共識,成為一種常態性互動式的行為模式。
二、不論是先前歐洲安全暨合作會議或是改組後的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在策訂信心建立措施的條文上是依據當時的背景環境及相對的威脅程度來策訂,並結合時空移轉,環境變遷循序增修訂,在互信不足的狀況下採較寬鬆的措施作為,以增加互信的基礎為主,在互信條件較成熟的時候,則相對採取較嚴格及緊縮的措施作為,而非一成不變,更不是可一次到位的。
三、中共從改革開放開始,施政的重心在於政局穩定及經貿發展,中共力求營造與維持一個穩定的國際安全環境,以全力從事經濟建設。在對外改善關係及參與信心建立措施之基本立場與原則:(一)推動多極的國際新秩序;(二)消弭「中國威脅論」;(三)壓縮中華民國國際空間。在過去十多年當中,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看法由負面的、消極的,轉而採用信心建立措施來改善與潛在衝突國家間的關係。在相當的程度上可印證,中共對其它國家所推動之信心建立措施已經取得相當的成果,而中共也從推動信心建立措施獲得實質之利益。
四、兩岸關係正處在十字路口,如何化解僵局,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初兩岸焦點問題,兩岸是戰是和,也是亞太地區穩定與否關鍵。兩岸間現況的互信措施在不具正式的條文約制下,有學者將其稱之為默契式的互信措施。兩岸之所以遲遲不能展開正式信心建立措施,仍存在的幾個問題癥結:如單方面的共識匯集不易、缺乏脈絡連貫的運作組織體、中共正統自居的傲慢;雙方面的一個中國的認知困境、缺乏溝通有效途徑、漸趨失衡的兩岸軍力;在多邊方面的第三者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效能不彰的第二軌道、多邊組識國家的選邊站等問題。在兩岸間推動信心建立措施或許解不開兩岸政治上的結,推動兩岸信心建立措施最大的目的,是在促進兩岸雙方以和平的、溝通的方式,達成互信、共存、共榮的目標。信心建立措施最終目標固然在於追求穩定、確保和平,但它是一種過程與方法,是通往和平之路的開啟,而不是終點。不論是美蘇間的互信機制或是歐洲的信心建立措施亦或是東協間的安全對話,甚至東西德統一、朝鮮半島正在進行的和解,都是經過長時期的醞釀、溝通、協調,且相對方皆隨著時空而逐步調整修訂各自觀點與包容,並藉助區域組織、第二軌道或第三國的協助,待最佳時機或相對方咸感需要時,始建立相對間的互信措施。
|
8 |
冷戰後中共海洋戰略之研究 /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After Cold War林東煥, Lin Dung-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中共海洋戰略發展之相關條件、環境、具體措施,以及對周邊國家所產生的影響。後冷戰時期國際情勢緩和,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地區爭端和衝突反而浮現出來。因地緣政治環境的改變,台海、南海地區已成為區域衝突的引爆點。中共研析波灣戰爭之經驗,放棄「早打、大打、打核戰」時時臨戰之觀念,強調「質量建軍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之策略,故調整戰略方向由陸上走向海洋,以保障其國家利益、國防安全及完成統一中國之企圖。就整體國力言,中共自1978年實施經濟改革後.,經濟成長快速,國家競爭力上升,無庸置疑,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經濟大國。而蘇聯解體後,中共來自北方威脅降低,有利其海洋之發展。又因沿海海洋爭奪及領土紛爭問題亟待解決,更全力擴展其海軍武力。中共在 1998年就制定了「中國二十一世紀海洋議程」,提出中國海洋事業永續發展政策。同年中共國務院在國際海洋年會中提出《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白皮書》,其中明文主張「中國是發展中沿海大國」。中共大力發展海洋戰略,已為亞太地區安全投下一個變數,亞太各國均深感不安。加上區域內互信機制不夠健全,中共時時對台灣文攻武嚇,更增加地區衝突之危險性。故未來台海、南海問題最後是以和平方式或兵戎相見收場,中共的戰略作為就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字:亞太戰略;國家戰略;海洋戰略;海軍戰略;海軍現代化;海權;積極防禦;近海防禦;局部戰爭;太平洋島鏈;兵力展示,有生戰力;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戰區飛彈防禦系統;遏制點阻滯;海洋經濟;指管通情系統;亞太經合會;東協區域論壇;東南亞國家協會。
|
Page generated in 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