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盈餘與生產力資訊其相對有用性之研究邱昭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用「關聯性研究設計」(association stud)探討盈餘及生產力衡量指標與股價間的關係,並進一步檢視考慮生產力衡量指標後,盈餘資訊內涵的解釋能力是否會增加。鑑於理論上,生產力衡量指標應具增額資訊內涵,但林晉宏(民83年)之研究,其對生產力資訊內涵實證結果卻不顯著,故本研究擬改良林君變數衡量方法及相關實證模式,以求更清楚瞭解生產力衡量指標在我國股市環境中的有用性。
依理論判斷所制定之選樣標準,本研究以民國80年至84年,69家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經實證分析后,其結果顯示
(一)在資訊內涵方面
1. 生產力衡量指標資訊內涵
本研究發現生產力衡量指標變動(CPR),在民國80、82、84年與股價報酬其有顯著相關,且平均而言,生產力衡量指標變動(CPR)具有資訊內涵。
2. 盈餘資訊內涵
本研究發現除民國84年外,盈餘反應係數(ERC)並未顯著大於零,因此盈餘資訊並未具有資訊內涵。
(二)增額資訊方面
實證結果顯示,生產力衡量指標變動(CPR)在民國80、82、84年相對盈餘而言,具有增額資訊內涵。
(三)盈餘資訊內涵比較方面
透過兩迴歸模式調整後R2之比較分析,發現在考慮生產力衡量指標後,各年度的調整後R2均能提高,且透過成對差異t檢定指出,考慮生產力衡量指標前後,盈餘資訊內涵有差異的顯著水準達1%。
|
2 |
總要素生產力─我國製造業之實證研究黃泉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世界各國不論是先進國家或落後國家,對於生產力(productivity )之提升,無不寄以深切之厚望,因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透過生產力之衡量與認知,提供經濟政策正確之引遵方向,期能加速經濟成長,合理運用資源,強化對外競爭能力。
吾人了解,美國早在一九三○年代,即致力推動生產之運動;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of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OEEC)於一九五三年成立「歐洲生產力組織」(European Productivity Agency ; EPA);亞洲國家於一九五五年以後,亦陸續設立生產力中心,一九六四年,更設立「亞洲生產力組織」(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xation ;APO);我國早於民國四十四年,即成立「中國生產力中心」,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經濟部邀集各界共組「全面提高生產力運動推行委員會」,其目的不外乎配合政府經濟與工業化目標,協助工商企業提升生產力,以促進產業升級,維持經濟持續成長與進步。
吾人了解,台灣地區自然資源相當貧乏,在政府推動經貿自由化之際,欲使經濟升級,並與貿易對手國相互抗衡,誠有賴生產力之有效增進,特別是製造業生產力之提升,因為製造業在台灣產業結構中一直扮演舉足輕重之角色,所以本文乃以製造業為研究對象。惟生產力為何變動與如何增進生產力之問題,以往經濟學者幾乎都僅注重技術進步的角色,然由經濟理論,吾人得知生產力之高低實擊於技術進步與資源是否有效運用,由於過去生產力之實證研究,鮮有將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一併考慮者,職是之故,乃進行本論文之研究。
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的提高,皆可以提升生產力,然而為求技術進步往往須花費相當龐大的資金於研究發展,或引進國外技術,誠非小廠商能力所及,而提高技術效率則是在既有的技術水準下,盡力使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雖亦有成本,然相對較小,且不論大小廠商都可以進行,因此,雖然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的增進皆能提升生產力,惟兩者實具不同之政策含意,有必要加以區別。
本文對生產力之衡量,採用TransLog 生產函數,援用Tornqvist Index 並利用邊界(frontier)函數的概念,將總要素生產力之成長率分解為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變動率及完全效率點與實際效率點之產出彈性差異,以期對生產力有進一步之認識。
本文前後計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簡述研究動機、目的及研究方法與本文結構(內容);第二章生產力與效率之探討,扼要說明生產力與效率之意義並經由理論的推導,探討總要素生產力與技術進步率及技術效率變動率三者之間的關係;第三章總要素生產力之衡量方法,涵蓋各種常見的生產函數法、指數法及投入產出法;第四章邊界函數估計方法,介紹確定性無參數邊界法、確定性參數邊界(規劃法與統計法)、隨機邊界法;第五章模型設立與實證研究,除設立模型外,並進行製造業之生產力的衡量與分解之實證工作;第六章結論。
|
3 |
臺灣區壓鑄業生產行銷功能及企業績效之研究許子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 |
台灣紙業生產力之測計何渝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
生產力的測計,是對一經濟體系作系統化研究的第一個步驟。而紙業又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行業,故筆者特基於原有之興趣,以紙業為對象作此當試,期能對本省紙業的過去與將來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研究方法
本文所從事的測計,係採用指數比較的方法。產出及投入均化作以民國40年為基期之指數,然後相比。至於不同投入間的綜合,則或以相對報酬為之(如雇用量之加權,勞工投入、資本投入之綜合是),或以幣值基礎為之(如存貨、固定貨產兩項資本投入的綜合是)。
為避免虛浮,各數列在化作指數實際加以應用前,均經調整以符達基期同等的標準。此或藉基期價格加灌達成(數量加權法),或藉價格指數平減致之(價值平減法)。
資料來源
本文所採資料,均屬官方發佈(提供)者,由於早期資料不全,各數列之編算均經以兩種不同的方法行之,藉相校核,各數列所據資料之情況約如下述:
1. 產出方面:將行政院主計處生產淨值資料以發售物價指數平減後,與經濟部所編加權綜值式生產指數比較,二者能相呼應,似無問題。
2. 勞工投入方面:雇用量數列之統計不夠健全,差異雖能大致解釋,但仍難加採用。故本文只以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國民所得」內之勞動報酬統計為基礎,用「勞工調查報告」內所載之工資指數平減,作為勞工授入。
3. 資本投入方面:資料極端缺乏。存貨數列係根據43年、50年、55年三次普查及56年以後經濟部編「工商業調查報告」內之數字。以及各年產值,藉存貨週轉率反推得來。固定資本存量淨額亦以同一來源資料(更缺56年數字)及工礦業調查報告內48年49年51年56年抽查數字按產值推算之結果,藉資本產出係數推出其它各年存量水準。毛額部份除55年係現存資料外,餘均根據該年折舊率及主計處「國民所得」內所載之各年折舊數字推算而來。這種由存貨及固定資本推估合成之資本投入數列,用於長期分析或許尚有幾分可信,憑作短期觀察。其準確性大有疑問。
內容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界定研究範圍及名詞定義。第二章剖陳理論基礎,建立工作綱領。第三、四、五章分別進行產出數列、勞工投入數列及資本投入數列之衡計,並各陳示其缺陷。第六章綜合各數列,編算生產力指數。第七章作一綜合檢討,立下結論,指出生產力指數與其它數列的可能關係,並提出建議。
結論與建議
根據我們這樣的測計,紙葉這些年來在生產力提高上的努力成效相當可觀。單位實質生產增加約三倍半(以淨額資本計,生產力指數為447.90%,以毛額計,更高達634.27%),而從福利經濟的眼光看,單位生產亦增加一倍有餘(按淨額計,234.96%,按毛額計,332.72%)。
生產力的如許倍增,極有利於紙業的發展,員工生活的改善和物價的穩定。生產力和雇用量,工資以及物價間的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的研析。倘若能作行業間的比較,將更有意義。
本研究只是一個嘗試的開始,工作結果雖尚稱圓滿,但對紙業則仍難謂已達深入的瞭解。我們唯一能有的結論,就是本省紙業自戰後復原,以迄今日市場擴大後的不斷調配,它在生產力的提高上可謂有相當顯著的成就。如果基本情勢不變,我們仍從單位實物生產來衡量的話,則紙業生產力每年可有19.91%的高速成長。惟當經濟效率太過低落的小廠漸次淘汰罄盡(配合原有市場規模建立者),而規模經濟的利益自然達一接近飽和的水準時,此成長率終難長久維持。故業者必須未雨綢繆,設法從以往忽略的組織功能、行銷技術等方面去開創新的機運。其次,本省市場胃納有限,要維持相當之生產效率必須假借外銷以資平衡,結果形成省內紙業隨國際紙而起伏的現象。今後如要緩和這種現象,多角經營富有其必要。
|
5 |
生產效率之衡量及其應用賴永梁, LAI, YONG-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學之要義,在於探討如何將稀少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率的配置。因此,經濟理論
中,效率一詞一向為人所廣為使用。然而,經濟學中,效率的概念一直是相當抽象而
模糊的。為深入探討「效率」的含意,本文首先從各種角度給予效率具體、可衡量的
定量;並探究衡量之方法。其次,對我國製造業的生產效率狀況進行實證測試;同時
探討影響效率之因素是什麼。最後檢討衡量方法之優劣及限制。
全文共六章,約三萬二千字。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效率的定義與衡量
第一節 效率的定義
第二節 效率的衡量方法
第三節 文獻回顧
第三章 我國製造業生產效率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衡量的模型
第二節 資料來源及處理
第三節 實證結果
第四章 影響效率因素之探討
第一節 個別產業分析
第二節 產業間分析
第五章 方法之檢討、含意與限制
第六章 結論
|
6 |
實驗設計中直交表之研究林龍樹, LIN, LONG-S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三萬多個字,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有三節;第二章直交表理論
基礎,有三節;第三章直交表配置與分析,有六節;第四章直交表應用實例研究,有
三節;第五章結論。
本論文研究內容約可歸納為:
一、探討直交表理論基礎,來源及其演進過程,並研究其與因子設計、拉丁方塊設計
等關係:探討直交表建立方法與特性。
二、比較常用幾種直交表之間的不同適應性質,使能根據本身業務的需要,選擇最適
的直交表從事試驗。
三、更深入探討利用直交表試驗的分析方法,以獲取最佳操作條件。
四、評估國內事業利用直交表試驗改善本身生產結構,提高生產技術與生產率的狀況
。
|
7 |
台灣五大外銷產業計劃生產與訂貨生產之比較研究邱璨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台灣五大外銷產業為研究範圍,由實證分析比較計劃生產與訂貨主產之差異,以配合政府鼓勵訂貨生產廠家實行計劃生產,提昇工業生產技術水準,達成第六期四年經建目標之政策。
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概論,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五大外銷產業,計劃生產與訂貨生產概況、分析與比較其差異,以假設檢定(Hypothesis testing)測定五個預立之假設,由成立之假設作本文之結論與建議。
本文資料由經濟部工業局提供其製造業外銷工廠調查2030家問卷,本文採橫向(horizontal time span)研究法,比較計劃生產與訂貨生產之差異,研究重點為行銷面(Marketing)。
第二章研究計劃生產、訂貨生產之特質,並作簡單的因素分析(factors analysis),及介紹行銷導向(marketing criented)的管理哲學。
第三章研究重點;第一、各業內計劃生產與訂貨生產之相對百分率,第二、各業內計劃生產與訂貨生產國外市場依存度之差異,第三、各業內計劃生產與訂貨生產規模比較。
第四章台灣五大外銷產業、計劃生產與訂貨生產之風險差異分析。
第五章研究五大外銷產業、計劃生產與訂貨生產外銷通路,測定其直接外銷之差異。
第六章研究五大外銷產業、計劃生產與訂貨主產之行銷研究水準,及測定其差異。
第七章比較台灣五大外銷產業、計劃生產與訂貨生產之管理成效,並測定其差異。
第八章結論與建議,其要點摘錄如后:
一、結論
(一)訂貨生產輸出比率高於計劃生產之輸出比率,對國外市場依存較大。
(二)計劃生產之登記資本額、總銷售量均大於訂貨生產之登記資本額、總銷售量。換言之,計劃生產規模較大。
(三)計劃生產之平均獲利能力高於訂貨生產之平均獲利能力。且計劃生產經營風險度小於訂貨生產之風險度。
(四)計劃生產直接外銷比率較訂貨生產同比率高,但差異並不顯著。間接外銷通路中透過外人之商社、洋行出口,各業之計劃生產偏高。透過國人貿易商出口,各業之訂貨生產偏高。
(五)計劃生產蒐集原始資料以進行市場調查分析之百分率高於訂貨生產同百分率。但差異並不顯著。
(六)計劃生產在外銷毛利率、總銷售毛利率、及外銷量三個評估管理成效標準下,均較訂貨生產有較佳之管理成效。
二、建議
(一)訂貨生產廠家應求生產及管理上之改變,實行計劃生產。經由實證分析、採計劃生產較為有利,且是未來之趨勢,政府應鼓勵訂貨生產廠家合併、擴大經營規模,於中長期資金予以優惠融資,以促成早日實行計劃生產。
(二)計劃生產廠家應以多國家公司為長期發展目標,目前亟須建立自己銷售通路,同時攜同外銷幫助中小規模之訂貨生產廠家。
訂貨生產廠家可聯合同業建立專業性貿易商,或透過綜合性貿易商之方式聯合外銷(combination export)。
(三)計劃生產應加強商情之收集,行銷調查與分析。政府宜飭駐外參經人員提供迅速,正確之市場情報,加強和國內之連繫。
|
8 |
東南亞籍配偶在農村:生產與再生產之貢獻——以雲林縣西螺鎮為例林品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統計數字檢視外籍配偶占各縣市的人口比例,可以看出外籍配偶多集中在以農漁業為主的縣市;且由於農村地區人口大量外移,導致農業勞動人口嚴重不足及老化,即使到了今日,這些農業縣市與其它縣市相較,其人口在社會增加率上仍是屬於負成長數值相對高的地方。外籍配偶占這些農業縣市人口相對多的比例,顯示出她們與農業社會間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關連。以目前農業縣市人口呈現負成長且老化的趨勢來看,占台灣移入人口絕對多數的她們會對台灣的人口結構或農村老化的勞動力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有鑑於此,本研究試圖以文獻探討為主軸設計訪談問卷,了解東南亞籍配偶對於雲林西螺農村地區的影響,所欲達到的具體目的為:從生產面向了解外籍配偶的就業動機以及她們在農村勞動市場的活動樣貌;從再生產面向了解外籍配偶在農村家庭中與家人相處情形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沿著以上線索,再進一步檢視外籍配偶在農村地區的定位及貢獻。
最後研究發現西螺農村人口外移、勞動人口老化現象嚴重,東南亞籍配偶的到來填補了農村勞動力的缺口,讓身為台灣重要稻米產區和蔬菜種植區的西螺可以在老一代人口逐漸凋零下,農業得以繼續存續;另一方面,外籍配偶不僅為日漸凋零的農村及國家的少子化趨勢提供了未來的新生勞動力。同時,她們在具體面向上,包括無酬的照顧工作、減輕家務工作的負擔和托育的提供等,減輕了農村家庭或高齡者家庭的困境,降低政府社會福利支出的成本;而在抽象面向上,她們給予家庭成員生活和心靈上的安定,維繫社會基礎單位-「家庭」的持續運作,都是不容小覷的。
研究者並提出「在地生活者」的想法,認為外籍配偶無論懷抱什麼想法或憧憬來到台灣社會,儘管嫁入家庭的經濟條件各異、面對著生活的各種壓力,她們都是一群在台灣土地生活的女人,媳婦與媽媽,皆已在這塊地上落了地生了根,並且務實地生活著。
|
9 |
勞工生產力指標之增額資訊內涵 / The Incremental Information Content Of Productivity Measures林晉宏, Lin, Ching Ho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Ball and Brown從事有關報酬與盈餘相關之實證研究以來,會計界爭相投入以資本市場為基礎之實證研究,其目的多是以探討盈餘資訊之有用性為主。Chang & Chang (1992)指出,會計資訊中以盈餘資訊擁有最大的資訊內涵。但是不論是國內或國外學者研究所得之結果均不是非常顯著(詳見第二章),而本研究擬轉換一個角度從其基本面著手,看投資人在作股價分析決策時,是否會針對財務資料作進一步的分析,而本論文乃是針對製造業的公司,看投資人在作決策時是否會考慮該公司生產力之好壞,以作為決策之基準。
本研究乃是以加值的觀念作為生產力分析的基準,以兩階段迴歸分析檢定看有關生產力資訊是否較盈餘資訊為佳。並採取相關性研究法的模式進行買證分析,所選取的樣本是民國七十一年底以前上市之製造業公司,測試期間是民國七十七年至民國八十一年。經實證結果發現,臺灣投資人在作股價分析時,仍是以盈餘資訊為主,並沒有針對公司生產力等基本面因素進行分析,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投資人不理性,以及臺灣市場受到人為操縱等因素所造成,因此投資人多是跟隨著大戶的腳步,而小道消息是他們決策的重要依據。
|
10 |
公共投資對製造業、生產者服務業發展之關聯性研究李怡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發展經濟學理論認為,公共投資有助於整體經濟的成長,同時可以帶動產業的發展,亦是支持國家經濟的重要動力,而在面對全球產業生產模式的轉變以及產業結構變遷的階段中,臺灣地區的產業已朝向生產者服務業擴展之趨勢,為增進國家發展與提高國民生活品質之需,增加公共投資是否有助於達到上述目的值得研究。
惟近年來臺灣正面臨經濟成長萎縮與財政緊縮的窘況,公共投資的面向勢必調整於最具有影響性的產業,同時,在有限的財政資源中,應當選取可以獲得最大效益的公共投資種類作為主要投資方向,因此,本研究以臺灣地區23個縣市為實證範圍,並採自民國75-90年工商普查與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之資料,以Cobb-Douglas生產函數作為實證迴歸函數,探討公共投資對製造業與生產者服務業的產出影響,並將生產函數分成未限制、規模報酬遞增固定規模報酬等三項生產模式來作為研究之實證模型。針對公共投資部分,將中央與省政府所投資的重大建設計畫再加上各縣市的決算資料予以分配計算,並依其性質分成總體公共資本、經濟性公共資本與社會性公共資本等三項存量變數作為驗證變數。
基於以上的模型設定和變數整理,本研究所得出之結果為:
1.公共投資對於產業發展是具有正向的影響性,這也驗證Rosenstein-Rodan所提出的大力推動理論,政府必須先於產業之發展而予以投資固定資本,促使產業達到提升產值的經濟效益。
2.只有產業在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模式中,各項公共資本的投入才會對產業產生正向關聯的影響,且其影響彈性以製造業為最。
3.經濟性公共資本與社會性公共資本的比較方面,社會性公共資本對於產業的挹注效果比較大。
4.我國製造業對於公共投資的敏感性較為顯著,當多投施一單位社會性資本的建設時,則會促使製造業的產值最大可增加0.28單位,而生產者服務業最多亦可增加0.26單位。
5.公共投資需要投注在單一產業,以引發整體經濟的成長,近期即應挹注在製造業這項產業上;在公共投資項目,則應專注於社會性的公共資本支出。
|
Page generated in 0.01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