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韋伯倫經濟學之研究[不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密契爾(W.C. MITCHELL)經濟思想之研究─密氏經濟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洪吉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四章,其主要內容如次:
「臺」-為「緒言」-揭示本文係專門探討密氏經濟思想這形成及其發展,並指出:對此一問題之研究,係從以下二大層面著手:一為美國經濟學重建運動;一為密氏之生平及其學術生活。
「貳」-為「美國經濟學重建運動」-指出一八九○年以來,西方經濟學界有三大思想潮流(指社會政策、經濟歷史、經濟理論新研究方法等之研究),互相激盪,影響所及,引起美國經濟學重建運動;美國此種重建之經濟學與古典學派經濟學之最大不同點,在於哲學基礎之不同:前者視「變遷」(Becoming)為常態,係由黑格爾、馬克斯、 達爾文、斯寶塞、皮爾士、傑姆斯、杜威等人發展而來,而後者則視「不變」( Being)為常態,係由牛頓、洛克、李德等人發展而來;重建學者之時代使命,在研究時代現實經濟社會問題,從而設法解決之;彼辛尼爾、加尼斯、老凱因斯、傑文斯等人所發展下來之形式主義經濟學,則為此輩重建學者所反對,而思以「文化經濟學」替代之;至於所謂文化經濟學,主要在於說明:財貨之製造與勞務之提供,構成人類種種綜錯複雜之關係,而經濟學之最根本任務,即在面對此等關係,一一研究其種種結構與各項功能;且經濟學一旦以此種特定「人類關係之領域」為其研究對象,是即變為一種文化科學或社會關係學。
「參」-為「密契爾之生平及其學術生活」-密氏一生可分為五個時代:(1)少年時代:家庭遭遇及父母之教導,養成其堅忍之性格、及讀書之習慣;中學時與其姑祖母之神學辯論,已預兆其愛好「事實」之癖性;入芝大前之準備,及此後之就學情形,實備極艱苦。(2)芝大時代:賴富林、范伯倫兩氏指導密氏經濟學之思考路線;杜威形成其心理學理論方面之認識,並灌輸其對社會哲學之體驗;魯比示密氏以嚴整之科學楷模;希爾則第一次使密氏從事實際之研究觀察。而更重要者,則在此段期間,密氏已完全確立其造福人群之人生觀,認為欲造福人群,根據之圖,在刻苦從事科學知識之研究,但研究工作,非一般有外務者所能勝任,因而終生以科學研究自許,並認定一切理論,應以解決問題為尚。(3)探求時代:芝大畢業後,密氏為求「適性」,而調整工作環境,三年四易,始而為賴富林之助手;繼而服務於美國人口普查;局再又教學於芝大;且又為前鋒論壇報寫社評;最後乃應米勒先生(其就學芝大時,教經濟史之老師)之聘,以十年時光,安身立命於加大。(4)加大時代:為密氏一生之黃金時期,非特其個人之生活,而且其科學生涯,皆以此一歷程,為最大關鍵。就其科學生涯言,由早年受賴氏之影響、批評「貨幣數量學說」,會第一度轉向於研究美國綠幣史;以後進而研究「貨幣制度之演變及其對人類行為之影響」,可作為其第二度之轉向;最後,逐開始從事探討「價格一再重複調整之現象」,而此項最後轉變,逐引導彼樓息於「商業循環」之理論建造,以作為其探討「貨幣經濟理論」之一種「導論」(A Vorarbeit of a Theory of Money Economy)(即以建造一項「現代貨幣經濟理論」為其最高目標)。而此項導論之研究,不斷發展卒至成為其終生工作。就其個人生活言,不僅情趣高昂,而且亦得一良妻-絲巴拉鳩.密契爾。結婚後,經一年海外游歷回美國定居於紐約,應希格先生之聘,開始哥大生涯。(5)哥大時代:為密氏一生德業最盛時期,不僅於哥大主講「商業循環」、與「經濟理論類型」,啟迪學生至大,且於第一次大戰前,即積極參與二項偉大事業之建造,一是共同創立「新社會研究學院」,以為「新觀念,確立一戰□崗位」,二是一手創立「國民經濟研究所」(簡稱NB)。NB之成立一般均公認為密氏之偉大傑作,且實際上,誠可謂「密氏之化身及其生命之延長」,尤於在其領導NB二十五期間,無論於國民所得之研究,於NB時間序列方法之發明,於商業循環考查之擴大,以及於其他相關論題之分析上,俱有不可磨滅之貢獻。此外,彼為政府編制指數、與「戰時物價史」,並假NB之組織與人才,為公家從事各種社會趨勢之研究,與國民經濟計劃之草擬,亦均功在國家。
「肆」-為「總結」-首先揭示密氏之「單純而偉大之一貫性」(態彼德會以「單純之性格」贊之;斐特烈.C.密爾斯極言其一生工作之「一貫性」;而多夫曼則稱之為「偉大」)其次,歸納指出:密氏對於經濟學之研究,不僅認為應富於「經驗」性質,且應富於「數量」性質;不反應重視「制度」,且應重視「事實」;不僅應具有「目的性」,且應具有「實用性」;而經濟學之最高型態,應屬「功能福利經濟學」。
|
3 |
<<資本論>>視角下的勞動經濟學:主流經濟學批判 / Reconstructing labor economics in light of Marx's Capital: a critique of mainstream economics毛翊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什麼今天我們仍然需要《資本論》?應該如何讀它?台灣是個左翼思想長期受到壓抑的社會,思考這兩個問題的人並不多,但筆者認為要瞭解世界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始終是個無法迴避的思想者。此篇論文是筆者在回答這兩個問題的基礎上,試著重訪《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的洞見、駁斥被當作意識形態工具的主流經濟學理論,前者和後者互為彼此的手段和目的,只有藉由將主流理論的缺陷呈現出來,才能讓人認知到對《資本論》的需要,只有透過《資本論》這套不同的理論框架,才能襯托出主流經濟學整體世界觀上的偏誤。主流經濟學對勞動市場的想像,不但壟斷了學術話語權,更矇蔽了一般人的認知,最糟糕的是,這套理論強烈傾向維持市場自律的保守立場,禁錮了勞動者的思想、馴服了勞工運動的反抗力量。筆者將在此篇論文裡,隨著《資本論》經濟範疇的展開,亦步亦趨地解構主流經濟學理論的哲學基礎、分析方法和結論,將這套理論的錯誤和意識形態幽靈赤裸裸地呈現出來,最後,試著建立一套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替代性分析框架,以理解諸如提高工資運動等現實議題的意義,在理論上重新找回勞動階級自我解放的前途。
|
4 |
生產效率之衡量及其應用賴永梁, LAI, YONG-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學之要義,在於探討如何將稀少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率的配置。因此,經濟理論
中,效率一詞一向為人所廣為使用。然而,經濟學中,效率的概念一直是相當抽象而
模糊的。為深入探討「效率」的含意,本文首先從各種角度給予效率具體、可衡量的
定量;並探究衡量之方法。其次,對我國製造業的生產效率狀況進行實證測試;同時
探討影響效率之因素是什麼。最後檢討衡量方法之優劣及限制。
全文共六章,約三萬二千字。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效率的定義與衡量
第一節 效率的定義
第二節 效率的衡量方法
第三節 文獻回顧
第三章 我國製造業生產效率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衡量的模型
第二節 資料來源及處理
第三節 實證結果
第四章 影響效率因素之探討
第一節 個別產業分析
第二節 產業間分析
第五章 方法之檢討、含意與限制
第六章 結論
|
5 |
地方財政規模之實證模型--台灣地區實例分析王凌超, WANG, LING-C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方財政之健全,必須依賴健全之稅制,以獲取足夠的稅收;然政府向人民徵稅,其
最終之目的係支應各項政府支出,因此,地方政府支出與健全與地方財政之健全具有
密切的關係。地方政府支出過高,造成資源的浪費;地方政府支出過低,則不符人民
需要,至於理想的政府支出水準為何﹖此即地方財政規模大小之問題,亦為本文研究
的重心。
地方財政規模之研究,歷來均偏向最適理論的探討,即從理論上求得一最適切地方政
府支出水準,此類研究方法涉及價值的判斷,屬於規範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
s )的範疇。然而,地方政府支出預算的實際結果,係反應在一定的人口結構下,各
項政府支出的優先性,牽涉之範圍極廣,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因素,故從理
論上探討最適地方政府支出水準,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基於前述研究方法的缺失,本文改以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 )的觀點,根
據台灣地區地方政府支出的實際情況,試圖建立一個研究地方財政規模的實證模型(
Poditive model),經由此一實證模型,估計台灣地區預期(Predjcted )之地方政
府支出水準,進而與實際(Actual)之地方政府支出水準加以比較,即可得知台灣目
前之地方政府支出水準過高抑或過低﹖此種研究方法不涉及價值的判斷,而係經由為
數龐大的地方政府支出實際資料而求得,應可作為地方政府策之參考。
以上所述,為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的簡單介紹。至於本文內容計分
五章九小節,共二萬五千餘言,分別略述如下:
第一章 導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的範圍與架構。
第二章 方法論:詳細描述本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及其應用於地方財政規模研究的
適用性。
第三章 影響地方財政各項支出之決定因素:包括文獻之回顧,及地方政府支出分類
之探討,最後分析台灣之現況。
第四章 實證模型及結果:包括模型的建立及說明資料的來源,隨之應用此種估計台
灣地區之地方政府支出水準,最後將其與台灣地區實際之地方政府支出水準加以比較
。
第五章 結論:依據前章所得結論,進一步加以分析,設法提出決策者參考之結論。
|
6 |
以選擇權定價理論釐訂再保險費率盧姵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再保險契約的分類型態及其費率釐訂的方式,應用選擇權訂價理論釐定再保險契約的費率,並以一實際的商業火險資料為基礎訂立其合理費率。再保險契約型態可能涉及自負額、共同保險、最高責任限額等協議,此一類型的再保險契約,其保單價格與理賠損失變數之間的關係可用非線性函數表示之。
Shimko(1992)針對具備上述性質的多次給付保險契約,提供計算此類再保險契約價值的封閉解。本研究引用Shimko(1992)所建構的模型及其假設,將其中所牽涉的財務計價模型應用在再保險契約的計價上,並將財務經濟學的概念應用於保險市場,做延伸的概念解釋,最後運用國內產險業實際商業火險資料,計算實際再保險契約的費率,並探討再保險費率與相關變數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可歸結下列具體結果:
1.再保險契約給付型態適用非線性函數表示,本研究將多次給付的可能
納入計價考量,針對不同再保險契約型態的保險契約價值,以選擇權
訂價模型計算再保險契約價格,能明確捕捉契約之型態。
2.以個別公司商業火險資料計算再保險契約價格,由於保險公司的核
保及營運狀況之間的差異,反應到其損失分佈的情形,以選擇權模型
計算再保險契約之價格,可反應個別公司之間的差異。
3.利用市場損失率預估個別產險公司商業火險損失幅度與損失頻率
時,市場損失率預估個別公司之損失幅度較預估損失頻率具有解釋
能力。
|
7 |
股東會委託書價購可行性之法律經濟分析 / Vote Buying in Shareholders' Meet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吳昆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初期因認為不應限制人民財產權,並無禁止價購委託書規範,直到價購委託書成為有心人士不當取得經營權的工具,在爆發高雄企銀事件成為社會事件,造成存款流失,影響營運安全,引起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後,主管機關才趁勢毅然決然的硬性規定禁止價購股東會委託書。制訂規則的理由為表決權屬共益權性質、支出與鼓勵不對等,先進國家多採禁止價購委託書等,另外,主管機關亦認為外部股東易在入主公司後惡意進行掏空行為,但如此的判斷似乎過於片面及武斷。
本研究以文獻探討及經濟分析方法進一步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一、股東會紀念品的發放由公司派決定品項、規格及價格,是否為另類的委託書價購?禁止股東委託書價購,卻同意公司派的股東利用公司資金「合法價購」,是否造成不公平競爭現象?
二、主管機關對於禁止股東會委託書價購的相關措施是否已經達到妥善管理的境界?
三、針對股東會委託書價購是否有更好管理措施?
而推導出的結論為股東會委託書並非洪水猛獸,但"掌握委託書等於掌握股東會主導權",因此本研究認為股東會委託書的管理如同大禹治水,有效且規畫的疏導遠勝於短視的築堤防堵,一味的防堵,只是讓這個必須存在的供需市場轉移至檯面下運作。雖先進國家目前未有全面開放委託書之先例,但每個國家的資本市場結構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投資民族性,我國的證券主管機關若能找出妥善管理的方式修改法令,或許也是讓我國成為其他國家學習典範的契機。
|
8 |
失業理論之政治經濟學批判-間論台灣失業問題與政策吳佳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學派對資本主義內在問題的認識不清,造成其錯失業問題的錯誤理解。將經濟發展與失業問題混為一談,誤以為經濟發展就能解決失業問題。事實上,失業人口與產業後備軍的存在,正好方便資本主義的再生產。認識上的錯誤,非但無法解決失業問題,反而是造成更多的失業人口,並成為資產階級追求超額利潤的理論基礎。正是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視為永恆、自動均衡的完善系統的世界觀,所以在政策上與理論上便受限於這樣的世界觀。而不思考其他的可能性,這也是資產階級意識型態的侷限性。本論文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研究出發,有別於主流經濟學,對台灣的失業問題從不同的立場與世界觀來思考>
|
9 |
論馬克斯「政治經濟學」的性質及其學科地位熊元中, XIONG, YUAN-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一冊,計十四萬字,以序言開始,本文內容自緒論至綜結,區分為八章。
第一章有兩節,係從經濟學之理論與實際來探究馬克斯政治經濟學,從導引到說明,
舉陳「研究動機」與「基本範圍」。
第二章之兩節,敘述「馬克斯的方法論」和「本論文的研究方式」。
第三章係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以「緣起與演變」及其「研究內容和對象」分為兩節
。
第四章是對馬克斯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說明,分三節申述其「產生背景」、「學說體系
」和「性質」。
第五章以五節分別申述馬克斯的勞動價值說,從而探究其創建與議論。
第六章以四節來引述馬克斯剩餘價值說,並探討資本主義的前景。
第七章之三節,是對馬克斯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整體看法,以反省其學科地位。
第八章以四節來綜結本文,其主旨係自馬克斯「政治經濟學」與當前社會經濟現實來
展望中國社會經濟之需要,並提出對「政治經濟學何去何從的看法」來終了全文。
|
10 |
共有土地買賣制度下共有人交易之經濟分析黃進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法及土地法規範之共有土地買賣制度,攸關共有人權益至鉅,過去的研究多從法律觀點建構認知架構,普遍的方式是對法律條文本身、執行制度過程衍生的相關行政函釋、司法判決(例)進行靜態的抽象的法律分析,結論通常是如此:在民法制度結構下,不利交易;在土地法制度結構下,可促進土地交易,但通知及對價補償等界定缺乏明確,對於不同意出賣共有人權益保障不足。
對法律制度進行法理分析,固然重要且不可或缺;但動態的制度結構對共有人在市場的交易行為有何影響?亦值得重視。有關的財產權與交易成本及訊息不對稱分析法的貢獻,已可引導共有土地買賣制度的研究,在法律觀點與完全訊息的認知架構之外,嘗試的建構一個動態的不完全訊息的認知架構,來瞭解及探究共有土地制度下市場交易行為,及交易的結果對共有人權益影響之經濟現象。
本研究基於上述新制度經濟學及訊息不對稱的觀點,假定理性的共有人將追求最大期望報酬,建構之動態的、訊息不對稱的,共有人內部之間的,民法及土地法共有土地交易模式,分析結果發現:在民法制度下,買方最適策略以低價策略為原則,高價策略為例外;若買方採高價策略,賣方最適策略為誠實策略;若買方採低價策略,賣方則以模糊策略為最適策略,但由於取得實際交易價格案例困難,該行為模式尚待進一步驗證。在土地法制度下,不同意出賣共有人以高價策略為原則,以低價策略為例外,若同意出賣共有人最適策略為高價策略,不同意出賣共有人最適策略為誠實策略;若同意出賣共有人採低價策略,不同意出賣共有人則以模糊策略為最適策略,經以實際交易案例中交易過程所示的協商價格驗證,顯示本文之土地法共有土地交易模式,在該個案下是成立的。即在該案例中,交易的結果不同意出賣的少數共有人,已由交易中取得期望報酬,雖然,本文建構之共有土地交易模式,僅在特定的假設條件下成立,且缺乏普遍的實例驗證,但仍有動態的制度結構、行政函釋之產權界定效果、行使權利之行動傳遞市場交易訊息、機會成本係選擇行為之衡量準則等經濟意義可供參考。
關鍵詞:共有土地制度、新制度經濟學、訊息不對稱
|
Page generated in 0.016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