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比較墨西哥與台灣金融體制自由化—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王怡萱, Wang,Yi-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英兩國主導建構的國際金融體制,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這個體系在一九七一年解體後,國際金融就沒有明確的制度規範,再加上資訊科技的發展、各國資本帳的自由化、各國資本市場的規模擴大、以及多國籍企業對資金移動的需要,使得國際金融規模益大、流動速度益快、全球金融的整合益強。國際金融因此對國際政治、國內政治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近二十年來國際間接連發生的金融危機,正透露出改革過程中,國家適應緩慢的徵候。以一九九四年墨西哥的債務危機為例,自一九八二年開始墨西哥由於外匯短缺,停止償還外債,巴西、阿根廷及智利等國亦跟進,引發債務危機,整個八0年代拉丁美洲國家接連遭受經濟危機的挑戰,被喻為「失去的十年」。終於從一九八0年代末期一九九0年代初期以後,拉丁美洲開始了另一次發展策略上的巨大轉折,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建議,採取新自由主義的改革方案,透過經濟開放、金融自由化和提高出口數量等方式,逐步走出債務危機的陰影,然而,這波拉丁美洲國家改革的成功果實並沒有延續整個九0年代。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墨西哥當局宣布放寬政府干預披索匯率上限,從3.4712兌一美元,調整為4.0016兌一美元,此舉又再度引爆墨西哥外匯市場的大幅賣壓,帶來另一場金融危機。
墨西哥的案例或許是一個借鏡,我國於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後,金融自由化與市場開放的壓力勢必難以抵擋,如何面對國際金融體制轉變帶來的改革壓力,並承擔改革過程中經歷的變動與危機,將是本論文關注的焦點。本文將比較分析墨西哥與台灣這兩個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改革經驗,檢視兩國進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時,國內金融體制如何進行調適與改革等相關議題。
|
12 |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經濟發展之影響許銘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於近年來成為一項廣受討論的國際議題。且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與戰略地位的提升,使得人民幣匯率之變動參雜許多政治與經濟因素的考量。本文首先探討有關匯率決定的經濟學理論,說明現行的相關理論尚不能對人民幣匯率提供完美的解釋,故須從更深層次之政治經濟觀點討論一國匯率的決定因素。其次探討影響人民幣匯率變動之內外部因素的形成,包含來自西方強權國家之國際政冶壓力及中國本身強大的經濟成長,雙重壓力下將促使人民幣匯率產生變動。最後將探討人民幣升值後,現階段以及未來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各會造成何種程度的影響。
本文將影響人民幣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歸納為:中國經濟表現及國際政治因素等二項。中國於這段期間的經濟表現,包括:貿易出口旺盛,外商直接投資不斷進入,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及高度的經濟成長率,結合各項經濟指標的凸顯,更使人民幣有著升值的壓力;在國際政治因素方面,嘗試透過國際政冶經濟角度探討,來瞭解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政治壓力如何持續呼籲人民幣應當升值。全文結合政經分析之觀點,認為西方國家之持續要求人民幣升值,事實上是出於抑制中國的戰略考量。
中國終於在2005年7月21日對人民幣匯率體制變動與微幅升值,踏出長期逐漸升值的第一步,在未來人民幣將逐漸往適當價位移動的過程中,將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對於人民幣幣值走向及匯率制度的調控,仍舊是一項值得長期深入觀察及探討之議題。
|
13 |
中藥質量經濟學初探 / A study on quality econom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張帥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
14 |
訊息不對稱下,消費者行為和廠商行銷理念關係之研究 /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behavior of Consumer and The Marketing Strategy of Firm.陳雲雯, Chen, Yun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Cho-Kreps(1987)提出以equilibrium dominance的方法找出直覺均衡(intuitive equilibrium)的概念,使得最終均衡收斂至直覺均衡。但是根據實驗結果顯示,均衡的考量不是那麼輕鬆而簡單的,由實驗二我們可以看出,運用``情境模擬''的方法,建議參賽者對於決策的認知行為,使得參賽者的認知模糊化後運用equilibrium dominance的方法,會使最終均衡呈現環循的趨勢而並不會收斂至直覺均衡的結果。此外Cho-Kreps(1987)所提出的文章中,可以dominate掉非直覺均衡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變項就是---``演說(Speech)'',由實驗三我們可以得知加入``演說''這個變項後,不能明顯看出會使最終均衡``加速''收斂至直覺均衡。但是由實驗四的結果我們可得知,在情境模擬的環境下使參賽者的認知模糊,那麼此時加入``演說``這個變項確實能發揮其重要性,使得參賽者雙方的認知更清楚化,以便能排除非直覺均衡而收斂至直覺均衡另外Cho-Kreps(1987)所討論參賽者在做決策的方法中並未說明參賽者的風險態度和決策行為的關係,若縮短參賽者雙方的報酬差距,使得參賽者的決策風險變小,使雙方參賽者願意``賭''的誘因增加。由實驗六的結果可以得知可運用``學習''的方法,使得參賽者靠自己本身的學習來確認其應該已知的認知,以降低參賽者對雙方認知的不確定性,因此使得雙方``賭''的意願降低以使最終均衡可快速收斂至直覺均衡。最後由人格風險量表整理可得風險喜好程度的參賽者比較願意去賭,因此風險態度愈高愈不易使均衡收斂至直覺均衡。總括來說,Cho-Kreps(1987)所提出運用equilibrium dominance的方法求得合理的直覺均衡的概念必須是在參賽者雙方對於決策行為認知的不確定性小的時候才能成立。
|
15 |
一隻看不見效率的手─主流經濟學批判施宏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如題所示,本文旨在批判性地證明台灣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主張「競爭市場的機能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可以自發地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率」的論證過程有瑕疵,該命題只是循環論證的結果。這是因為教科書假設所有行為者都追求效用或滿足感極大,且按機會成本決策。這表示行為者,能準確預見及評估自己所有能選擇的行為及因此最終所帶來的效用或滿足感之得失,並選擇可使其效用最大化行為。因此,整個社會所有行為者的效用加總,必定是最大的效用加總。這等於是將推理的結論直接隱含在推理的假設之中。另外,若考量存在過的以及未來可能有的各種人類社會形式,我們會發現主流經濟學沒有跳脫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形式,並沒有探討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遷之規律,及按此規律發展將來可能的社會形式。這種侷限在資本主義內部的論證結果,不具有客觀意義。
|
16 |
廠商聯合與結合行為之研究姚惠忠, YAO, HUI-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產業經濟學中,著名之結構-行為-績效(S-B-P )理論指出,經濟績效乃決定於廠
商行為,廠商行為則決定於笙業結構;惟經濟績效亦將回饋而影響廠商行為與產業結
構。我國內有關產業經濟學之研究,多以產業結構與經濟績效為研究重心,有關廠商
行為方面之研究,則付諸闕如。因此,本文擬以S-B-P 理論之架構分析廠商有關聯合
與結合之行為,並進一步探討規範廠商行為之公平交易法對我國經濟可能之影響,以
供主法之參考。
本文共一冊,計分六章,約五萬∼六萬字,其大綱如下: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方法與限制,第三節研究內容與
結構。
第二章:廠商聯合行為之探討;第一節聯合的意義,第二節影響聯合行為之因素,第
三節廠商聯合之方式,第四節聯合之經濟效果。
第三章:廠商結合行為之探討;第一節結合的意義,第二節採取結合行為之動機,第
三節廠商結合之方式,第四節結合之經濟效果。
第四章:聯合與結合行為之關係;第一節影響因素之關聯,第二節行為本身之互動,
第三節經濟效果之差異,第四節反集中政策之影響。
第五章:公平交易法草案之經濟分析;第一節我國市場結構與廠商聯合、結合行為之
現況,第二節公平交易法之理論效果分析,第三節公平交易法對我國經濟可能之影響
,第四節制定公平交易法芻議。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
17 |
最適教育支出之研究徐漢賓, XU, HAN-B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將教育與資本配合運用到經濟成長模型中,做嚴密的分析,分為六章:
第一章除提出本文動機、目的與章節安排外,將簡單的介紹教育經濟學的沿革;第二
章將教育的消費性質及投資性質予以評析;第三章列舉教育投資準則,詳細介紹各種
準則的優點,並提出個人的觀點;第四章為本文之重點,使用最適控制方法來解決教
育投資準則中所列舉之受教育人數與教育投資金額的最適量,此最適量乃是密切的配
合經濟成長與資本投資而決定的水準;第五章則將第四章所獲得之結果繼續推廣到整
體孝育投資的規劃,並提出如何運用本文模式,以實證資料來檢定各階段教育的恰當
與否;第六章為結論及作者爾後所欲繼續研究的方向。
|
18 |
財政差異與人口異動張永河, Zhang, Yong-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經濟學者只從工資所得的差異,作為研究區位選擇決策的基礎。但個人的消費當
包括私有財及公共財,筆者從公共財的利益與負擔探討其關係;並圖利用其差異,來
調節人口分佈,達成區域均衡發展之目標。
首章:緒論。
第二章:地方財政差異之經濟意義。旨在說明差異的原因及對社會福利的不良影響。
第三章:地方財政差異與人口異動。主要在探討﹁以足投票﹂過程,是否可使人口分
佈達到最適。
第四章:地方財政變數資本化與人口異動。本章將前章擴充,如果資本化問題存在,
將使Tiebout 效率更不樂觀。
第五章:地方財政差異的調節措施。本章除說明中央政府調節功能,並以簡單模型說
明調節方法。
第六章:我國現況分析與政策建議。
第七章:結論。
|
19 |
歷史與勞動:論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劉泰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是如何建在歷史、勞動與共產主義社會的基礎之上,這是本文所要處理的論題。在研究了這些論提之後,於結論指出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把理論與實踐給結合起來,使其可以擺脫解釋世界的問題,而要求改變它。
|
20 |
新經濟下的新建構與舊矛盾--對「新經濟」之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分析邱嘉琳, Chiu,Chia-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九○年代學術界、媒體紛紛出現對於新經濟、知識經濟的介紹,坊間書籍多以主流經濟學觀點描繪新經濟的特性,包括資訊技術、創新、科技、金融投資增加帶來財富增加等美好榮景。然而,當知識經濟被高度稱揚時,社會上卻有越來越多的失業者。
新經濟的宣稱是否顯示資本主義已邁入另一階段的發展進程?資本主義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了嗎?新經濟的生產模式是否能解決資本主義長久以來的結構性矛盾,還是只是深化和擴大商品化的矛盾?而馬克思主義能否解釋當代資本主義的變化? 這是本論文的問題意識源起。
每當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對象--資本主義--發生變化或經歷出乎預料的變革時,馬克思主義的範式(paradigm)就會發生危機。由於對論爭問題的舊表述不與新的現實相適應,所以很容易得出結論說,這種範式(典範)本身被超越和過時了。
本論文的核心論點是:今日的資本主義並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現實界的表象變化並未超出馬克思的理論範圍。在研究方法上,採馬克思的分析方式來切入比較新舊經濟的異同。
|
Page generated in 0.018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