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比較墨西哥與台灣金融體制自由化—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

王怡萱, Wang,Yi-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英兩國主導建構的國際金融體制,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這個體系在一九七一年解體後,國際金融就沒有明確的制度規範,再加上資訊科技的發展、各國資本帳的自由化、各國資本市場的規模擴大、以及多國籍企業對資金移動的需要,使得國際金融規模益大、流動速度益快、全球金融的整合益強。國際金融因此對國際政治、國內政治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近二十年來國際間接連發生的金融危機,正透露出改革過程中,國家適應緩慢的徵候。以一九九四年墨西哥的債務危機為例,自一九八二年開始墨西哥由於外匯短缺,停止償還外債,巴西、阿根廷及智利等國亦跟進,引發債務危機,整個八0年代拉丁美洲國家接連遭受經濟危機的挑戰,被喻為「失去的十年」。終於從一九八0年代末期一九九0年代初期以後,拉丁美洲開始了另一次發展策略上的巨大轉折,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建議,採取新自由主義的改革方案,透過經濟開放、金融自由化和提高出口數量等方式,逐步走出債務危機的陰影,然而,這波拉丁美洲國家改革的成功果實並沒有延續整個九0年代。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墨西哥當局宣布放寬政府干預披索匯率上限,從3.4712兌一美元,調整為4.0016兌一美元,此舉又再度引爆墨西哥外匯市場的大幅賣壓,帶來另一場金融危機。 墨西哥的案例或許是一個借鏡,我國於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後,金融自由化與市場開放的壓力勢必難以抵擋,如何面對國際金融體制轉變帶來的改革壓力,並承擔改革過程中經歷的變動與危機,將是本論文關注的焦點。本文將比較分析墨西哥與台灣這兩個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改革經驗,檢視兩國進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時,國內金融體制如何進行調適與改革等相關議題。
2

清潔發展機制之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以歐盟與中國為例 / A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of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U and China

陳俊仰, Chen, Chun 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潔發展機制作為京都議定書中的一種彈性機制,普遍被認為將為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所引起的「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北─南」衝突帶來雙贏的結果。支持者認為,其為附件一締約方提供達成溫室氣體減排經濟成本較低的方法,也同時為非附件一締約方引進資金與技術。然而,本研究運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提出因為各自要素禀賦的不同,清潔發展機制實行後的利弊損益將不會公平的分配於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投資方與東道方間,因而導致某些負面的效果:其將阻礙投資方境內減排措施的推動,與導致東道方在技術上的依賴。而透過對投資方與東道方內部排放權提供者與技術研發者間互動的分析,再輔以中國與EU-15的實證資料,可以證實本研究的假設並較為清楚地說明其背後之原因。最後,本研究將討論中國政府與EU-15各自如何以政治力介入市場機制的運作,以試圖處理這樣市場機制運作所導致的弊病。 /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as a Kyoto flexible mechanism was believed to provide a win-win solution to the conflicts, which result from cutting dow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etween wheather ecology & economy or North & South. The proponents belie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DM is cost-efficient for the Annex I Parties to achieve their Kyoto commitments and can also introduce capital & technology into the non-Annex I Parties. However, b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in factors endowments between CDM invest parties and host parties will result in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gains & pays between them. This causes some negative effects: CDM will de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mestic emissions reduction in the invest parties, and it will also make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in the host parti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mission allowance providers & technology innovators in the invest & host parties and with empirical data from China & EU-15, the assumptions of this study is proved and the causation is clarified. At last, the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s, which are trying to modify the negative effects result from the operation of market mechanism, by China and EU-15 are brought into discuss perspectively.
3

美國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貿易政策:以最惠國待遇案為例 / Clinton Administration's Trade Policy towar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FN issue as a Case Study

徐海蕾, HSU, HAI-L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有三:(一)學習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從文獻閱讀中,學習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包括此分析方法的內涵和適用範疇。(二)試用此方法來分析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貿易政策:本論文試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自由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貿易政策,並試圖藉由此觀點驗證以下假設性問題: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貿易政策符合自由主義的精神;亦即,柯林頓政府是根據自由主義的精神來制定對中共的貿易政策。(三)試用此方法分析最惠國待遇問題:本論文認為美中的貿易問題以續惠問題最有代表性,因為續惠問題不僅反應美國對經濟利益的關切,更反應美國對人權價值的關切,因此選擇此問題作為柯林頓政府對中共貿易政策的案例分析。本論文試圖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來分析續惠問題,並且驗證以下假設:柯林頓政府將人權與最惠國待遇從掛勾到脫勾的政策變化,符合自由主義的精神;亦即,柯林頓政府是根據自由主義的精神而決定續惠中共。 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認為柯林頓政府是以自由主義的觀點推動貿易政策,在自由主義的觀點中,自由貿易最能達到貿易各國互利互惠,而自由貿易的核心原則即是「不歧視原則」(亦即最惠國待遇原則),一旦不歧視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被破壞,自由貿易也無從存在。因此,雖然柯林頓政府為了推動公平、互惠的貿易秩序會對他國威脅使用三0一條款、課徵反傾銷稅、施以高姿態的政治壓力,卻從來很少運用撤銷最惠國待遇來威脅他國就範。最惠國待遇是自由主義貿易政策的核心原則,柯林頓政府為了推動自由貿易秩序,絕對不會動搖這個核心原則。同樣的道理適用在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問題上。柯林頓總統入主白宮之後,並沒有認真考慮過撤銷中共的最惠國待遇,因為一旦他撤銷中共的最惠國待遇,不僅美「中」關係受損,美國經濟利益受損,美國賴以建立貿易秩序的核心原則更將受到破壞。此即柯林頓政府所以將人權問題和最惠國待遇問題脫勾的最重要原因。人權固然是自由主義看重的價值,最惠國待遇亦是自由主義看重的價值,美國不可能為了取得其中之一,而放棄另外之一,也就是美國不可能為了中共不改善人權,即取消最惠國待遇。將這兩者掛勾自始就不可行,也不是有效的政策,柯林頓政府將這兩者脫勾也就是必然的了。根據以上的研究結果,筆者認為驗證了本文的兩個假設性問題。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6 第一節 導論:何謂國際政治經濟學? 6 第二節 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觀點 8 第三節 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觀點 15 第四節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的觀點 22 第五節 小結 29 第三章 戰後美國貿易政策的演變 33 第一節 戰後到一九七0年代的自由貿易政策 33 第二節 一九七0年代以後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38 第三節 小結 46 第四章 美國貿易政策之制定及執行機構 49 第一節 立法部門:國會 50 第二節 行政部門:總統與其他部會 54 第三節 民間力量:利益團體 60 第四節 小結 63 第五章 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貿易政策 66 第一節 經濟安全:柯林頓政府施政的中心目標 66 第二節 柯林頓政府的貿易政策 72 第三節 柯林頓政府的中國政策 79 第四節 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貿易政策 85 第六章 案例分析:續延中共最惠國待遇問題 91 第一節 美「中」最惠國待遇爭議的由來 92 第二節 美國續惠中共問題案的發展 95 第三節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 107 第七章 結論 115 參考書目 118 / This thesis endeavors to us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explain Clinton Administration's trade policy towar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linton Administration's trade policy toward the PRC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beralism. His decision to delink "human rights" from "MFN" can also be rationaliz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liberalism.

Page generat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