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8
  • 47
  • 1
  • Tagged with
  • 48
  • 48
  • 22
  • 18
  • 17
  • 15
  • 12
  • 11
  • 11
  • 10
  • 10
  • 9
  • 9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新設商業銀行之銀行區位研究

江尚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回顧近10年來無論在台灣乃至全球,金融環境千變萬化,金融商品 也日新月異,但就金融經營者追求更大經營規模的心是遠遠不變的,以銀行而言,經營規模是靠該銀行所有分行加總累積而成的,所以每一分行經營績效良窳皆會影響到整體銀行的結果。 從民國86年起政府積極鼓勵基層信合社升格為商業銀行或藉由商業銀行併購基層信合社以增加分行家數,由以新設商業銀行,因為他們經營資歷有限且依據銀行法新設分行之規定,每年增設分行有限﹝2-3家﹞,要在最短時間內擴展營業規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併購,但併購 一、成本負擔(依併購分行數平均分擔,約可算出每一分行之併購成本)二、併購每一分行之營業規模大小應有所不同,是否代表併購後可增加之營業規模ㄧ致? 誠如沈中華老師於工商時報發表之專文【標題:過多的銀行?還是過剩的產能?】,銀行經營者應嚴謹態度看待此依議題,如何從供給、需求面了解分行座落區位是否具有潛在金融需求,從而有機會擴展該分行的營業規模•本論文以此為架構截取從民國81年起政府開放之新設商業銀行共計有萬通、大安、等16家;資料期間從81—89年,在依當時台澎地區之所得稅額、人口成長數、及本國銀行分行家數成長等資料分析、統計、評比,尋出財富力區位高低,作成結論與建議。
2

台灣企業研發部門區位選擇之研究─從創新系統的觀點

錢欣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化的浪潮已經席捲世界各個角落,特別自8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國際產業轉移技術之路徑亦發生重要的變化,由原來著重在母國研發以對外進行技術投資的組織形式,慢慢轉變為直接在地主國從事研發。而中國長期以來一直為台商單一地區投資比例最高的區域,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台商早期進去中國多以傳統製造業為主,屬於勞力密集高之產業,而後期則逐漸以資本及技術密集產業為主,顯示在不同時期,台商對中國投資特性之改變。 本文從研發全球化及研發區位選擇相關理論作延伸,同時以創新系統的觀點切入,並輔以問卷調查結果,探討台灣企業研發部門投資兩岸區位選擇。因此,在第一階段將研發區位選擇地區廣泛地分為中國大陸和台灣;其後,第二階段則針對台灣部分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將台灣分為北部、中部以及南部地區。而在實證變數方面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包含廠商基本屬性以及區位選擇原因、第二部分為創新系統相關變數。實證結果顯示就兩岸而言,兩部分的變數皆會影響台灣企業研發部門的區位選擇,而若就台灣地區而言,則屬創新系統相關變數影響最為深刻。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論,從宏觀面向來看,建議台灣未來宜加強其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的部分,以增進其海外研發能力;就微觀層面則建議未來應強化中部與南部的創新環境、建構完善的三螺旋合作網絡、並進一步強化廠商研發意願。
3

多國籍企業的產品策略

許玉玲, XU, Y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就企業管理的觀點而言,多國籍企業在二次大戰後,聲勢逐漸壯大,至一九八○年代 ,更是達到高峰。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多國籍企業的產品策略,冀望能在國內企業走向 多國化時,有所助益。全文約五萬字,共分四章。 首先提出研究多國籍企業產品策略的動機及策略研究的新方向,其次則分析直接投資 理論與產品區位的關聯,在產品生命週期循環理論、寡佔理論、及關稅與其他貿易障 礙之下,產品區位的決定各異。然後討論國際性的產品策略,在產品策略的基本類型 下,研究新產品、標準化或差異化產品的環境限制與優劣比較,並與國內大企業之經 營互相印證。最後將「組織追隨策略」的觀念,應用於多國籍企業,在不同的產品策 略下,試圖為多國籍企業建立一個較合適的組織型態。
4

陸資來臺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 /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Choice in Taiwan: An Empirical Evidence of Mainland China Enterprises

張宛婷, Chang, Wan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自2009年合法開放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其他機構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公司來臺投資後,陸資來臺投資件數逐年增加,陸資投資事業來臺設廠投資將可帶動臺灣進出口、提供就業機會及增加地方政府稅收,對於臺灣地方經濟發展將有正面效益。由於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主要的對外投資國之一,如何吸引陸資投資將是未來積極討論的重點,本研究將以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2013年「陸資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表」資料,針對108家廠商填答之問卷結果進行實證研究,運用Stata軟體設計及Probit Model進行迴歸分析,探討「廠商特性」、「投資動機」、「原料來源」、「政治風險障礙」及「投資時間」等因素對陸資來臺投資區位選擇決策的影響。由實證結果發現,「組織型態」、「經濟動機」、「原料來源」及「投資時間」是影響陸資在臺灣北區或北區以外地區投資的因素。當組織型態為獨資、在臺採購原料比例越高時,廠商較不傾向於北區投資;當投資動機為經濟動機、投資時間為於第一階段開放時(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間)來臺投資者,則越傾向於北區進行投資。
5

我國現行工業區開發策略之剖析--區位選擇與開發規模分析

楊松齡, YANG, SONG-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1.分析台灣地區歷年來影響工業區開發銷售之因素,以為未來工業區開發之參考。2.將台灣地區各地方生活圈未來發展趨勢予以分析歸類,並配合各類型工業之特性,建立各類型工業區區位選擇策略。3.探討分析各個影響工業區開發模因素,經由開發成本、經營成本、服務門檻等內在因素及環境污染保有之外在因素等觀點,建立各類型工業區最適開發規模。 二、文獻回顧:本研究主要參考文獻如下: 區位方面:Henderson之「英國落後區域引進產業之區位」、Smith之「產業區位」、Wescott之「肯亞產業區位之政治經濟」、經建會之「台灣地區製造業發展與工業區政策之研訂」、殷章甫之「工業區位與規模」、吳調輝之「工業區開發策略研究」等。 規模方面:劉錚錚之「最適都市體型之理論與實務」、伊藤武雄之「地域開發與工業立地」、曾國雄「環境污染之社會成本與企業立地規模關係之探討」、李公哲之「水質經理之最適化規劃技術研究」、Hewing之「門檻分析與都市發展」、Wheeler之「製造業區位決策之地理規模效果」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所採取的方法,主要可分為:(1)文獻分析法:參考各相關文獻資料,分析我國工業區之區位規模。(2)統計分析法:以質之迴歸主成份分析、群落分析、判別分析、判別分析等進行。(3)專家學者意見分析:以問卷方式調查專家學者在區位選擇上之看法。 四、研究內容:本研究之主要內容為:1.探討歷年來工業開發策略之演進,並分析影響工業區銷售因素為何。2.分析各地方生活圈製造業之空間發展結構,劃分區域發展類型,同時依各製造業之特性,劃分工業類型,並建立工業區未來區位選擇策略。3.分析開發成本、經營成本服務門檻及污染防治等對工業區規模大小之影響,擬訂工業區最適開發規模。 五、研究成果:經初步分析結果,本研究之主要成果如下:1.歷年來影響工業區開發銷售之好壞,除受經濟成長影響之,主要係為其所在地之社經條件及其規模大小所決定。2.依各地方生活圈發展情形,將台灣地區劃分為五大發展類型區域,並依製造業之特性,劃分為六種工業類型,並據而建立工業區區位選擇策略。3.分別建立工業區之開發成本規模、經營成本規模、服務門檻規模及污染防治規模,並依此確立工業區最適開發規模。
6

工業區位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陳明燦, CHEN, MING-C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七萬字,分六章共十九節,內容扼要說明如下: 研究動機與目的: 政府自民國四十二年起實施一連串的經建計畫,使工業迅速發展;而土地為從事工業 生產活動的因素,工業蓬勃發展,致對土志地的需求日殷,由於法令規定的不夠周延 ,使得土地利用甚不經濟也腐蝕了工業建設的部分成果。桃園縣緊鄰台北都會區,工 業發展潛力大。縣內工業成長趨勢、分布,各類工業對區位因素需求導向,現有工業 區的發展潛力,未來應發展的工業種類及其區位分析等,引發了筆者研究動機,因此 本研究目的為: 1.分析桃園縣內工業用地需求、工業成長趨勢及空間結構。 1.探討工業區位導向及共同性需求因素分析。 3.透過問卷調查,藉以建立工業區位課題並研擬對策。 4.對未來應發展的工業類別及各工業區的發展潛力進行分析,並對未來的工業區位 配置提出建議。 5.冀望本研究結果,能做為廠商遷廠參考及有關單位從事工業區位調整的依據。 研究內容: 本論文共分六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旨在闡述本研究的動機、目的、研究方法與流程及研究內容與範圍, 並對資料來加以說明,若干專有名詞加以界定。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評介,就工業區位理論的文獻做整理,並對國內外有關工業區位 的實證研究以評介,以做為本研究進行方式的參考。 第三章:桃園縣工業區位的現況分析。旨在探討縣內工業分布的地方化程度、空間分 布結構及工區位導向分析,以做為問卷設計的參考。 第四章:實證研究。首先簡介分析工具,再就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予以處理與分析,俾 發掘問題並擬對策。 第五章:桃園縣工業區位發展構想。就縣內未來應發展的工業種類與各工業區的發展 潛力進行分。透過上位計畫指導原則,對未來工業區位配置提出建議。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就上述各章研究成果提出建議及往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7

中國大陸外商直接投資與區位選擇之關連性分析 ─以蘇州、杭州、東莞為例 /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location choice-The case of Suzhou, Hanzhou and Dongguan

陳幼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自1992年起,外商直接投資(FDI)出現快速增長。若以鄧小平1992年南巡發表談話,做為中國大陸外資政策轉變的初始點,迄今已經歷近20年的發展。目前中國大陸正積極走出以往追求經濟「成長」的思維,而改以經濟「發展」為主要考量。中國大陸也自2007年起公佈多項新經濟政策,如調降或取消出口退稅、新勞動合同法,以及兩稅合一等等。而許多研究皆指出,在實施一連串的產業調整政策後,在中國大陸的外商將調整他們的投資方式,以因應可能的成本上升。 對此,在這個時間點研究中國大陸的外商直接投資有其重要性存在。而本論文與過去研究之處在於,針對較少的,且以技術密集產業為主體的城市,做為量化研究對象。透過固定效果模型的估計,主要影響的區位要素有四:勞動力品質、產業聚集程度、政府政策及時間。其中,有趣的是工資率在本論文的數據分析中,並不符合文獻檢閱中,絕大部分研究為顯著的結果。可見雖然中國大陸是以勞動力價格優勢吸引外資前來投資,但在研究上仍有不同的差異,應該按照不同的產業主體分析外商直接投資行為。 / Mainland China from 1992,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has had the swift growth. The former China leader- Deng Xiaoping made a statement in 1992 and transformed China’s FDI policy. It has experienced near 20 year development. At present mainland China goes out formerly pursued the “economy growth”, but changes take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consideration. Mainland China also announces many new policies from 2007, like the lowering or cancels the tax reimbursement for export, the new law about protecting labors. But many research all pointed out that after implementing a successio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 policy, Firms will adjust their investment in mainland by in accordance to possible cost rise. This study has base on fewer samples and these samples possess technical crowded industry as the main body city. By estimation of the fixed-effect model, major essential factor has four: quality of labor force, industrial accumul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ime. And, what is interesting is the wage rate had not included in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compared with former researches have a remarkable result. Obviously although mainland China ha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wage to attractive FDI, but we should analyze depend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8

影響廠商生產區位配置之決定因素-台灣製造業之實證研究

吳怡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台灣國際市場的開拓,台灣廠商已漸將生產重心移至海外。當廠商接獲一筆外銷訂單時,在面臨國內外皆有生產地時,如何決定廠商生產區位的配置,是選擇在國內生產、海外生產還是國內外皆有生產?同時,在面對國際經濟情勢變動下,影響廠商區位配置之因素是否會有不同,皆是探討的重點。另外,在文章中,嘗試以理論模型為架構,探討影響廠商生產區位配置之影響因素,作為實證模型設定之依據。 在實證上,將資料依全體、產業及階段來觀察,實證結果如下: (1)從全體來看,影響廠商區位配置之因素為接單來源集中度、產品多樣性、接單旺季、接獲長期訂單、匯率變動、時間及高科技產業。其中高科技產業廠商相較非高科技產業廠商從事國內生產的可能性較大,同時也發現國際成熟的高低並非影響高科技產業廠商生產區位配置之因素。 (2)從兩階段來看(84-86及87-88),影響廠商生產區位配置之因素,從84-86階段到87-88階段減少了接單比重及國際成熟度,但增加了接獲長期訂單及匯率變動兩項因素。此一結果顯示,面對不同經濟情勢下,廠商生產區位配置之影響因素則有所不同,但在接單集中度、產品多樣性及接單旺季此三項因素,無論在經濟情勢平穩或是波動時,皆是影響廠商區位配置之決定因素。 (3)從高科技產業及傳統產業來看,傳統產業廠商相較高科技產業廠商認為匯率變動此項因素在影響生產區位之配置有顯著性的相關。同時,高科技產業及傳統產業在面臨不同經濟情勢下,影響廠商區位配置之因素也會有所不同。 (4)針對東南亞金融風暴後之民國87年來看,從接單比重觀察,發現面對經濟情勢的不穩定,廠商並不會將重心放在海外,廠商還是會回到熟悉且易於掌握的國內從事生產。同時在這一年中,面對經濟情勢的不穩定,廠商國際成熟度愈高,應變解決的能力愈高,則是廠商從事海外生產優勢條件。
9

租稅課徵、污染防治與區位選擇之研究

紀志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排除中間區位理論(The Exclusion Theorem)是廠商區位理論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部份,在眾多研究線型區位模型文獻裡所得到的結論,最適區位多會落於端點的位置,亦即廠商會選擇消費市場或原料供應地為最適設廠位置。 在兩端點分別為商品市場的線型空間區位模型中,除了固定成本、製造成本與因運送商品販賣至市場時所產生的運送成本外,另外把廠商於製造過程中對消費者所產生的傷害予以量化,納入污染防治成本的觀念,並將之併入利潤函數的減項,致使廠址與消費者間的距離在運送成本與防治污染成本之間產生了抵換。利用「向後求解」的方法可求得在單一出廠訂價、差別訂價與單一運送訂價三種制度下之最適區位、均衡訂價及均衡產量,而最適區位在兩種成本的相互影響下有了內部解的可能性。 既然可得到廠址區位的內部解,便可進一步的探討從量稅與從價稅對於廠商最適區位的影響。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單一出廠訂價時課徵從量稅對最適區位不具影響力之外,其餘的情況下租稅對於最適區位都有所影響。而由於從價稅的課徵會影響到運送成本與污染防治成本佔利潤函數的相對比重,即從價稅率增加時污染防治成本佔廠商利潤的比重隨之上升,這種情況讓廠商在面臨廠址選擇時將會向中心點靠近以期減少污染防治之支出。因此,倘若政府因政策因素考量想讓一些高污染的廠商遠離人口集中的區域設廠,則提高課徵的從價稅率將有助於廠商自行的遷移廠址至人群較少的地點。 而運用數值模擬分析可以探討租稅制度、訂價制度與福利水準的關係。可以發現當稅收限制愈高時,三種訂價下的福利水準會愈小;倘若給定相同的稅收限制條件,則比較同一種訂價制度下從量稅與從價稅之差異,課徵從價稅會對社會福利的影響較小而使福利水準較高,且此時從價稅下的最適區位較趨近直線模型內中心點的位置。而同一稅制下不同訂價制度對社會福利水準的影響並無一致的關係。當單位運送成本為零時,單一出廠訂價下的福利水準恆等於單一運送訂價;而隨著第一市場的需求增加時,同一租稅制度下單一運送訂價之福利水準增加最快,差別訂價之福利水準增加最緩,使得單一運送訂價時的福利水準高於單一出廠訂價,差別訂價下的福利水準則為最低。
10

台商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分析-Conditional Logit Model的應用

戴育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廠商自198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台幣升值、工資上漲、環保意識抬頭以及土地取得不易等因素導致競爭力下降,紛紛至國外投資設廠生產,此時台商對外投資的區域大都集中於東南亞和美國。1987年政府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使香港亦成為台商投資大陸的中繼站,1991年政府更直接開放廠商前往大陸直接投資;而日本的投資案件也伴隨市場開放逐漸增加。隨著歐洲聯盟的經濟暨貨幣聯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EMU)的醞釀與開始運作,以及中、東歐的共產封閉經濟體系逐漸向外開放,自1990年起台商也逐漸增加對歐洲的投資。因此,瞭解影響台商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因素,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本研究以1988-1997年經濟部投審會所核准的對外投資廠商作為實證研究對象,投資區位則依地主國地緣位置及經濟發展程度劃分為北美洲、歐洲、亞洲已開發國家或新興工業化國家以及大陸與東南亞國家等四大區位。並以McFadden(1974)的Conditional Logit Model作為實證模型,探討勞動成本、資金成本、市場大小、基礎建設、及群聚效果在台商對外直接投資區位的選擇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勞動成本方面,低廉的工資對赴大陸與東南亞國家以及歐洲投資的台商有吸引力。在資金成本方面,除了租稅競爭的亞洲國家之外,低稅率是吸引台商前往海外投資的一大因素。在市場要素方面,龐大消費市場的潛在商機不容許台商忽視其存在。基礎建設的良窳僅影響台商對北美洲投資的意願;對其他區域而言,中央政府經濟事務性支出愈高或許代表著當地基礎建設的不足而阻礙了台商的投資意願。至於群聚效果則是影響台商對外投資區位選擇的要素之一,但對於至亞洲已開發或新興工業化國家投資的台商而言,群聚負效果是他們望而卻步的。

Page generated in 0.08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