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
  • 10
  • 1
  • 1
  • Tagged with
  • 12
  • 12
  • 12
  • 12
  • 12
  • 8
  • 7
  • 6
  • 5
  • 5
  • 5
  • 4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東南亞國家協會與日本之關係

物田耕造, WU TIAN GENG Z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文字計七萬餘言,共分九章二十八節。 全文主要在闡明「東南亞國家協會」在今日國際局勢上所處之地位,並且如何設法巷 在共黨覬覦之下,繼續維持民主路線,發展國內繩治,安定民生,進而擺脫大國干涉 內政,以建立自主自立的體制。 在與日本外文關係上,一方面說明藉資源、能源重的輸出,擴大國內的生產,增加就 業機會和改善國民經濟,努力從開發中國邁進近代工業化的目標。而如何與日本加強 雙邊關係,擴大貿易範圍,日本將來在東南亞將扮演何等角色,軍事防衛整備等問題 ,都關係著亞洲日後和平與繁榮。以上所述種種,亦即是本文探討之宗旨與目的。
2

東南亞國家區域經濟合作之探討

蔡達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南亞地區在地理上與中國大陸均關係最為密切,整個中南半島遠及一海之隔的菲律賓和印尼,各國政、經情勢的好壞,自歷史事實觀之,幾乎和中國大陸之政治變遷息息相關;歷年來,由於中國大陸政權的轉換,主政者採取不同之對外政策的結果,也連帶使此地區產生不同的影響;元朝時採軍國主義作風,使得此區遍地烽火,民不聊生。繼元朝後的明朝採濟弱扶傾,已立立人,已達達人的王道主義,進而採取保護政策,使本區各國民生樂利,享受太平盛世的生活。直至清朝,由於政權腐敗,中國大陸本身淪為列強之次殖民地,此地區乃失去屏障,為西方諸列強乘隙而入,除泰國外無一倖免,全為列強所割據。由此可見,東南亞地區各國之前途實與中國大陸政權之好壞息息相關;只要在中國大陸上的政權是講仁義的王道政權,則本地區必能享受富足安定的日子,反之,則本地區必無一日安寧可言。 證之歷史,揆之現實,吾人極易發現,二次大戰後中南半島各國烽火連天,菲律賓、印尼二國也時有政權被威脅之苦,實不無道理。蓋二次大戰後,中共竊據中國大陸,在主張「暴力革命」,「槍桿子出政權」的中共政權心目中,本區各國剛自西方列強手中獲得獨立,一切都沒基礎,再加上地理上相近的因素;無疑是擴充其政權的好機會,要不是美國獨力負起捏衛本地區的責任,則東亞地區必成為另一個東歐,那是可以斷言的。 歐洲共同市場已顯現了一個最明顯的成功例子,透過經濟合作,促成西歐各國在政治、經濟上均成為足刻以與世界任一強國相抗衡的局面。因此,如能堅定本區各國立場,進而結合起來,必能為此地區帶來政治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自從政府遷臺後,無時無不以反攻大陸為第一職志,東南亞地區與中國大陸關係如此密切,且身受中共之苦又如此之深,若能對此地區各國情況作個深入了解,再與之聯合起來,當必能在反共陣容的第一線上增加無比的力量;筆者撰寫有關東南亞經濟問題之動機亦即在此,希望能透過東南亞區域經濟合作問題之探討,增加對於東南亞各國實際問題之了解,以為來日之用。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前言 概述二次大戰後,區域經濟合作其所以興起之原因,以及世界各地各種不同的區域經濟合作同盟出現的情形。 第二章 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與效果 在理論上,以先進國家經濟結構為背景的區域經濟合作理論,並不適宜發展中國家;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區域經濟合作的貿易創造效果大於貿易轉移效果時,經濟合作才能增加經濟福利。這種理論並不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透過進口替代工業及長期動態經濟發展的觀點,區域經濟合作對於發展中國家不失為突破瓶頸的一種解決辦法。 區域經濟合作的本質,就是在廢除某地理區域內幾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障礙,以促進彼此間更密切的經濟交往與合作,而對於區外國家則維持著歧視的態度,因此其影響所及將為合作的國家帶來擴大規模,導入競爭、增加投資和改善貿易條件的效果。此外,本章也探討區域經濟合作產生的背景及其合作的形式。 第三章 東南亞國家的現狀分析 透過統計數字的探討,便可很清楚地看出阻礙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幾個主要問題。本區由於傳統出口物品在種類與地理上的高度集中性,導致本區貿易條件的長期不利,因而影響到各國的輸入能力,使貿易無法提供國內缺乏的資本財和原料,阻礙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各國為促進工業化而採取的進口替代政策,則又受到國內市場狹窄與資金的不足及生產與管理技術的落後,和資源的缺乏等各種不利因素的限制而無法順利推展;此外,過度的保護使得這必要的罪惡(Necessary Evil)變成無法忍受。因此,經濟結構上的不均衡,即國內資源無法轉換為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資——不論是自行生產,抑或透過國際貿易來獲得——乃是本區國家今日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再加上各國共產黨的騷亂,幾乎半數的國家都在二次大戰後再遭遇過戰火的洗禮。在這情形下如何使這些國家聯合起來,產生自救救人的力量,將是一個很值得 探討的問題。 第四章 東南亞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的可能性 亞洲經濟合作的觀念發軔得很早,早於一九五○年「歐洲支付同盟」成立的前後,日本即提出組織「亞洲支付同盟」的計劃,然而由於韓戰、越戰的爆發,使本區重新陷入混亂狀態,此計劃乃宣告無疾而終。直至一九六一年方組成了東南亞洲協會,以後陸陸續續有各種組織出現,就中以RCD組織較有成效。由於本地區人口多且繁,而政治、經濟基礎均不穩定,再加上無合作經驗的結果無法堅定合作信心,且合作以後的利益不易公平分配等種種因素,使得本區區域經濟合作的可能降至最低點。因此在這情形下,欲侈言採行全面自由貿易區與關稅同盟的辦法是不現實而不可行的;似宜採取漸近的方式,合作地區不妨由小而大,合作內容由狹而廣,如此則或許會有成效。 第五章 結論 東南亞地區在經濟上是落後的,在政治上是不穩定的,在合作基礎上是沒經驗的;故本地區若一開始即欲全部結合起來實不可能,而若欲採局部漸近的方法,則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達到各國間利益的均等;因此,為了使國際分工容易推行,必須要自經濟發展階段大致相同的各個國家開始結合,再漸漸放大,如此才可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全文由選擇題目開始至撰寫期間,深得李師登輝悉心指導,不時給予思想上的啟迪及資料的提供,方得以如期完成;吳師叔心、郭師華倫、曹師伯一,不時給予關懷與鼓勵;張師維亞、國際關係研究所陳召集人元在資料的搜集方面,提供許多極為實貴的意見;此皆所衷心感激者。國際關係研究所、外交部、經濟部、經合會及美國新聞處的提供資料,使筆者受惠良多。際此論文草成之時,謹申十二萬分的謝忱。惟達棠才疏學淺,初次嘗試論文寫作,疏漏錯訛之處必所難免,尚祈 師長先進,不吝賜教指正,俾日後得以有改正機會。
3

「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研究

李定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美國柯林頓政府對東南亞國家之外交政策

金欣潔, Chin, Jess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之國際安全環境,最為特殊之特徵係屬美國取得在全球的單極領導地位。美國對於全球各區域的安全與軍事議題,亦無庸置疑地扮演動見觀瞻的主導國角色。因此,美國未來二十年亞太安全政策,乃是建立在為維持美國在亞太地區之軍事力量,以及維護美國利益與東南亞國家間安全之基礎上。另外,柯林頓總統任期歷經八年,時間不可謂不長,對於分析美國的政策立場有相當程度之意義。倘若以柯林頓政府決策體系為分析重點,針對其東南亞政策產出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相信可藉以從柯林頓政府與東南亞國家之互動中,窺探出東南亞對於美國的意義何在。然而,又由於我國無論在地緣、歷史等方面都與東南亞地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研究東南亞國家對我國在外交政策分析上有其重要價值。 故本論文首先試圖分析柯林頓政府東南亞政策的形成背景;其次,檢視柯林頓政府與東南亞國家之雙邊關係,分別以政治、軍事、經濟及文化等面向為分析層次,依序觀察和分析雙邊關係所呈現的特色和問題;再者,探討美國與東協國家之多邊經貿及軍事關係、美國對東協區域論壇之政策立場,以及美國對南海問題等涉及多國之個案分析;復又研究美國與東南亞之間關係互動,在未來會面臨到的挑戰及機會為何,同時歸納出雙方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日後加強關係的機會何在;最後,則對柯林頓政府之東南亞外交政策的效果試作評估,並說明研究心得與結果,以期對於柯林頓時期的東南亞外交政策的解析和未來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的發展能有所助益與啟發。
5

復合互賴下的合作:中國與東協在資源上的合作開發 / Cooperation under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China - ASEAN Relations in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李儒思, Linus Scherr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traditional explanation of the rapprochement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has two elements: China is securing a peaceful environment to implement its strategy of ‘develop first’, and/or China is engaging in courtship for the ASEAN countries out of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i.e. increasing control of its periphery. In contrary to thes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intensifying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s much more an expression of the recognition of asymmetrical dependencies than of calculated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 This perspective not only enriches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regional political processes but also leads to different expectations regarding the stability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ASEAN – China relations. Two issue areas have been selected to illustrate the asymmetrical dependencies and the resulting political processes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both the ASEAN countries and China have accommodated to asym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by engaging in pay-offs in areas of relative power. China has not been able to use its relative power in the economic and military area to impose its will in other areas of ASEAN-China relations. The bargaining has taken place within the existing ASEAN institutions. In their concrete rules and conventions lies considerable power. This explains the intensive bargaining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compet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not only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 but also in broader regional politics. The ASEAN countries are in a favorable position, being in the center of these institutions, but China as a latecomer to many of the regional institutions is trying to renegotiate them. Further research is therefore indicated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the ASEAN countries and China are going to trade off potential gains from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loss of sovereign policy making power.
6

冷戰結束後日本對東南亞國家之公眾外交 / Japan's Public Diplomacy to South East Asia in the Post Cold-war Era

王涵儀, Wang, Ha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面臨重新進入國際社會的困難,為了扭轉軍國主義以及敗戰國的形象,開始推動公眾外交。日本的公眾外交政策為配合其國家利益及所處之國際環境,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策略。在冷戰結束之後,周遭國家陸續崛起,所面對的國際議題無法以傳統外交的方式解決,日本將公眾外交視為其重要的外交政策之一。 東南亞地區作為當今國際關係的熱點,在國際政治與經濟場域上的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日本戰後的賠償援助以及1970年代開始的文化交流,作為對東南亞國家的公眾外交實踐,在冷戰結束後以高層互訪、官方發展援助、留學生與青年交流、文化交流、觀光互訪等方式持續進行,成效斐然,民調資料皆顯示了日本在東南亞地區以公眾外交的成功,有效地改變人心、扭轉形象。但日本的公眾外交也非並皆能奏效,在面臨中國大陸時仍受制於歷史因素而受挫。由此可見,公眾外交政策必須因地制宜,配合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公眾外交政策。 / After World War II, Japan was facing the difficulty of returning 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owing to her image as a militarism and defeated country. In order to re-ente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Japan launched her public diplomacy policy. Japan’s public diplomacy strategy chan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following her shifting national interests and chang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while Japan’s surrounding countries prospered and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most international disputes cannot be resolved by traditional diplomacy alone, consequently, public diplomacy became a critical diplomatic tool for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Nowadays, Southeast Asia is a hotspo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s are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ield. Japanese public diplomacy aimed at this region varies from war reparations aid to 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The practice of Japanese public diplomacy to southeast Asia after Cold War includes high-level visits, official development aids, foreign students and youth exchanges, cultural exchanges and tourism. The result of Japanese public diplomacy was a huge success as illustrated by the latest opinion poll. However, Japanese public diplomacy implemented in some states has not been as efficient as it performs in Southeast Asia; for example, in Mainland China, wher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Japanese public diplomacy is curbed due to the country’s historical burden. Therefore, public diplomacy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multiple conditions and perspectives of a country.
7

從衝突到合作: 東南亞國家雙邊互動關係的實證研究 / FROM CONFLICT TO COOPER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BILATERAL INTERACTION BETWEEN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陳偉華, Chen, Wei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試圖將雙邊關係導入區域整合的解釋範疇,主要探討東南亞國家之間雙邊互動關係的解釋因素,以及東協對應成員國間衝突本質的制度建構,從而推進區域合作的進程。 從理論文獻與經驗事件,本研究運用「雙邊層次理論」(dyadic level theories)解釋東南亞國家間的互動現象,選擇「相對權力」、「軍事實力」、「政體類型」、「貿易互賴」、「經濟發展」作為開發中國家雙邊關係的解釋變數,用以理解東協成員國走向衝突與合作的選擇,並對「衝突-合作」的理論命題進行檢驗,據以提出適用於東協國家雙邊互動變異的解釋模式。本研究主張,開發中區域內雙邊關係受到國家屬性與相對特質的影響,爰須從個別國家互動交往的變遷軌跡予以觀察,其解釋變數將持續影響未來的整合道路。 在理論檢證的操作上,本研究參照「事件資料分析」(event-data analysis)方法,設計「雙邊互動的衝突—整合量表」(the Conflict-Integration Continuum, CIC),蒐集自1990年至2012年的「時間序列與橫斷面資料」(TSCS),並建置「東協成員國雙邊互動關係時間序列資料庫」(ASEAN-TSCS Data set)。透過資料庫分析和預測模型之建構,本研究釐清東協雙邊關係變異的解釋因素,並確認對於開發中國家間互動關係的影響關係。 為周延地理解東南亞次區域體系中單元層次(國家間互動)與整體層次(東協整合)的互動連結,本研究對東協歷年構建的安全制度與爭端解決機制進行文本分析,擇取區域內各組雙邊關係進行案例研究。透過對東協國家相對特質與互動事件的比較,進一步檢證次體系內國家間互動行為的關聯特徵,本研究期能為東南亞的整合研究提供一種理論啟示。 / This study aims to interpret regiona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bilateral relations. It primarily addresses the factors in bilate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nd delves into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ASEAN put forth an architecture to resolve the inherent conflicts between its member states to further promote regional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oretical literatures and historical events, this study uses dyadic-level theories to explain interactions among th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chooses “Relative Power,” “Military Capability,” “Regime Types,” “Trade Interdepend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explanatory variables for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is region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choices made by the ASEAN member states towards either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and inspects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f “conflict-cooperation” so as to put forth an explanatory model applicable for changes in the bilate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SEAN countri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in a developing region are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o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ountry, but also the relative relation to other countries. Therefore, observ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ach individual country to others is required. The independent valuables are also dynamically influencing the approach of integration in the future.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validation, a conflict-integration continuum (CIC) is designed for this paper with reference to event-data analysis approach, time-series cross-sectional (TSCS) data between 1990 and 2012 is collected, and an ASEAN-TSCS data set is established. By means of database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a prediction model, this research clarifies the explanatory factors for changes in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ASEAN countries and determines the effects that they have on interactions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interactive linkages between the unit level (interactions amongst nations) and the overall level (ASEAN integration) in the Southeast Asia sub-regional system, this paper performs a text analysis on security regimes and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s constructed by the ASEAN over the years and selects bilateral relations of pairs in the region as case studies. In addition to the data-driven analysis abov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the interactive linkages between individual country and the overall ASEAN are also required. Therefore, a text analysis on security regimes and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s constructed by the ASEAN is also conducted in this thesis. Several pairs of countries are used as case studies to investigate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in this region. By comparing relative qualities and interactional events of ASEAN countries, correlative features of interactions among the countries in the subsystem are further validated, as such,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velation for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Southeast Asia.
8

東南亞國家協會與區域主義

邱智淵, GIU, ZH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簡稱「東 協」。成立於一九六七年,迄今正好二十一年。它是亞洲區域主義下的產物。經過多 年來的努力,東協不僅成為經濟上欣欣向榮的地區,而且被讚為第三世界國從事區域 合作的典範。 本文的研究動機便在探討這個曾經動盪不安的地區,如何透過六個會員國(印尼、馬 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之間的合作,對內追求現代化,對外以集體 力量,追求現代化。其次,最近兩年我國商人前往東協地區投資金額日益增多;但是 ,一般人士卻對東協這個組織較陌生,本文便在探討這個組織的外交與經濟合作,以 增加本國人士對東協動向的了解。 本文共分七章,二十六節,約十萬字。 探討的時間限制在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七年。 第一章:前言。描述東南亞概況。本文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各國外交政策。介紹六個會員國的外交政策,尤其著重其在一九七○年外交 政策的轉變,對區域主義的態度。 第三章:東南亞區域組織的歷史。介紹一九四五年以後,東南亞區域組織的發展,以 及東協的組織特色。 第四章:東協與區協安全。東協在處理其區域安全的態度。同時,討論八十年代的三 大問題,柬埔寨問題、非核區問題及菲國美軍基地問題。 第五章:東協的對外關係。介紹東協與其對話夥伴的關係,與中共、蘇聯的關係。另 外是東協在新國際經濟秩序中的表現及太平洋共同體的態度。 第六章:東協的經濟合作。介紹東協經濟的發展,合作的情況,以及「自由貿易」的 構想。 第七章:結論。以區域整合理論的來檢討東協區域整合的情形及缺點。並探討東協發 展的兩大關鍵:戰略觀點及對經濟合作的認知。
9

李光耀時期新加坡外交政策之研究(1965-1990) / The Foreign Policy of Singapore(1965-1990)

游嵐屏, Lan-pi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際政治向來是由大國主導,傳統觀念中總認為小國必然是逆來順受的一方,也就是說,在國際無政府的狀態下,一個國家的命運將取決於這個國家所擁有的權力資源之多寡與大小,弱肉強食成了國際現實的生存法則。但小國真的如此宿命嗎?我們從新加坡今日的發展及其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的表現,看到了最好的反證。 新加坡由於位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頻繁的國際航道必經之地,為其贏得「東方直布羅陀」的美譽,加上地扼麻六甲海峽航運線,在戰略及貿易路線上均具有影響區域政治的能力。基此樞紐性的關鍵地位,使新加坡在經濟上得以很自然的發展成為東南亞各國工商之輻輳中心、航運中心及金融中心。 對於這個面積約等於大台北地區,並只有香港一半大小的國家,其所散發出來的光芒,卻令人無法忽視。在新加坡這個蕞爾小國,如果問新加坡人生存發展成功之道是什麼?最常聽見的答案可能就是「務實」這兩個字。因為務實,使新加坡經貿實力在亞洲四小龍常保領先地位;因為務實,使得其國家雖小,但在國際舞台上的聲音卻遠超過其他領土比它大好幾倍的國家。 對於新加坡領導者來說,影響其外交政策制訂最重要的考量就是新加坡的脆弱性。自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PAP)組黨以來,它一直不認為一個獨立的新加坡可以好好生存下去,畢竟它實在太小,人口也太少,加上缺乏天然資源,根本沒有獨立的條件。因此在被迫與馬來西亞分離後,如何在周遭並不友善的馬來海洋中求生存,是對新加坡領導者智慧最大考驗。 然而,在經過人民行動黨第一代領導者三十多年的帶領下,不僅實現了國家的現代化,更讓新加坡成為小國成功的最佳例子。至今,新加坡已是電子、造船、精密機器製造、光學機器、煉油和電腦零件等高科技發展中心,此外,它也是東南亞金融中心及國際航空、電訊與旅遊會議中心。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新加坡成為東南亞轉口貿易中心,並同時也是世界最繁忙的海港之一。優秀的人才與技術,讓新加坡的海域鑽油塔建造業直逼美國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並獲得「東方的休士頓」美譽。 對外關係繫乎一國之安危,對於新興國家更是其命脈之根源與建國歷程中的重要基石。新加坡只是一個蕞爾小國,其所以能在國際舞台上生存甚至特立獨行,必有其獨特之道。而其外交政策運用之成功,也讓這個小國能在接二連三的驚濤駭浪中,從容的發展其繁榮的經濟與解決其社會問題。 雖然李光耀已於1990年退休,交棒給新一代的領導者,但新加坡可以說是在李光耀任內建設完成的。在其任內,李光耀不僅致力於國內經濟的重建,對於國家外交政策更是深謀遠慮,為小國外交立下良好的典範。李光耀為新加坡打下深厚的基礎,也讓新加坡成為第三世界新興國家學習的對象。 新加坡雖小,但其對於生存與發展之強烈企圖心卻是不容忽視。新加坡得以在面對強敵壓境的情況下,藉由對於國際環境變化的體察,靈活地避免本身所遭受的限制,並適時運用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會在多次的危機中獲得生存的機會,化不可能為可能,創造出今日的「新加坡奇蹟」。 傳統對於外交政策的研究多半將重心置於大國身上,而傳統上所謂的外交多半只注重依靠軍事手段及政治權謀來達成國家的利益,即所謂的「高政治(high politics)」。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殖民地紛紛獲得獨立,新興小國遂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加上國際經濟組織的成立,經濟議題逐漸成為國際舞台的重心,也大大降低了軍事的傳統地位,這種發展對於小國尤其有利。 Peter J. Katzenstein在研究西歐小國因應全球市場所採取的策略後,認為這些小國的成功之道在於經濟彈性的平衡(balance of economic flexibility) 與政治穩定(political stability),新加坡顯然就是依循這種發展模式。由於能充分運用其地理位置的優勢,加上吸引外資投入的強烈誘因,使得新加坡迅速成為區域和國際商業的中間經濟體,成為東南亞及國際性的製造與服務業中心。對於新加坡外交政策之研究,也許理性決策模式(rational decision-making model) 可作為一個有用的模式。 新加坡可以說是研究小國外交相當好的一個對象,在台灣面臨外交困境的時候,我們常問:「小國是否無外交?」由新加坡對外事務的表現中,我們得到了答案。因此本論文也將針對國際關係理論長久以來所忽視的課題-小國外交來作一探討。 本論文將探討李光耀執政時期,對於國家定位、國家發展的理念及對外的政策與觀點,並將分別敘述新加坡對國際政治與區域組織的參與及立場。 李光耀時期新加坡外交政策之研究(1965-1990)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9 第四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影響新加坡外交政策的因素 第一節 國內歷史層面…………………………………………… 12 壹、歷史背景……………………………………………… 12 貳、地理環境……………………………………………… 26 參、人口及社會結構……………………………………… 28 肆、政府因素……………………………………………… 31 伍、經濟因素……………………………………………… 33 第二節 國際環境層面…………………………………………… 44 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國際情勢………………… 44 貳、東南亞區域組織的成立………………………… … 48 第三節 決策者因素…………………………………………… 56 第三章 新加坡外交政策取向與國家角色 第一節 外交政策取向…………………………………………… 68 第二節 國家角色………………………………………………… 80 第四章 新加坡與區域國家的關係 第一節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 91 第二節 新加坡與印尼………………………………………… 104 第三節 新加坡對柬埔寨問題的態度……………………… 119 第五章 新加坡與東南亞國家協會的關係………………………132 第六章 新加坡與列強的關係 第一節 新加坡與英國……………………………………………154 第二節 新加坡與美國………………………………………… 162 第三節 新加坡與中共………………………………………… 176 第四節 新加坡與蘇聯……………………………………………197 第七章 結論…………………………………………………… 220 參考書目………………………………………………………… 234 附表 表2-1 人民行動黨選舉得票率(1959-1988)…………… 25 表2-2 新加坡種族人口變化表………………………… 30 表2-3 新加坡對外貿易(1965-1990)…………………… 42 表2-4 新加坡對外貿易出口國(1966-1989)…………… 42 表2-5 新加坡主要進口來源國(1966-1989)………… 43 表2-6 1988年新加坡的十大貿易伙伴………………… 43 表4-1 印尼與新加坡海空軍聯合演習…………………118 表4-2 蘇聯經濟援助越南金額統計表(1976-1975)……123 表5-1 東協五國區域內貿易量佔區域內貿易總額百分比.……… 148 表5-2 東協五國區域內貿易額與占對外貿易總額比重………… 149 表5-3 東協與新加坡的貿易額及佔本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149 表6-1 新加坡與英國總貿易額…………………………161 表6-2 美國與東協國家經濟的往來(1990)……………169 表6-3 新加坡與中國大陸貿易概況表(1970-1990)……194 表6-4 東南亞各國人口、獨立年代與中共和前蘇聯建交日期…… 195 表6-5 新加坡主要進口來源國(1984-1990)……………196 表6-6 新加坡出口主要目的地(1984-1990)……………196 表6-7 新加坡與蘇聯之貿易往來………………………218
10

東協區域論壇角色及功能之研究 /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ASEAN Regional Forum

林達, Andrew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後冷戰時期的亞太區域安全事務趨於複雜,區域性國際組織日漸興起,其中「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 ARF)主要作為亞太國家協商區域安全合作的重要機制。本篇論文主要介紹「東協區域論壇」之成立背景、過程,以及其運作之具體成就,進而分析其在亞太區域安全中所具備之功能與扮演之角色。 「東協區域論壇」成立於一九九四年,目前共有二十二個成員國。後冷戰時期亞太區域多邊主義形成,加上區域安全架構面臨重組,使得多邊安全對話機制之形成有其必要。「東協區域論壇」成立之基本宗旨是促使亞太國家針對政治及國防安全議題,培養建設性對話之習慣。「東協區域論壇」在推動區域安全合作機制上,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推動「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CBMs);第二階段為發展「預防外交」(Preventive Diplomacy);第三階段則是發展區域衝突的解決機制。至一九九九年第六屆「東協區域論壇」年會為止,已在「信心建立」上達成可觀的成就,並於一九九七年開始朝第二階段「預防外交」推動。 亞太國家在「東協區域論壇」各項目標的推動下,逐漸對區域安全事務之合作建立共識,對於和緩國際緊張情勢,降低衝突昇高機率,具有正面而積極之意義。惟其組織結構鬆散,屬性為協商安全議題之區域性論壇,雖然「信心建立措施」與「預防外交」的推動實施有其顯著成果,要能夠達到具備解決區域衝突的機制,尚有許多仍待努力之處。 中華民國目前並非「東協區域論壇」之成員國,在中共排擠壓力下,無法參加此一多邊安全對話機制。不過,台灣在未來亞太區域安全政策的規劃上,可將「東協區域論壇」成員國所形成之安全共識,作為研究實施之參考。同時,加強「綜合性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以及「合作性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目標之追求,尋求各種多邊安全合作之途徑,在亞太區域安全中扮演積極之角色。如此可避免我國安全利益受損,並可增加參與國際社會之機會。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宗旨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第二章、東協區域論壇之成立與運作 第一節 東協區域論壇之成立背景與過程 第二節 東協區域論壇之宗旨與目標 第三節 東協區域論壇之基本架構 第四節 東協區域論壇之運作模式 第三章、東協區域論壇之成就 第一節 歷屆東協區域論壇年會(外長會議)主要議題 第二節 東協區域論壇推動區域安全合作之各項成就 第三節 東協區域論壇對南海問題之態度與處理方式 第四章、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強權之關係 第一節 東協區域論壇與美國之關係 第二節 東協區域論壇與中共之關係 第三節 東協區域論壇與日本之關係 第五章、結 論

Page generated in 0.02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