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4
  • 3
  • 3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東協區域合作之研究

邱垂銘, Qiu, Chu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擬印七十冊,凡七萬餘字,分為六章二十一節,主要從區域主義及區域合作與 整合的觀點論述東協(東南亞國家協會)十一年來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合作與成長 。其中所遇到的難題及嘗試解決的途徑,以探討亞洲區域主義、區域合作能否與歐洲 的經驗並駕齊驅。 第一章論及戰後東南亞的局勢。第二章為東協誕生的背景,提及亞洲區域主義,國際 情勢的轉變及東協成立的直接因素和其宗旨。第三章述及東協區域政治合作,分別探 討中立化、軍盟及對外關係的態度。第四章東協內區域經濟合,戶探討其合內容與困 境第五章東協外區域經濟合作,探討其與日、美、歐洲共市,澳、紐及越南的經濟關 係。第六章東協的評估,是本論文的總結論,分別就內、外因素展望東協的發展,分 列悲、樂觀的看法且尋出他的發展策略。最後是結論,作為本論文的結束。
2

自由貿易協定:日本對外貿易政策的新選擇

趙文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一直堅持唯有GATT以及WTO全球性自由貿易體制才能為世界帶來最大福利的日本經歷二次大戰後四十多年的經濟榮景與一九九○年代的經濟停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時決定以GATT、WTO多次回合談判為基礎,兼採區域合作、雙邊合作的「多層次途徑」來彌補全球性多邊貿易體制的不足。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則是日本執行「多層次途徑」的具體手段。 筆者以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的「以國家為中心的現實主義」觀點,利用系統理論為研究架構,從日本受益於「舊金山體系」、提倡亞太區域合作、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召開到亞洲金融風暴重創亞太區域合作、中國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日本緊接跟進的過程發現到日本的對外貿易政策與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權力結構之間有很明顯的對應關係。除了經濟利益,國家的戰略目標、與重要國家的外交關係都是日本政府考量的重要因素。日本現今的經濟繁榮多來自於美國、日本國家安全也依賴美國,日本因此歡迎美國在東亞地區的領導角色。但是歷史宿怨、領土糾紛、以及未來東亞區域整合的主導權使得中日之間的競爭無法避免,當中國決定以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作為改變東亞地區權力結構的起點,自由貿易協定就成為日本反制中國的方法,這也宣告東亞地區已經從美國獨自稱霸進入中日競逐東亞區域霸權的時代。
3

地理空間結構變遷下台灣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

楊仁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行政區域之劃分,自民國39年以後即未有大幅變動。而歷經時代更迭、政府層級體制轉變,加以人口、產業、經濟、區域發展以及全球化所造成地理空間結構之變遷,不但於現況產生許多問題,亦未能配合未來國家發展與國土政策之趨勢與需求,實有重新檢討、調整之必要性。因此,本研究以「經濟生活圈」之觀點與現象為出發,配合各國制度比較、台灣地理空間分析以及專家學者問卷結果,探討地理空間結構變遷下,台灣行政區劃之現況問題與未來調整之方式,並檢視現行行政區劃於行政治理、實質規劃、經濟產業與生活環境等面向所存在之問題,進而據以擬定台灣行政區劃調整之建議方案。 本研究藉由區域及都市體系理論、網路及網絡城市相關理論,歸結至經濟生活圈與「中地網絡體系」觀點而為論述基礎,探討地理空間結構變遷下台灣行政區劃調整之課題。爰此,主要研究結論與建議有: 一、經概述台灣、日本兩國近代國土政策之演變以及日本市町村合併之沿革後,可發現台灣之國土政策理念深受日本所影響,而日本透過市町村合併減少地方行政區數量之過程與精神,亦值得台灣參考;綜以台灣自明鄭時期以後行政區劃沿革之概述,以及各國行政區劃與政府層級之比較,亦能發現台灣地方行政區劃數量過多、地方政府層級架構不對稱之問題,以及人口/面積原則考量之重要性。 二、藉由北部區域城市層級體系、自然與社經空間、交通以及流動空間之分析結果,除證明地理空間結構確有產生變遷之事實外,更凸顯區域發展空間極化、公共設施配置與財政問題、「住—學」「住—業」失調以及行政區劃與生活圈範疇不盡一致之問題。 三、依據上述比較與分析之結果,設計三種不同考量之行政區劃調整方案,並藉以:1.透過專家學者問卷驗證台灣行政區劃之問題與調整方式、比較調整方案之優劣,據以提出「6市10縣2特別行政區」之建議方案。2.透過鄉(鎮、市、區)級行政區劃之整併,將鄉(鎮、市、區)數由368個減少為182個。3.基於廣域行政「區域合作」模式之運用,劃設跨域「都會聯盟」之治理範圍。 關鍵字:行政區劃、地理空間、網絡城市、經濟生活圈、區域合作
4

東南亞國家協會與區域主義

邱智淵, GIU, ZH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簡稱「東 協」。成立於一九六七年,迄今正好二十一年。它是亞洲區域主義下的產物。經過多 年來的努力,東協不僅成為經濟上欣欣向榮的地區,而且被讚為第三世界國從事區域 合作的典範。 本文的研究動機便在探討這個曾經動盪不安的地區,如何透過六個會員國(印尼、馬 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之間的合作,對內追求現代化,對外以集體 力量,追求現代化。其次,最近兩年我國商人前往東協地區投資金額日益增多;但是 ,一般人士卻對東協這個組織較陌生,本文便在探討這個組織的外交與經濟合作,以 增加本國人士對東協動向的了解。 本文共分七章,二十六節,約十萬字。 探討的時間限制在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七年。 第一章:前言。描述東南亞概況。本文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各國外交政策。介紹六個會員國的外交政策,尤其著重其在一九七○年外交 政策的轉變,對區域主義的態度。 第三章:東南亞區域組織的歷史。介紹一九四五年以後,東南亞區域組織的發展,以 及東協的組織特色。 第四章:東協與區協安全。東協在處理其區域安全的態度。同時,討論八十年代的三 大問題,柬埔寨問題、非核區問題及菲國美軍基地問題。 第五章:東協的對外關係。介紹東協與其對話夥伴的關係,與中共、蘇聯的關係。另 外是東協在新國際經濟秩序中的表現及太平洋共同體的態度。 第六章:東協的經濟合作。介紹東協經濟的發展,合作的情況,以及「自由貿易」的 構想。 第七章:結論。以區域整合理論的來檢討東協區域整合的情形及缺點。並探討東協發 展的兩大關鍵:戰略觀點及對經濟合作的認知。

Page generated in 0.01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