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先秦同形字研究舉要

詹今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所謂「同形字」就是字形相同的字,卻含有不同的音義,且其不同音義間彼此並無「引申」或「假借」的關係。這種字形和音義間的複雜關係,容易造成字形辨識上的錯誤認知,進而影響整個「地下新材料」文本的正確釋讀,這是所有想利用「地下新材料」作學術研究者,皆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本論文主要就是運用「同形字」的觀念來考釋古文字中的疑難字詞,材料以殷商甲骨文、兩周金文和戰國楚簡文字為主。再從整理出來的「同形字組」例證,歸納「先秦時期」出現「同形字」的成因為:「字形同源」、「字形繁簡、形訛」和「構字本義不同,字形偶然相同」。最後將「同形字組」放在「先秦」時空座標中,觀察古文字在不同時空中所表現出來文字構形及演變的特色。
2

周秦漢出土法律文獻研究 / The study of legal excavated text in Zhou, Qin and Han Dynasty.

詹今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周秦漢出土法律文獻研究》,擬以「西周金文」、「包山楚簡」、「睡虎地秦簡」和「張家山漢簡」的法律文獻為主。依次從「家庭」、「社會」、「國家」的角度切入,為「中國古代政治社會結構」之「因襲」與「變革」,進行規律性表述,且萃取引領其發展的「血緣倫理」精神。 「家庭」是「中國古代政治社會結構」的最基本單位,故〈第二章〉隨即探討與「家庭成員」密切相關之「血緣倫理」與「奴隸人權」。先從「孝道」、「家罪」、「非公室告」、「親屬相容隱」、「收孥」、「連坐」、「復讎」、「繼承」等議題,分析戰國秦漢出土法律文獻已具備「血緣倫理」的價值取向。再從戰國秦漢出土法律文獻中與「奴隸」相關的史料,論證當時的「奴隸人權」,正逐步透過國家律令獲得保障。最後討論中國古代法律規範,並不會因特重「血緣倫理」,而漠視部分「家庭成員」(如子女與奴隸)的「基本人權」。 〈第三章〉先將與「血緣倫理」相關的議題從「家庭」擴大至「宗族」,藉西周〈琱生三器〉所載,大宗召伯虎對小宗琱生的「法律治理權」與「土地分配權」,讓西周「宗族等級社會」的生活實貌精彩重現。其次將〈琱生三器〉依照「血緣身份」分配土地,與《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戶律》(簡310-316)依照「軍功爵位」分配土地相較,探究中國古代社會結構轉型的時代意義,且觀察究竟遵循何種「分配體系」,會比較符合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當期待」。 〈第四章〉則將論述焦點提升至「國家政體」的層次。春秋、戰國正值國家政治體制的轉型期,此時必會呈現若干共存、競爭的中間形態。本章擬從戰國《包山楚簡》法律文獻的「地方行政權屬」,與「戰國秦漢簡牘」所載之「舍人」身分歸屬,雙管齊下地探究戰國秦漢之際的「國家政權結構」,是如何從西周「封建」,轉型成集「封建、郡縣」為一體,最後由「皇帝專政」的新局勢。 〈第五章〉為論述「國家」形成的重要標誌 ──「國家」如何在「社會」,創建一個超然的「法權」機構。首先將西周金文、《左傳》、《國語》和戰國秦漢出土法律文獻中,所提及的「職官士」相較;分析中國古代「司法權」,如何在「官僚行政體系」對司法職能「專業化」的訴求下漸趨獨立。其次,從《包山楚簡‧疋獄簡》與〈受期簡〉考證,〈疋獄簡〉之「原告」與「被告」,和〈受期簡〉之「負責官員」與「被告」,經分析皆包含「上級對下級」、「下級對上級」和「平等」三種關係,推論戰國時期楚國「司法」體系的「平等意識」已深植人心。 最後歸納統治階級在同族血緣的基礎上,發展跨越族群、設官分職、具政治臣屬的「國家」體制,乃大勢所趨。但是中國古代「國家」的地方行政組織,仍必須與「社會」的血緣宗族聚落融合,因為傳統中國始終以「血緣關係」作為人際交往的根柢,所以法律規範務必顧及「血緣倫理」。但「周秦漢出土法律文獻」,既然以「法律」稱之,它們還是具備「法律」應有之普世價值,譬如強制性、公開性等形式條件,與本論文曾大幅討論之對「公平、正義」的理念認同。
3

戰國楚竹書編聯方式研究 / The study of Zhanguo Chu-bamboo Arranging

黃芮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先秦時期的古書,以竹簡為主要載體。竹簡擁有「一枚一枚」的特性,為了防止簡冊錯位或增簡、漏簡等情況發生,古人採用「編聯」使一枚一枚的竹簡依序排列成冊。由於竹簡這種載體的特殊性,導致了編聯而成的簡冊在客觀上容易因為編繩斷開而發生散亂,也造成了今日出土竹簡的殘斷零亂。為了能正確解讀這些斷簡殘編,編聯成了今人研究出土竹簡的首要之務,且學界對編聯的探究多集中在戰國楚竹書。然而,原整理者的編聯不斷地被各家學者進行探究與修改後,卻因為沒有共同的編聯論據,導致許多簡文編聯難以達成共識與定見。據此,本文認為學界在面對編聯工作時,需要一種具有實證性與理論性的「準則」,因而提出「戰國楚竹書編聯方式研究」的論題。本研究廣泛蒐集戰國楚竹書編聯資料,對前輩學者豐碩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分析、歸納比較,藉以抽繹出戰國楚竹書編聯方式的準則,欲於龐雜的文獻之中,藉由充分的實例分析與歸納,提供學界在進行出土竹書編聯時,能有具體的參考依據。

Page generated in 0.01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