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日本走向正常國家--冷戰後的日本外交政策

翁淑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由所謂「正常國家」相對的「非正常國家」的意義和脈絡,來看為何日本提出要成為「正常國家」,背後必有與其相對的「非正常國家」之意涵,並由了解其意涵後探討日本邁向「正常國家」的脈絡及發展。 其次,冷戰結束後,包括國際上美蘇對峙的國際格局之驟變、中國力量的崛起、北韓的飛彈挑釁,及國內泡沫經濟的爆發、人民對長期一黨獨大的自民黨的信心崩潰等之內外情勢,屬於全球經濟強權的日本,如何再次摸索其新世紀的戰略。其中日本政治家所喊出的「正常國家」口號,其具體內容究竟為何,包括防衛政策的調整、和平憲法的修正、聯合國外交的經過等轉變。 最後是根據日本這種戰略的背景及實踐,來分析東亞及美國對於日本的轉變的態度及應變。
2

冷戰後的中日關係:中國崛起與日本邁向正常國家的觀點分析

吳佩霖, Wu, Pei-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日兩國之間淵遠流長的歷史關係,以及一衣帶水的地緣關係,早就為彼此寫下密不可分的序曲。冷戰結束後,兩極體系也隨之走入歷史,蘇聯在東北亞遺留下來的權力真空狀態,也為這個區域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在經濟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展,隨之而來的是整體綜合國力向上提升,速度之快也間接種下了「中國威脅論」的種子,於是中國領導人江澤民及胡錦濤,便開始進行消毒的動作,前者提出「新安全觀」,後者則以「和平崛起」作為開端,繼之而來的是「和平發展」,最後則進階到「和諧世界」,為的都是要強調中國崛起的「和平」本質。 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後,成為了其眼中的「非正常國家」,經濟實力與政治實力無法相提並論,在國際間也無法得到與其經濟力量相符的影響力。於是一股「正常國家」的呼聲隨之而起,從中曾根康弘的「政治大國」首開先聲,到小澤一郎的「正常國家」,再到小泉純一郎以及安倍晉三的「美麗國家」,目的都是要讓日本能夠在國際社會中扮演更重要、與其經濟力量能相符的角色。雖然雙方都知道合作是最大的利益所在,但彼此仍存在許多爭議問題,包括歷史問題、能源問題、領土問題,一直到台灣問題等等。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便是要探討這些備受爭議的問題,在受到中國崛起以及日本邁向正常國家的雙重影響之下,是否會讓雙方更加對立,亦或是能夠在國家利益的驅使之下得到緩和,共創雙贏。
3

小泉時期對中政策的轉變之研究(2001-2006) / An investigation of Koizumi's changing china policy (2001-2006)

陳冠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小泉時期全力支援美國小布希總統的全球反恐戰爭,透過強化美日同盟,成功提升日本在美日同盟的功能與角色,朝向正常國家之路邁進。小泉每年參拜靖國神社興起了日本的民族主義,但也造成了中日關係的惡化,進而加深了日本在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上的難度,也成為中國大規模反日運動的導火線。在中日關係上,從二戰後就一直存在著歷史上的仇恨問題,以及地緣政治因素,中日兩國在領土紛爭及資源分配等政治經濟的議題上,始終有著既合作又競爭的複雜關係。小泉時期因為911反恐浪潮強化了追隨美國路線,使得美日間友好關係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同時也使中日關係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政冷經熱」的詭異現象。 本文認為,小泉的追隨美國路線的外交政策或是在推動正常國家政策上,必然會對造成中日關係上的影響,但是在推動正常國家政策上中國的支持又不可或缺,進而日本需要調整對中政策才能達成目標。小泉時期的追隨美國路線,係以什麼基準考量推動對中政策?其對中政策又如何去影響中日關係?中日關係的變化是否又會對日本的對中政策有所改變?值得我們深加研究。 / During the Koizumi administration, Japan's normalized country policies strongly supported George W. Bush's Global War on Terror to increase its role in the U.S.-Japan alliance. In addition, Koizumi also made the formal visit to the Yasukuni Shrine every year and raised Japanese nationalism. Together, these act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deepened the difficulty of Japan's access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permanent members, and become the main cause of China's large-scale anti-Japanese movement. Since World War II, Sino-Japanese relation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historical hatred and geopolitical factors. In territorial disputes,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othe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ssues, China and Japan always have a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both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During the Koizumi period, Japan's pro-American policy was strengthened due to the wave of anti-terrorism following 911, which lead to an unprecedented climax in U.S.-Japan friendship. Meanwhil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experienced an unprecedented and strong phenomenon of "Cold Politics-Hot Economics." Koizumi's pro-American foreign policy or Normalization policy h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o promote normalization, however, China's support is also indispensable to Japan. Thus, Japan needs to adjust its policy to achieve its goal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basis through which the Koizumi administration evaluate its China policy under a pro-American foreign policy guideline. How Japan's China policy influence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nd whether the change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will then change Japan's China policy are also worth our further discussions.
4

跨世紀日本防衛武力整建戰略涵義之研究

鄭舜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戰後美國對於日本進行七年有餘的軍事佔領,為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再興,並深植民主制度,指導日本訂定「和平憲法」。日本以「專守防衛」為國防的基本方針,堅持美日安保體制,貫徹不以軍事威脅他國為基本理念。冷戰伊始,日本即由美國安全保障體制獲益,成為經濟強國。 冷戰結束,美國國力下降、日本國力頗有增強。姑不論其軍事力量已悄然躍居全球第四、軍事支出已居世界第二的事實,其先進的科技和數一數二的外匯存底,成為國際矚目的國家,有成為更活躍參與者的本錢。但日本針對參與國際事務與分擔國際責任的程度和方式,國內和國外皆有正反不同的論辯,差異極大。主張積極參與者,都強調日本經濟實力提升之後,對國際社會應有更大的貢獻。反對的論者,則認為日本應避免在國外使用武力的原則不容輕易更動、對外活動增加可能不利對外關係或國內經濟活動;且東亞地區仍有部分國家以日本尚未真誠為侵略史實道歉,特別對日本軍力擴張和「軍國主義」復甦產生聯想,造成相當的阻力,不容日本迅速改變當前的防衛政策。日本固然小心翼翼,不願牽扯國際紛爭與分擔國際責任,但美國人民均認為美口同盟似乎不公平,指責日本坐享其成不負國際責任,是「廉價搭乘」(Cheap ride)美國安保列車。 波斯灣戰爭期間,日本表現出「錢我來出,命你來丟」,只拿出一百三十億美元,戰爭期間自衛隊一步也不能離開日本,引起美國不滿。日本人事後檢討認為未能配合國際需要,失去了作大國責任的機會。美日同盟關係也因兩國經貿與駐日美軍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同盟關係進入「飄盪」(drift)時期。一九九四年二月細川首相成立一個首相私人顧問懇談會,檢討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與防衛力應有的方向。懇談會檢討指出:日本要擺脫過去在安全保障政策上被動的角色,應主動參與及追求具有建設性的安全保障政策,不僅是對國際社會貢獻,也是日本國民應有的責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日本必須利用外交、經濟、防衛等各種手段來配合,以建立綜合性的安全保障政策。其作為包括:建立多邊的安全保障合作、充實美日安全保障合作關係、維持高效率的防衛力量等三個主要安全支柱,成為日本邁向廿一世紀安全保障政策與防衛力量應有的新方向。 一九九六年四月美日兩國發表聯合宣言,確認美日安保體制對亞太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後,並於.一九九七年九月公布新的「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日本國會於一九九九年四~五月間通過「防衛合作新指針」相關法案,使過去雙方一直停留在研究階段的「周邊事態法」、「自衛隊法修訂案」、「美日物品及勞務相互提供協定修訂案」等法案紛紛完成立法,使自衛隊在遂行美日軍事合作有明確的法源依據。 日本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新頒布的國家防衛計畫大綱,所制定1996~2000年中期防衛武力建整計晝,即將屆滿,於二 000 年十二月十五日,日本決定再投資高額國防經費,整建2001~2005年之第二期中期防衛武力,冀望建立一支「合理化、效率化、精簡化」之適當的防衛力量,以增強其跨世紀的國防武力及對國際貢獻執行能力。新中期防計畫引進空母型護衛艦、空中加油機及其它軍事投資等,備受中共等鄰國的疑慮與關注。 美國面對後冷戰時期快速改變的亞太環境、為確保其國家戰略利益,美國除支持日本在聯合國維和任務中扮演積極角色,並藉由多邊聯盟安排逐漸引進日本軍事能力,重新定位日本在亞洲的角色,支持日本逐漸成為一個正常國家(normal state)。惟防衛力的增加,並不是單純二國內政的問題,國家之間主體的互動往往因彼此的研判與認知不同而產生誤解引發衝突,或為增強防衛能力可能引發軍備競賽,戰爭的工具增加,和平的維護變得困難和脆弱。在「安全兩難」的環境下,日本在美日安保架構增強防衛武力,區域內各國現階段的反應為何?以及當美國影響力退出本地區,權力平衡失去原來的架構時,區域內可能會有何種變化?以及日本在美國持續敦促參與國際事務,未來對外政策會有什麼新的方向?為本論文研究重點。 關鍵字:專守防衛,樋口報告,武器輸出三原則,吉田茂主義,綜合安全保障戰略,三矢研究案,大東亞共榮圈,周邊事態,飄盪時期,集體自衛權,正常國家。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