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丸山真男論國民主義的流變 / The Study on Nationalism Research of Maruyama Masao熊紹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日本享有崇高的地位,儘管後世對其見解肯否不一,但他的研究成果確實影響著後來的學術發展。在台灣缺乏相關研究下,本文試圖以國民主義(nationalism)為核心,整理丸山真男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論文的節構上,以時間和概念為經緯,從戰前到戰後的發展,討論國民在國家中圖像 (image)的轉變。日透過觀察日本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國民主義的發展,可以進一步正確地認識日本近代化的過程。
國民與國家的關係,在國家人格化的想法出現後,可以稱之為主體與客體間的權力分配。或許可以說,國民是國家所創造出來的產物。而國民主義的討論重點,正在國家如何創造理想的國民。在這個前提下,本文分成四個面向來分析丸山的研究成果,即:(1)國民主義的概念定義、(2) 明治維新前後的國民主義、(3) 戰爭期間國民主義的變體與(4)國民主義的思想底蘊。
國民主義的相關論述,自幕末開始重心便在與外國的關係上,例如海防論。為了抵抗外國,因而開展厚植國家實力的想法,如富國強兵論,從而產生改變體制如尊王攘夷論的想法。而這些想法隨著時間的經過,成為日後征韓論與自由民權論的基礎。
實際上由於明治維新的變革方式,政府無法期待民眾自動自發地形成國民意識,不得不藉由國家教育來產生國民的愛國心。換言之,將國民對家庭或宗族的認同,轉移到國家統一的具體象徵-天皇之下。此外現實中市民自由的狹隘與經濟生活的窘迫,統治階級透過不斷鼓吹對外的危機意識,免去社會分裂的危機。國民的國家意識作為教育與組織動員的結果,無法讓國民成為責任政治的主體。
由於需要迅速建立國民意識,所以日本並未如歐洲成為價值中立的國家。透過天皇與國體的結合,日本的超國家主義(ultra-nationalism)讓天皇成為絕對價值的展現,從而讓國家價值的產生具備合法性(legitimate)基礎。在超國家主義的結構中,丸山另外舉出日本兩項國民主義的樣貌,即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
為何日本的國民主義會發展到如此地步,在《日本的思想》中,丸山分析日本思想的特性,即無構造的傳統。在引進西方思想乃至制度時,日本出現幾個問題,如並未徹底理解前者在西方的誕生背景,以及從思想產生的時間來論斷優劣。在實用主義的想法下,西方的制度被日本繼受,但卻缺乏明確的思想背景。因此這些思想便「無構造」的散佈在日本人的意識中。具體而言,日本對制度缺乏正確的認識,產生對制度的物神崇拜,而個人的主張又無法提升到規範的層次,從而造成日本在發展國民主義的種種問題。
|
2 |
法西斯主義對中國三○年代政治的影響 / Fascism and the Politics of China in 1930s馮啟宏, Feng,Chi-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本文研究的主題,國內過去的研究非常地少,因此本文在章節安排上
除了側重法西斯主義對三○年代中國政治的影響外, 並嚐試將法西斯主
義傳入中國及其興起過程作一清楚釐清。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
」,簡述撰寫本文的動機、過去研究回顧及成果、 以及研究上所面臨的
限制等。第二章「法西斯主義的傳入」, 即是探討法西斯主義傳入中國
及三○年代興起的過程。第三章「國民黨內的態度與爭議」的內容, 即
是國民黨的重要人士的法西斯主義觀,及其在國民黨內引起的爭議, 和
中共在此問題上的因應與策略作一探討與分析。南京中央籌組「藍衣社」
中國的法西斯組織的傳言, 顯然是造成國民黨內反對派系激烈反對法西
斯主義主要原因。 本文第四章「三民主義力行社的成立」,主要係針對
被誤認為「藍衣社」的力行社,其成立的背景、經過、影響及其與法西斯
主義的關係作一釐清。三○年代中國知識份子與國民黨人的獨裁政治思想
內容及其動機分析,即是本文第五章「一元化領袖的確立」所要探討的問
題。第六章「結論」除了將法西斯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型式, 與其他國家
的法西斯主義作一比較,試圖演繹出些新意之外,最後並對全文作一總結
,看看法西斯主義對三○年代中國政治究竟發生了那些真正的影響。
|
Page generated in 0.02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