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丸山真男論國民主義的流變 / The Study on Nationalism Research of Maruyama Masao

熊紹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日本享有崇高的地位,儘管後世對其見解肯否不一,但他的研究成果確實影響著後來的學術發展。在台灣缺乏相關研究下,本文試圖以國民主義(nationalism)為核心,整理丸山真男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論文的節構上,以時間和概念為經緯,從戰前到戰後的發展,討論國民在國家中圖像 (image)的轉變。日透過觀察日本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國民主義的發展,可以進一步正確地認識日本近代化的過程。 國民與國家的關係,在國家人格化的想法出現後,可以稱之為主體與客體間的權力分配。或許可以說,國民是國家所創造出來的產物。而國民主義的討論重點,正在國家如何創造理想的國民。在這個前提下,本文分成四個面向來分析丸山的研究成果,即:(1)國民主義的概念定義、(2) 明治維新前後的國民主義、(3) 戰爭期間國民主義的變體與(4)國民主義的思想底蘊。 國民主義的相關論述,自幕末開始重心便在與外國的關係上,例如海防論。為了抵抗外國,因而開展厚植國家實力的想法,如富國強兵論,從而產生改變體制如尊王攘夷論的想法。而這些想法隨著時間的經過,成為日後征韓論與自由民權論的基礎。 實際上由於明治維新的變革方式,政府無法期待民眾自動自發地形成國民意識,不得不藉由國家教育來產生國民的愛國心。換言之,將國民對家庭或宗族的認同,轉移到國家統一的具體象徵-天皇之下。此外現實中市民自由的狹隘與經濟生活的窘迫,統治階級透過不斷鼓吹對外的危機意識,免去社會分裂的危機。國民的國家意識作為教育與組織動員的結果,無法讓國民成為責任政治的主體。 由於需要迅速建立國民意識,所以日本並未如歐洲成為價值中立的國家。透過天皇與國體的結合,日本的超國家主義(ultra-nationalism)讓天皇成為絕對價值的展現,從而讓國家價值的產生具備合法性(legitimate)基礎。在超國家主義的結構中,丸山另外舉出日本兩項國民主義的樣貌,即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 為何日本的國民主義會發展到如此地步,在《日本的思想》中,丸山分析日本思想的特性,即無構造的傳統。在引進西方思想乃至制度時,日本出現幾個問題,如並未徹底理解前者在西方的誕生背景,以及從思想產生的時間來論斷優劣。在實用主義的想法下,西方的制度被日本繼受,但卻缺乏明確的思想背景。因此這些思想便「無構造」的散佈在日本人的意識中。具體而言,日本對制度缺乏正確的認識,產生對制度的物神崇拜,而個人的主張又無法提升到規範的層次,從而造成日本在發展國民主義的種種問題。
2

中、東歐國家加入歐盟之研究

梁震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10個國家中的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8個中、東歐國家。自1989年東歐劇變,中、東歐國家就提出了回歸歐洲的口號,具體而言就是申請加入歐洲聯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並依1993年6月歐盟訂下的「哥本哈根標準」,實施政治經濟改革,從此中、東歐國家就開始踏上了漫長的入盟之旅。 歐洲的整合有其歷史的淵源,除了在政治、經濟及地理上的考量,最重要的還是基於安全上的因素。希望藉由整合謀求歐洲的永久和平,所以進行制度上、理念上的改革與嘗試,從經濟的合作到有關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內政與司法的合作,使歐洲的關係愈來愈緊密的結合,藉由整合理論分析歐盟深化與廣化的進程中,所採取不同的整合概念與內部機制運作的變化;並以歐盟四次擴大經驗的成就與影響,作為研究第五次擴大脈絡之依據。 中、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最廣受世人矚目者,莫過於極權統治的共黨政權,竟然出現和平演變,轉型成為新興民主國家。經過了十五年的改革,各國政局和社會相對穩定,多黨議會體制已基本成型,黨派間的鬥爭雖仍相當激烈,但基本上能按憲政架構所建立的議會民主制度執行,成為共同合法化的政治規則。經濟發展已漸趨好轉,少數國家甚至已超過或接近劇變前的水準。目前,中、東歐各國現在仍處於過渡時期,要完全成為西方所要求的「民主體制」式的國家和市場經濟社會,對大多數國家來說,仍要走相當一段路程。 歐盟抓住冷戰結束後的天賜良機,向中、東歐國家擴張,實現了大歐洲夢想的第一步。就歐盟方面而言,所有成員國都認為整個歐洲的穩定、安全和繁榮是符合自己的利益的,東擴乃是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雙重選擇的結果。東擴對歐盟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同時,東擴是歐盟穩定周邊局勢的最佳選擇。此次擴大所接納的新成員國與歐盟原成員國間存在著巨大的經濟發展差距,歐盟新、舊成員國間將有面臨一個艱難的磨合時期。同時藉擴大的契機,能找出一個能平衡各方利益的解決方案;而在調整權力結構和提昇機構運行效率方面,如何使機制運作與政策之執行能順遂,都是歐盟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另歐盟最後的邊界在何處?可接納成員國的能量範圍?歐洲防務的自主與整合?都是後續值得關注的議題。

Page generated in 0.01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