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共對台「三戰」之研究(2003~2009)—以輿論戰為例

楊情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三戰」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1991年及2003年二次波灣戰爭中,美軍靈活運用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的成功實例,促使中共在2003年12月新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中,明確提出「三戰」為戰時政治工作之重點,開展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相關的研發與演訓工作。 中共對台「輿論戰」之用意,在於傳達北京當局處理兩岸問題之能力和決心不容動搖,目的在於營造中共保土衛國之決心不變,凸顯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事實。而「輿論戰」既可用於戰時,亦可用於平時,沒有固定的模式、場域與戰場,不受時空限制,更不限於軍事行動相配合。 中共「輿論戰」開展已提升到國家戰略體系中,在實際操作上,透過政治、經濟、軍事、資訊等作為,對我國展開舖天蓋地的攻擊。中共這種戰略思維,確實指導著國家戰略層級與軍事戰略層級的建立、用力與造勢。因此,我國應該仿傚其做法,動員全國整體力量,進行反制、造勢與佈局,才得以竟全功。
2

第二次波灣戰爭之研究

陳逸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十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入侵科威特,引起世人關注。美國以國際警察之姿,高舉自由民主與維護世界秩序之大旗,透過外交積極爭取國際正義與國內外輿論支持下出兵,最後速戰速決破敵。在整個衝突與危機處理過程中,美國前總統布希透過決策小組的磋商,交互運用外交與軍事戰略等途徑,期盼達到「以戰止戰」的目的,其過程融合了外交策略與戰爭藝術,也為老布希總統及其班底打響了名號。 本論文之主要研究動機與目的,起於美國自受到「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發動阿富汗戰爭尚未完全結束之際,復以伊拉克總統海珊可能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透過強力運作,於2002年11月8日獲聯合國安理會以15票全數通過1441決議案,聯合國武器檢查小組自11月27日前往伊拉克實施武檢,美國同時於波斯灣地區展開大規模的軍事部署。期間經過四個多月的外交折衝,聯合國武檢小組歷次提出的武檢報告,並未發現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具體證據。而伊拉克總統海珊亦宣稱並無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2002年10月,美國主管東亞暨太平洋地區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平壤,凱利向北韓官員表示,美國知悉北韓發展高濃縮鈾的計畫。北韓先承認有此計畫,隨後又否認,辯稱此舉僅係自我防衛,而正處於制訂「核武發展計畫」階段而已。為何美國2003年3月20日執意要對伊拉克發動第二次波灣戰爭,而對北韓卻以談判方式解決。 2003年5月1日,美國總統小布希在航空母艦林肯號(CVN-76)上,正式宣佈結束對伊拉克的戰鬥,美國海外出兵再次贏得壓倒性的勝利。然而,美國發動這場戰爭在正當性與合法性上卻引起相當大的爭議。

Page generated in 0.017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