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然と科学 後期(サイエンスリテラシープロジェクトII : 問題発見・解決型の学習を通して多元的な思考力と探究心を育む)TAKEUCHI, F, NAKANO, K, WATANABE, T, 竹内, 史央, 中野, 和之, 渡辺, 武志 01 February 2011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2)自然と科学 後期(第2章 自然と科学,III. サイエンスリテラシープロジェクトII (SLPII)-問題発見・解決型の学習を通して多元的な思考力と探究心を育む-)山田, 孝, YAMADA, T., 竹内, 史央, TAKEUCHI, F., 福谷, 敏, FUKUTANI, S. 15 January 2009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
3 |
自然と科学 後期(第2章 自然と科学,III. サイエンスリテラシープロジェクトII -問題発見・解決型の学習を通して多元的な思考力と探究心を育む-)竹内, 史央, TAKEUCHI, F., 渡辺, 武志, WATANABE, T., 山田, 孝, YAMADA, T. 25 January 201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 |
「規範性理性」在「Wason選擇作業」上所扮演的角色 / 從選擇歷程邏輯性與「雙思考系統理論」的角度探究陳宏道, Chen, Hung-D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Wason選擇作業」是推理心理學領域中相當經典的作業,由於原版的 「Wason 選擇作業」正確率相當低,引發許多學者相繼投入研究,並形成了各種理論。例如「實用推理基模理論」、「社會契約理論」、「相配偏誤理論」、「訊息獲得量理論」、「關聯性理論」等等。歷經約四十年的研究,「Wason選擇作業」從經典的推理作業至今則被許多研究者質疑其成為研究推理歷程作業的 適當性,有些研究者則認為「Wason選擇作業」應被視為決策作業而非推理作業,並認為參與者在這個作業上不會表現出合於邏輯的推理能力。本研究重新以「規範性理性」的角度探究參與者在這個作業上的表現。研究一以「命題解讀作業」做為輔助,發現至少三成的參與者在傳統抽象型式的「Wason選擇作業」中的選擇行為是符合邏輯對應的,這樣的比例並不低於「命題解讀作業」本身的「正確」率。由於在傳統「Wason選擇作業」上要有「正確」表現須正確解讀命題且無其他形式誤解題意再加上符合邏輯的選擇歷程,低正確率可能僅是各歷程「正確」率相乘的效果,而非「選擇歷程」不具邏輯性所致。研究二則以「雙思考系統理論」的觀點設計有利於「系統二」(即分析性系統)歷程表現的評估型「Wason選擇作業」,實驗一與實驗二分別有約四成及五成七的參與者表現符合「規範性理性」的預期。本研究認為過去多數「Wason選擇作業」的研究著重在研究「系統一」(即聯結性系統)的歷程,故未能觀察到參與者高程度的邏輯表現。本研究結果顯示「規範性理性」在「Wason選擇作業」仍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最後提出新的研究取向並討論「理性爭議」的課題。
|
5 |
Dieter Henrich對康德<先驗演繹>B版的詮釋孫雩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對《純粹理性批判》B版〈先驗演繹〉的結構有一定的理解,並希望藉由這個理解能康德的哲學有進一步的掌握。
德國學者Dieter Henrich於1969所發表論文〈康德先驗演繹的證明結構〉中,對於《純粹理性批判》B版〈先驗演繹〉的論證結構提異於過往的詮釋。他以「論證重構」(argumentative reconstruction)的方式重新地闡釋了B版〈先驗演繹〉造成廣泛的迴響。
本文將順著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的理路尋找出他的問題意識。第一章將描述康德所處時代的知識論困境以及他為解決此一困境所做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哥白尼式的革命」也使得康德走向「先驗哲學」之路。
第二章首先說明康德「先驗演繹」任務。為達成「範疇作為主觀思維形式具有客觀有效性」這個任務,康德在A版〈先驗演繹〉由經驗出發,透過對「三重綜合」的分析,得出先驗統覺。再由感性構想力與先驗統覺的結合,使得對象呈顯於意識之中作為實在的表象進而完成「先驗演繹」的任務。B版則由對「聯結」的分析中向上尋找出「先驗統覺」從而推導出範疇。最後知性透過「構想力」使經驗成為可能。知性如同時間空間言形式一般,是為經驗得以可能的必要條件,因而達到先驗演繹的目的。然而,A、B兩版的〈先驗演繹〉如此的差異正導致了兩者孰為先孰為後的優越性爭議,即A、B兩版在論證結構以及對於康德哲學基本立場相適應的問題。
在A、B兩版〈先驗演繹〉的爭論中,Dieter Henrich提出對於B版〈先驗演繹〉著名的「一個證明兩個步驟」見解。他認為先驗演繹作為一個單一的論證。在20節康德論證了範疇對於一切「具有統一性的直觀」的有效性;26節所證明的是:「所有人類的感性直觀皆具有統一性」。範疇的效力達到一切人類所擁有的經驗性直觀。結合這兩個步驟,先驗演繹的完整結論:「範疇對於一切感性經驗的對象皆具有效性」,才能被達成。
透過Dieter Henrich「一個證明兩個步驟」的詮釋顯現出康德哲學「綜合統一」的特性,知性與感性作為意識活動的不可化約作為必要條件,意識活動得以被說明。如此避免了A版中先驗演繹視為某種意識理論的語意分析,或是由自我意識分析地衍生出來的成素,而保持知性與感性各自的獨立並綜合地統一於自我意識的統一性中。
最後,筆者認為將B版〈先驗演繹〉視為一個分為兩部分的單一論證是一個良好的詮釋模型,並於文末再提出另一個學者Henry E. Allison作為此種詮釋模型的另一個展示。
|
Page generated in 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