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勝鬘夫人經之如來藏學說 / On the Tathagatagarbha doctrine in the Sutra of Lion's Roar of Queen Srimala.

陳雪萍, Chen, Hsueh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勝鬘經》如來藏學說為探討主題,乃以「如來藏」為核心概念,簡擇文本與此相關之生命解釋及修學義理,透過概念釐清、界說與義理分析,嘗試對生命何以能轉凡成聖作出說明。關乎此有三道環節:(1) 表現為「生命」之根本理則。(2) 生死之所由及生死之可解脫。(3) 生命之得以開展乃至成佛。 在作法上,則扣緊此三環節而依序展開論文綱目,由此揭歷相關論題,並進行一層層之思辨與回應,從而鋪陳出《勝鬘經》如來藏學說之要義。本文各章大綱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主題、問題意識、研究方法、文獻依據、論述架構等,初步交代本文主要研究線索與申論項目。 第二章「文獻回顧」。將對古德註疏與現代相關研究作品進行介紹及討論,透過這部份的整理,希望能在本論文中呈現《勝鬘經》較完整之研究成果概觀,或盼由此發為後續之思辨題材與議論重點。  第三章「如來藏意蘊之探討」。先是透過Michael Zimmermann以及高崎直道之研究所得,大致對「如來藏」一詞理出較適切之字面意涵。繼依佛典相關教示、論說,追索並勾勒此眾生皆具之「如來藏」應何所指?另外,為接下來的討論方便,本章末後將對「藏識」一語略作介紹。  第四章「如來藏意蘊之開顯:由法身藏、法界藏、性淨藏之辨析以理解如來藏染淨依之性格」。本章立論有二軸線,一是借經文所示,帶出與「如來藏」同一義理脈絡之法身、法界、性淨等關鍵概念,辨析此些單詞何以能被同時使用於彼凡、聖二境殊異之說明?如關於法身之「在纏」與「出纏」。另一軸線自是由上一理路之釐清,來為「如來藏」作為生命染淨依之角色或性格進行適當解明。 第五章「如來藏之受染與離染」。轉入眾生染污心識以及透過修行得而去染存淨之討論。在第三章已大致對「如來藏成染或受染為藏識」之情況做了說明,本章一開始將先分析「藏識」之多重意義、階段性性格,以及與「無明住地」二者之關係,由此引介「無明住地」。繼之探討聖者對住地煩惱之去捨,即離染過程之修為與階次,是以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意生身等為關鍵法目。最後回到「如來藏之厭苦、樂求涅槃」此一眾生得以去染存淨之立基點來加以討論。 第六章「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之修行開展」。探討勝鬘夫人所宣說直截、堅定之修行準則,即由如來藏空智之照了,謂般若波羅蜜多之修習,依此將開展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之功用運行,前者謂是智用離染,後者則為悲化聚德,由此長養行者之法身慧命,而畢竟離染無住。分析此一如來藏空智之運作,由其理據、實踐以致證果,皆是切落、符應、貫徹於法住法位之緣起法則,以此而為大乘了義,是佛陀親證之聖諦義趣,確能令眾生轉凡成聖,離苦得樂。
2

《阿含經》與《大般若經.第二會》裡的無明觀:從聲聞乘到菩薩乘的銜接與超越

陳仕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擬以四部《阿含經》與《大般若經.第二會》為主要經典依據,藉由無明於這兩部經典裡,分別蘊藏的意涵與位置,整理出聲聞乘與菩薩乘這兩個車乘在智慧層次上的銜接、以及菩薩乘的般若波羅蜜多超越解脫智之處。 《阿含經》所代表的是聲聞乘所走的解脫道境界,從對經文的相關解析可以得知,無明所指的不僅僅是缺乏種種解脫智見的晦暗狀態,生命體主要也是依著無明為緣,才會接連著帶起之後一連串的生命歷程。因此,對於目標明確定在求得生死解脫、安住涅槃的聲聞乘行者來說,無明毫無疑問是必須予以斷滅的頭號敵人。然而,《大般若經.第二會》所呈顯出來的,則是奠基在解脫道之上,再進一步往圓滿功德與無限智慧邁進的菩薩乘境界。由於菩薩摩訶薩主要是以最為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來成就菩提事業,並且將其作為皆相應到一切智智的最終目標上。被聲聞乘行者視為解脫遮障的生死無明,不僅已經在到達菩薩乘的位階之前給徹底解決,無明與明等一切二法的分別,也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二無分別的智慧中予以一併超越。無明除了不再是菩薩乘行者急欲斷除的障礙,菩薩摩訶薩還能依無所得為方便來施設無明,使其成為利益有情的一種方便善巧。 倘若再輔以《大智度論》與《解深密經》等經論,則可以清楚的看出,無明與智慧皆可隨著不同車乘的開展,相應出多重層級的意涵與指涉。然而,在這諸多的無明層次裡,聲聞乘與菩薩乘都必須徹底予以斷除的則是生死無明。換句話說,這兩個車乘的行者都必須成就得以晉身車乘基礎的解脫智,這就是解脫道與菩提道在智慧上的銜接所在。至於菩薩乘在智慧上超越聲聞乘之處,則是表現在菩薩足以依其最為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不墮入解脫道等聖果,並且能夠超越無明與智慧等等的二法分別,在每一刻的中道正見裡,將其一切作為皆相應到無上正等正覺的高深境界。

Page generated in 0.02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