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團體因素在動物行為所扮演的角色 / The role of group factors in the animal behavior孫旻暐, Suen, Mein-Wo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就一般心理學的研究而言,生理心理學(physiology psychology)主要是以動物為受試,著重在以個體為主的行為與神經機制的探討;而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則以人類為受試,偏重以團體互動為主的社會行為研究,兩者誠屬於不同研究取向的學門。本研究的主要動機是希望證實動物模式的確可以用來探討某些社會行為現象,並証實動物研究中應考量團體因素的影響效果。本研究以大白鼠為受試,分別採長期單獨飼養、配對飼養及四隻團體飼為養,用以操弄受試不同程度的團體互動經驗,以探討不同飼養方式對個體行為表現及對葯物效果的影響。此外,並藉由操作式制約行為探討社會助長的成響因,以及確立社會閒散現象的存在。研究結果證實不同的飼養方式的確會影響大白鼠的基本生理指標及固定比率操作式制約行為,致使行為表現呈現單獨飼養組大於配對飼養組,且配對飼養組大於團體飼養組的現象。另外,不同飼養方式與安非他命葯物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效果。實驗中透過大白鼠操作式行為的探討,發現只有在團體飼養組才有社會助長現在的存在,驗證了社會助長現象的確與個體的成長背景有關。此外,研究中亦發現社會閒散現象的確存在於某些飼養方式及制約作業之中,證實動物模式中亦有社會閒散的現象。由上述結論建議可以使用動物模式進行某些社會行為的研究,除了探討其社會行為的成因外,亦可瞭解此社會行為是否具有其特定的生理機制;此外,從事有關神經化學、生理或葯理研究的學者,也應將社會因素或團體因素帶入動物行為研究的考量因素之中。
|
2 |
探討影響社會閑散與社會助長因素鄭美芳, ZHENG, ME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社會中分工愈細,個人無時無刻不是處於團體之中。因此,個人在團體中的表現
便成為重要的課題。團體績效是個十分複雜的現象,個體在團體中,有時表現較個人
時表現佳;但是,有時,個體在團體中表現不若獨處時的表現(如,steiner,1972)
在許多團體現象中,研究者最感關心的是二種現象:一是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
ation ),一是社會閑散(social loafing)。社會助長是指當有他人在場時,會使
個體產生激起,助長其強勢行為來,如果個體所從事的是簡單的工作,那麼其強勢反
應為正確的行為,所以,在此現象中,團體績效優於個人績效。而社會閑散是指個體
在團體中工作,團體總績效雖大於個人單獨的績效,卻未達團體之潛在績效,也就是
說,個體出現了混水摸魚的現象,使得團體績效不如每位團體成員單獨表現的總和。
所以,在此現象中,團體績效不如個人績效。同樣在團體中,卻出現了二種不同的表
現,因此,研究者欲探討有那些因素可以區別出二種現象,希望能抑制社會閑散的發
生,轉為社會助長現象。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探討工作情境、作業難度、與參與目標決定方式等三因素是否能
區別出上述二種現象,並將社會閑散轉為社會助長,故為3 (工作情境,包括單獨、
團體╱可以辨認、團體╱不能辨認三組)×2 (作業難度,包括較簡單與較困難二組
)×2 (參與目標決定方式,包括參與目標設定及分配目標二組)的設計,假設為ぇ
單獨組與團體╱可以辨認組相較,有社會助長現象;但單獨組與團體╱不可以辨認組
相較,有社會閑散現象。え即使在團體╱不可以辨認組的情況下,若受試從事較困難
的工作,與單獨組相較,並不會產生社會閑散,而是產生社會助長。ぉ即使在團體╱
不可以辨認組的情況下,若受試本身參與目標設定,則與單獨組相較的結果,並不會
產生社會閑散,而是產生社會助長。
|
Page generated in 0.01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