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國傳統小說在臺灣的續衍:以日治時期報刊神怪小說為分析場域

阮淑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傳統小說影響當時臺灣文人深遠,除了書房教育與報刊上轉載作品,蘭記圖書部大量引進、販賣,並在《三六九小報》上刊登廣告,宣傳中國通俗小說。傳統志怪小說的思維與寫作方式,在當時的創作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形成互文的關係,相關作品散見在日治時期的報刊之中。 筆者檢視日治初期臺灣報刊,發現部分小說創作仍根植於中國傳統小說的基礎上,以「續衍」或「續書」作為主要方式,進一步「再創作」。所謂文學「續衍」之作,通常載有前人的聲音,甚至進一步開發新的文化議題,日治時期臺灣報刊上的神怪小說,仍多符合傳統說部的志怪形式,不脫「繼承」與「創新」的文學規律。本論文探討小說題材、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話語的繼承與改寫、作品情節結構的類似性,或主題意識的相異性等議題,藉此觀察日治時期臺灣報刊神怪小說的「續衍」現象。續書作者透過小說「形塑」或「再現」現實世界,與當時的文化語境對話,以原著為基礎,衍生為屬於臺灣本土的時間、空間和情節,成為一種「續衍」的文學記憶。 除此之外,當時的有識之士,大力抨擊怪力亂神、迷信的陋習,並利用報刊上社論與小說的普及性,達到啟蒙社會的功用。反映當時臺灣社會複雜、多元並進的生活型態。傳統文人為了在新與舊的抗頡之中取得平衡,不僅批判舊習俗中的陋規,也反思太快的現代化,在臺灣造成的種種亂象。觀察在報刊上連載的文本,可以看出臺灣文人承襲中國小說的傳統,便使其產生變貌,成為一種在地的詮釋觀點,見證了當時臺灣的現代性與在地性。本論文找出上承中國志怪傳統的證據,更進一步以續書理論、時空的變遷、報刊特性等等觀點,釐清臺灣傳統文學與中國的延續關係,建構屬於臺灣本土的「神怪敍事」。
2

書寫傳統與轉擬世相:王韜志怪小說研究 / Writing sequels and transform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 world : the study of Wang Tao's supernatural fictions

林婉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韜(1828-1897)一生經歷與著作豐沛多元,其《遯窟讕言》、《淞隱漫錄》與《淞濱瑣話》三部志怪小說,歸屬於小說史上《聊齋誌異》續書脈絡;然而相對於王韜在近代思想史、報刊史等領域研究成果之豐碩,其小說相關研究至今仍猶顯單薄。在思想領域上被認定為新式知識份子,且各式文類兼擅的王韜,為何在晚年陸續撰寫、出版志怪小說集;其寫作動因為何、特質為何,如何回應志怪書寫譜系及自身學思經歷、時代變化,誠為本論文最初發想之問題意識。是故,第二章先自王韜志怪小說書寫動因進行探論,針對其自詡為「聊齋替人」之特徵,就蒲松齡、王韜生命歷程的同與異,及王韜對蒲松齡的承續與新衍進行討論。承此,第三、四章則分別自王韜小說的題材交織與人物圖景兩大面向論述,觀察王韜在志怪體裁的承續下,如何轉擬時事、經歷,賦予其小說書寫個人化特質;在人物群像的勾勒上,續衍書寫之特質又將如何呈現,如何衍異。第五章則以前行數章觀察為基礎,探討王韜於志怪小說書寫中自我形象的逐次建構,以及三部作品間書寫動因、內容與意旨的微型流變。第六章則總結本論文之研究成果作一回顧與結論。

Page generated in 0.01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