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聞一多翻譯《白郎寧夫人的情詩》研究. / Study of Wen Yiduo's translation of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 Wen Yiduo fan yi "Bailangning fu ren de qing shi" yan jiu.January 2005 (has links)
庄星來. / "2005年12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5. / 參考文獻(leaves 155-171). / "2005 nian 12 yue" / Abstracts also in English. / Zhuang Xinglai.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5.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55-171). / 內容提要(中文) --- p.iv / 内容提要(英文) --- p.II / 致謝 --- p.III / Chapter 第一章 --- 研究介紹 --- p.1 / Chapter 1.1 --- 聞一多及其譯作《白郎寧夫人的情詩》的介紹 --- p.1 / Chapter 1.2 --- 聞一多詩歌翻譯的研究現狀 --- p.9 / Chapter 1.3 --- 研究思路及論文架構 --- p.11 / Chapter 第二章 --- 《白郎寧夫人的情詩》發表的背景 --- p.14 / Chapter 2.1 --- 《白郎寧夫人的情詩》在聞一多新格律詩探索過程中的位置 --- p.14 / Chapter 2.2 --- 新月書店及《新月》月刊的組織經營情況 --- p.25 / Chapter 2.3 --- 新月同人之間的分歧及聞一多「刻意」的努力 --- p.27 / Chapter 2.4 --- 小´ب結 --- p.34 / Chapter 第三章 --- 《白郎寧夫人的情詩》及聞一多的選材目的 --- p.36 / Chapter 3.1 --- 原作者及作品介紹 --- p.39 / Chapter 3.2 --- 選材的目的 --- p.43 / Chapter 3.2.1 --- 《白郎寧夫人的情詩》的愛情 --- p.44 / Chapter 3.2.2 --- 《白郎寧夫人的情詩》的形式 --- p.51 / Chapter 3.3 --- 小結 --- p.55 / Chapter 第四章 --- 聞譯《白郎寧夫人的情詩》分析 --- p.56 / Chapter 4.1 --- 譯詩形式特點 --- p.58 / Chapter 4.1.1 --- 聞一多對十四行詩形式的認識 --- p.58 / Chapter 4.1.2 --- 韻式 --- p.60 / Chapter 4.1.3 --- 行式(兼談跨行現像) --- p.65 / Chapter 4.1.4 --- 章式 --- p.76 / Chapter 4.1.5 --- 與譯詩形式相關的翻譯選擇 --- p.75 / Chapter 4.1.5.1 --- 增加成分 --- p.79 / Chapter 4.1.5.2 --- 詞句的改動 --- p.85 / Chapter 4.1.5.3 --- 外國人名的處理 --- p.87 / Chapter 4.1.5.4 --- 詩行内容的對應情況 --- p.94 / Chapter 4.2 --- 聞一多譯詩的内容及風格 --- p.98 / Chapter 4.3 --- 聞譯《白郎寧夫人的情詩》的特點總結 --- p.117 / Chapter 第五章 --- 總結:譯詩與創作的關係 --- p.119 / 附錄一、聞一多譯詩簡表 --- p.129 / 附錄二、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XIV --- p.135 / 附錄三、聞一多譯〈白郎寧夫人的情詩〉校訂 --- p.140 / 附錄四、聞一多譯〈白郎寧夫人的情詩〉的腳韻格式 --- p.151 / 附錄五、聞一多譯〈白郎寧夫人的情詩〉每行字數及音組數 --- p.153 / 參考書目 --- p.155
|
2 |
聞一多詩經學研究 / A Research into Wen-Ito's Studies on the Book of Odes侯美珍, Hou, Mei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聞一多(1899–1946)是詩人、學者,晚年思想左傾,熱衷於政治運動,遭暗殺而死,又成為大陸至今頌揚的鬥士。因為政治的因素,臺灣方面,罕少有人留意聞一多;大陸熱烈頌揚的氛圍,往往也造成對聞一多學術研究評價的偏頗。本論文以聞一多的《詩經》學為研究的主要重心,企圖根據最新的史料,以客觀的立場來重估聞一多《詩經》學的成就。本論文從聞一多的學者角色辨析入手。以往的研究者受聞一多晚年自白的影響,混淆了學者與鬥士時期的角色。第二章裡,筆者從早期的書信考知,聞一多成為古典學術的研究者,純粹出於興趣、能力與生計的考量。本章除為其學者的角色重新定位外,並藉以突顯大陸學界研究聞一多的迷思。第三章至第五章,討論了聞一多廣為人知、影響較深,也是後來學者津津樂道的三個《詩經》學主題。第三章談聞一多援佛洛伊德性學說解詩的論點、立說背景,聞一多接觸佛洛伊德學說的經過,以及援性說詩的影響、得失。筆者認為此種解詩方法有開拓眼界之功,但恐過於相信佛洛伊德性學說的科學性,導致在文本的閱讀有所不足,缺乏思辨,其說多有附會。第四章辨正聞一多的《詩經》時代嫁娶正時論。毛、鄭等學者或主秋冬、或主仲春為嫁娶正時,聞一多異於舊說,以春、秋兩季為嫁娶正時。本章考察了舊說及聞一多的新論,以《春秋》經記載嫁娶四季皆有,且分布均勻等證據,而定《詩經》時代應通年聽婚。第五章專論〈詩•新臺鴻字說〉一文。〈新臺〉「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的「鴻」字,舊解為鳥名,聞一多以為當解為蟾蜍。此說甚為風靡,許多學者都捨舊解而信從聞一多之論。透過對聞一多論點的辨析,筆者以此說無法通解古籍,且聞一多所論證據薄弱,故不可驟信,當依舊解釋作鳥名為宜。第六章結論,重申筆者在緒論中強調的客觀立場。聞一多的《詩經》研究成果,不愧為一大家,然也受到當時大膽、率斷的學風影響,而有失謹嚴。郭沫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誇獎,實過於溢美;後學必須以考而後信的態度,批判地繼承聞一多之創說,方是正途。
|
Page generated in 0.01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