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西屬初期菲律賓土著的華貨消費市場(1571-1620) / Chinese merchandise market of philippine inhabitants during the early Spanish Period (1571-1620)

蕭軒竹, Hsiao, Hsuan-C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班牙人於1521年抵達菲律賓的宿霧島(Cebu),在1565年在該島建立了他們在亞洲第一個殖民據點,由於無法與比他們早來到東方的葡萄牙人競爭,西人在第一任菲律賓總督黎牙實比(Miguel Lopez de Legazpi, 1565-1572)的率領下,於1571年將據點移往呂宋島的馬尼拉,此後全力發展與中國的貿易,再以中國貿易所得的絲綢等商品,與新西班牙進行著名的「大帆船貿易」,或者稱為太平洋貿易、太平洋絲路。西屬以前的菲律賓群島在東南亞地區中,發展較為遲緩,沒有可以支持貿易的商品,因此轉口貿易成為菲島西人的生命線,連接中國、菲律賓、美洲的中菲貿易與大帆船貿易是維持殖民地繁榮的必要條件。 William Lytle Schurz的名著The Manila Galleon一書中曾說:「馬尼拉不過是中國和墨西哥之間的中間站,此項貿易最巨額的主要商品絲綢在該地匯集,以便越過太平洋。」大部分有關中菲貿易的研究也都與此同調,認為馬尼拉是中國與美洲之間的中間站、轉口港,但身為中間站的西屬菲律賓殖民地,真的就只是「中間站」而已嗎?無疑地,對於經營大帆船貿易的西班牙商人,或者「中國─美洲」貿易而言,馬尼拉不過是一個中國貨物與美洲白銀的交換地點,或是中國絲綢越過太平洋之前的儲存地而已。但16、17世紀的馬尼拉貿易並不完全等同於大帆船貿易或者中美貿易,每年透過中菲貿易從中國出口到菲律賓的中國貨物,有相當一部分是提供菲律賓地區消費的,因此中菲貿易與馬尼拉市場,並非完全依賴大帆船貿易而存在,亦不等同於大帆船貿易的一部分。 菲律賓在地市場中的華貨消費者,有身為殖民者的西班牙人,有因為貿易前來的華人與日人,還有人數眾多的菲律賓土著。西人與日人在西屬菲律賓的人數有限,旅菲華人雖有一定規模,但華人人數的增減,並沒有影響華貨輸入的數量,故華人亦非菲島在地市場的主要華貨消費者。菲島在地市場中,外來群體的華貨消費量不大,因此菲律賓土著在華貨消費中,必然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土著是在地市場中人數最多的群體,分布於群島各地,早在西班牙殖民前,土著與中國已有長期的貿易往來。西屬以前的中菲貿易,即土著與中國間的貿易,規模有限,而且土著每年消費的華貨數量不多。何以在西班牙統治之後,菲島土著的華貨消費能夠迅速增加,成為在地市場中重要的消費群體?究竟菲律賓土著市場在西班牙殖民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讓原本華貨消費量不大的土著,成為重要的購買者。菲律賓土著消費市場,在西屬初期的變化和重整,以及對華貨消費的增加是筆者在本文中希望討論的主題。同時希望藉這篇論文的寫作,闡述菲律賓在地市場的重要性和土著消費的角色,補充目前中菲貿易研究裡,較少受到重視的部分。

Page generated in 0.02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