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日近世政治思想中的人與制度:葉適與荻生徂徠的比較

袁永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從「人」與「制度」這兩個政治學研究中至為核心的概念出發,比較葉適與荻生徂徠的政治思想之特質,說明葉適與荻生徂徠如何在「政治優位性」的實學思維之下,賦予傳統儒學不同於主流的解釋與詮釋。 本論文在第一章指出,過去千年來儒家一直是以「道德政治論」作為解釋儒家經典的基礎,並且在儒家內部形成主流。然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這種情況似乎有所轉變,事功學派的興起,意味道德政治論已無法對面當前的社會政治問題提供解釋。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本來是道德與事功兼而有之者,但到了南宋卻出現特別強調事功,尤對道德心性之學不滿意,可見儒學發展到南宋,已有過度傾斜心性之學之虞,以致於事功學派必須起而反對。另外,儒學東傳日本之後,在近世日本所興起的儒學風潮也不容忽視。朱子學成為官學,其他學派紛紛成立,各自發展不同的觀點,並結合其時代背景,與日本風土民情、武士道精神,與民間信仰等,形成具日本特色的儒學。其中,古文辭學派學者荻生徂徠的思想,與南宋葉適極為神似,兩人的時代相隔五百年,互不相聞,時空背景差異極大,但思想的本質與內容頗為相通,本論文認為思想源頭可能可以追溯至先秦時代的荀子,因此在第二章第三節有所探討。 本論文第二章指出,儒家的道德政治論以人為中心、以道德化為導向、以正己正人為中心的道德優先論。這種道德政治理論認為,「道德領域」的自主性,是政治實踐的前提,政治領域的運作有賴道德領域的自發自主。準此而言,道德是體,政治是用。政治領域本身缺乏自我運作的輯邏,完全視乎道德主體的作用。這一套理論發展至宋代,在朱熹以理學為中心所建構的「德教政治論」達到發展的高峰。然後,作為反朱子學的永嘉事功學派學者葉適異軍突起,形成與朱熹、陸九淵在南宋儒學界鼎足而立的局面。葉適藉著反朱子學,將道德領域與政治領域的先後順序顛倒過來,強調政治制度有其自我獨立運作的邏輯,不僅不需道德主體的擴充與指揮,反而認為人要在禮樂的浸潤之下才能成就其德。與葉適相較,荻生徂徠走得更遠,他完全將政治領域與道德領域區隔,認為政治領域代表公的領域,道德領域是私人領域,所以政治領域與道德領域毫不相干,將道德置於政治之外是荻生徂徠解釋儒家經典的特色之一,所以他的思想被稱為政治優位性思想,我們認為這種思想的興起,與孟子「正君心」論在「尊君卑臣」的政治體制下有其難以實現的問題有關。因此,政治優位性思想的特質往往表現為道德主體性的揚棄,並強調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本論文在第三章探討永嘉學派與徂徠學派的事功思想及其特質。首先追溯永嘉學派事功思想的淵源,然後分析該派事功思想的特點。接著,探討荻生徂徠的事功學說及其特質,因荻生徂徠是徂徠學派的開山祖,後來其弟子太宰春台等人對其事功思想有進一步的發揮,所以本章亦探討太宰春台等人的思想,以與永嘉學派作一比照。 本論文第四章針對「人」與「制度」這個主題作詳細的討論。以「道」作為本章討論的切入點。在葉適與荻生徂徠的思想中,「道」是作為聯繫「人」與「制度」的紐帶。聖人制作了道,道就是規範一般人行為的禮樂制度。因此,禮樂制度皆出自聖人的制作,人類文化亦由此而生,因此,人類文化也是聖人所造成的,而不是經年累月的積聚生成的。本章第三節討論政治優位性思維下的理想人格,我們比較了葉適與荻生徂徠的聖人觀。第四節則以《論語》「克己復禮」章為例,探討道德優先論與政治優位性對恃中所展現的經典詮釋的特色。《論語》中的「仁」與「禮」,亦即「人」與「制度」,我們看到傳統以「仁」做為道體主體性的解釋,經葉適與荻生徂徠的政治性解讀的轉換之後,整章的意思為之大翻轉。
2

宋永嘉學派之學術思想

董金裕, DONG, JIN-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凡分為九章,茲述其內容大要如次: 第一章緒論,就永嘉學派之學術立場,及其在當時學術界之地位,說明撰述之旨趣。 第二章為宋永嘉學派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蓋一書之綱領,而以說明其學之來龍去脈 ,暨諸代表人物學術思想之重點及其成就與地位,並探討其學風所以轉變,暨其學所 以終歸衰歇之緣由。 第三章為元豐九先生之學術思想,第四章為鄭氏兄弟之學術思想,第五章為薛季宣之 學術思想,第六章為陳傅良之學術思想,第七章為葉適之學術思想,分別論述永嘉學 派各期代表人物之學術思想。初欲分就學術與思想二端論述之。 第八章為宋永嘉學派學術思想之影響,博采前修持賢之說,並附己見,以所處時代與 永嘉諸子之略相同者,略分為南宋末年、明末清初、有清道咸同光、民國以來四期, 述其學對於後世學者,若王應麟、顧炎武、黃宗羲、顏元、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 、邵晉涵、孫衣言、詒讓父子、陳黼辰、林損師弟等人之影響,但取其實而有徵者論 述之,期免穿鑿附會之病焉。 第九章結論,略論並時浙東學者,呂祖謙、唐仲友、陳亮之學,皆不足與朱、陸相抗 衡,惟永嘉學則足以與之相頡頏。然永嘉學派之學術思想雖與程、朱等道學家之說有 所出入,惟皆在於明體致用。 上述九章而外,並益以三附錄: 附錄一為宋永嘉學派諸子生平著述年表。 附錄二為宋永嘉學派諸子著述考略,稽考永嘉諸子之著述,並說明其存佚,以明學術 思想之趨向焉。 附錄三為參考書目舉要,列舉撰述本論文所參用之重要書目。 /

Page generated in 0.01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