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貨幣政策目標對金融商品市場之影響-台灣加入WTO前後之比較

邱智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融部門與總體部門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金融部門的活動關係著總體經濟的熱絡與衰退;總體經濟的變化也時常影響金融部門活動。而貨幣政策為中央銀行穩定經濟的重要工具,在達成最終經濟目標前,時常會先衝擊金融市場的活動,進而影響就業、物價及經濟成長等總體面的經濟結果。本研究在基於金融部門與總體部門有著錯綜複雜的影響關係上,探討台灣在加入WTO後面對外來總體面的干擾時,分析貨幣政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效果,以期能在政策的選擇上有較佳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以2002年台灣加入WTO為比較基準年,使用1998至2006年資料,以VAR模型與Granger因果關係探討貨幣政策與政策目標、金融市場間之有效性。實證結果發現,在貨幣政策目標間的傳遞效果上,以重貼現率作為貨幣工具無法有效影響操作目標;以拆款利率作為操作目標,在受到外來干擾下影響中間目標上有較佳的效果。此外,在貨幣政策目標與金融市場間的影響效果上,以準備貨幣為操作目標較能在受到外來干擾下影響金融市場;以廣義貨幣供給量M2為中間目標較能在受到外來干擾下影響金融市場。
2

近年來台灣貨幣政策與選舉之關係

李直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金融自由化與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國與國間的經濟關係日益密切,台灣能否持續提昇在全球經濟的既有地位,更攸關未來的生存發展。尤其目前台灣與世界各國經貿往來關係處於既合作又競爭的局面,因此,未來在維持國內經濟金融穩定與提昇國家競爭力等方面,中央銀行都將扮演關鍵的角色。 本研究係採用1998~2005年間的時間序列月資料,以計量方法中的有限時間落差分配(Finite Distributed Lag, FDL)模型,推估法定準備率、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等四項主要貨幣政策工具的反應函數,以瞭解台灣貨幣政策在制定時重要的考量因素。而且,有別於目前既有的相關文獻,本研究於實證模型中加入選舉變數與政黨輪替變數,以探討首次政黨輪替前後,選舉因素是否會對台灣貨幣政策造成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貨幣政策在制定時所考量的因素,分別就四項主要貨幣政策工具的反應函數而言,中央銀行採取降低法定準備率的寬鬆貨幣政策,主要係為達成促進經濟成長、維持物價穩定、降低失業率及維持匯率動態穩定等四項目標與因應貨幣實際需求;中央銀行採用降低重貼現率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的寬鬆貨幣政策,主要係為達成維持匯率動態穩定的目標與因應貨幣實際需求;中央銀行採用降低短期融通利率的寬鬆貨幣政策,主要係為達成維持物價穩定、降低失業率及平衡國際收支等三項目標與因應貨幣實際需求。   此外,關於選舉變數與政黨輪替變數,對法定準備率、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四項台灣主要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均呈現不顯著的結果。足以證明在首次政黨輪替前後,台灣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並不會受到選舉因素或政黨輪替因素的影響;亦獲致支持台灣中央銀行係在政治中立的基礎上,擬定與執行貨幣政策的結論。因此,針對媒體評述,台灣每逢重要選舉,執政黨偏好選前採用擴張性經濟政策,提升總體經濟表現,以贏得選舉,因而貨幣政策很有可能受到選舉因素的影響,但在對照本研究實證結果後,證明該項說法並不正確。 綜上所述,依據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台灣中央銀行主要貨幣政策工具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關係,不但符合理論面的要求,且在統計上亦多屬顯著,即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目的係為實現其最終目標。
3

貨幣政策操作目標之選擇與法則: 政策透明度及央行行為對小型開放經濟體之影響 / Monetary policy rules and operation targets: the effects of the central bank policy transparency and the central bank behavior

蔡岳昆, Tsai, Yueh K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央銀行政策透明度影響總體經濟的議題在近日漸受重視。以美國為例,2008年房貸嚴重違約,高順位債權受到波及,使多數金融業產生營運危機,讓聯邦準備銀行 (Fed) 政策執行受到關注。晚近貨幣當局的政策透明度漸受重視。貨幣政策應如何選定才能使總體經濟達到較高的社會福利?Cukierman在2002年指出中央銀行的透明度低易造成較高的物價膨脹。本研究以動態一般性均衡模型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建構新凱因斯小型開放總體模型。模型內含一定程度的價格僵固,並且擁有前瞻預期 (forward looking) 及後顧預期 (backward looking) 兩種型態的廠商存在其中。再採用貝氏方法估計台灣在該模型所應採用的參數後,並嘗試對體系內多個部門投入衝擊,然後檢視央行的政策透明度對總體經濟的影響,同時驗證是否支持Cukierman的結論。本研究印證Cukierman的結論,發現央行在操作貨幣政策面臨兩難時,不應採取透明度低的政策法則,而應優先針對物價的不穩定做出因應對策。 / Recently,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central bank’s policy transparency, and most countries’ central banks have accepted the suggestion made by th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to adopt transparent monetary policy. Cukierman (2002) concluded that if the central bank’s policy was not transparency, it would cause higher inflation. The thesis will utilizes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New Keynesian concept proposed by Gali and Monacelli (2005)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ransparent monetary policy and to classify the macroeconomic different effects between transparent and hazy monetary policy. The conclusions support that higher monetary policy transparency will reduce social welfare loss, lower the volatility of inflation and output gap.

Page generated in 0.017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