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資訊時代之非營利組織 /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age韓意勤, Hahn, Yi-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相對於政府和企業,第三部門的資訊化成熟度普遍不足。分析此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固然重要,但筆者認為採取一個更為全面和鉅視的策略,以探究非營利組織資訊化課題的做法將更具意義。本文便是從這樣的問題意識出發,藉由文獻和個案研究的方式,來剖析非營利組織何以需要積極進行資訊化改革?如何適切使用資訊技術?以及其資訊化的可能型態為何?經整理及歸納,如下:
首先,在非營利組織何以需要進行資訊化改革之部分:本文嚐試從資訊社會的形貌和特性加以剖析,最後提出兩種詮釋-亦即從「網絡」和「控制」的觀點,來強調資訊化改革對第三部門的功能性和迫切性。
其次,在非營利組織資訊化的做法和內涵部分:第一,本文強調其應以本身的使命做為資訊化之最主要目的;第二,循著上述「網絡」和「控制」的兩個脈絡,非營利組織可以採取將資訊技術劃分為「通訊管理」和「資訊管理」兩類範疇的做法,來因應和面對資訊社會高度「網絡化」和「複雜化」的特質。
最後,在非營利組織資訊化的可能型態和樣貌部分:本文指出幾種理念型態,諸如網絡溝通型和資訊導向型兩種樣貌,以做為未來分析和解釋的基礎。
綜合上述,本文認為相對於龐然大物般的政府,小而美的非營利組織可以借由通訊工具來彼此分享、交流和溝通,如此不僅可以適應網絡型態的未來社會,同時還能夠增強非營利組織之間的連結,從而發揮第三部門整體的影響力。其次,相對於企業資訊化目的在於「利潤」極大化,非營利組織資訊化之目的則在於透過資訊技術和工具來達成公益和利他的本質,亦即使其能夠更加精確的掌握本身的使命、服務和資源,以有效克服高度複雜和變遷快速的外在環境。
|
2 |
資訊時代與外交 / Diplomacy in Information Age吳竹君, Wu, Chu-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元1453年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開啟了資訊革命,而各項資訊傳播科技的相繼發明,更將人類歷史帶入資訊時代。資訊傳播科技超越時空障礙的特質使得人們可以穿越國家疆界線進行交流,促成了全球化的產生,為資訊時代無法阻擋的一股潮流。各項訊息能夠快速且自由的流通,此種現象對國際社會的不同層次均造成衝擊,舉凡國際議題、國家間交往、國家主權乃至於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一不受到資訊傳播科技大幅發展而面臨轉變。資訊為外交最重要的元素,是外交工作的血肉。先進資訊傳播科技改變了資訊傳遞與接收的特性與方式,對外交體制必定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
資訊傳播科技的發展到了近20年,可說是以電腦科技與網際網路技術為重心。電腦網路等資訊傳播科技應用於國家政治造就了電子民主,若與國家外交相結合便產生「虛擬外交」。資訊為外交不可或缺的內涵,則外交部門及外交人員應用先進資訊傳播科技於其工作中便有其必要性,而虛擬外交的出現實乃反映出資訊時代的需要。
資訊傳播科技在美國萌芽,美國亦是世上最早體認到資訊時代對外交體制造成種種挑戰而展開熱烈討論的國家。自1993年起,美國政府及學術機構便展開一連串的研究活動,目的在探尋資訊時代外交體制的因應之道。美國政府亦積極從事外交再造工程,《1998外交事務改革與重組法》的頒佈與生效,為美國改革實踐的第一步,而美國的作法亦可成為其他國家學習效法的指標。
|
Page generated in 0.02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