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政府資訊津貼對新聞內容的影響--以「省府組織調整」爭議為例

黃傳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花探討政府資訊津貼對新聞內容的影響。研究問題主要有:一、消息來源與記者的互動關係,是否影響記者的新聞報導內容?二、政府機構對媒介的「資訊津貼」是否主控媒介議題的方向;「資訊津貼」的質量愈高,是否受到媒體較正面的報導? 在消息來源方面,本研究選擇省府五則新聞發布稿為分析對象,並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自立早報等四家報杜根據新聞發布稿所發展出的一百二十八則新聞,進行內容分析比較。 研究結果可發展為以下命題: 1.消息來源與記者互動較頻繁,並不會使媒體報導內容有利於消息來源。 2.記者對消息來源提供的「資訊津貼」,會因來源提供者的職位不同,而對相同訊息有不同處理方式。職位較高者或事件當事人所提供的資訊,記者較會採用,並且較接近其所強調之重點及排列順序,但並不會因此改變報導立場。 3.因媒介具有高度自主性,消息來源無法主控議題方向。 4.省府的「資訊津貼」在媒體的刊出量和刊出值呈現正相關,顯示媒體採用更多的資訊津貼時,會有較有利的報導。 5.媒體是否採用政府的資訊津貼,主要依據其新聞價值而定,並不一定支持消息來源的立場。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說明木研究對理論和實務上的貢獻,以及研究的限制與建議。
2

記者如何與消息來源建立關係?此關係又如何維持與修補?-以報紙黨政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為例為例

王珍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研究記者如何與消息來源建立關係、維持關係與修補關係,在文獻部分,除了援引新聞學上「資訊津貼」的概念,並引用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理論包括:建構主義論、社會滲透理論、疑慮消除理論、社會吸引與自我揭露與社會資源交換,以及與中國社會相關的「差序格局」理論與「面子功夫」,證明為了滿足需求而進行互動的各種人際溝通行為,同樣適用於記者與消息來源間的互動。 本研究採取「社會調查法」與「深度訪談法」兩種方式進行研究,先將以問卷調查方式,針對目前採訪黨政新聞的報紙記者進行問卷調查,以取得這些受訪者他們與消息來源建立關係、維持關係與修補關係的輪廓,之後針對該結果後對四位資深的平面報紙記者進行深度訪談,藉以瞭解他們各自與消息來源建立關係、維持關係與修補關係的獨門心法。 初步統計回收問卷結果顯示,多數受訪者自認,自己「認知環境」、「語言修辭」與「溝通技巧」三個項目能力良好,顯示稱職的記者必須具備一般水準以上的交友能力。雖然七成以上的受訪者都自認能力良好,可是他們在就學期間與就業後,學校與所屬媒體提供的幫助很少,以致於他們多半靠自行摸索、家庭教育即與同儕互動取得相關技巧與能力。有九成四的受訪者在進行與消息來源互動之前,都會事前蒐集消息來源的資料,顯示「情搜」確實有助於記者與消息來源的互動。相當符合疑慮消除理論的觀察。 進一步針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顯示:一、多數受訪者承認與消息來源是朋友,而且有「情感」因素涉入。新聞學者指出記者與消息來源建立關係,主要的動機是為了取得資訊津貼滿足工作需要,然而在經過互動建立關係後,雙方的關係會開始產生「質變」,這個論點在本研究中再度獲得證實。當雙方的關係朝「情感」方向趨近,雙方滿意彼此的程度也會提高,同時記者的表現也有變好的趨勢。二、只要善用溝通技巧與面子功夫,少數自認無關情感關係的受訪者認為不妨礙其工作表現。而更少數關係惡劣的受訪者藉由尋找其他消息來源、從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取得資源,或者終止關係,仍可成功的「存活」在採訪路線上。 就記者與消息來源維持關係的分析發現:一、七成四的受訪者表示和消息來源維持朋友關係長達五年以上,絕大多數受訪者與消息來源間的關係已經超越工作需要,滲入情感成分,證實的記者與消息來源間,除了資訊津貼與有利情報這種實體性資源的交換外,還會交換其他看不見、買不到的資源,像是友情。二、七成五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經回報過消息來源,證明記者與消息來源間確實存在交換行為,而且為了維持關係,記者還會利用可操之在我的資源,作為回報或交換,這些資源包括有利報導、有利建議、有利情報與實際的禮物等,這個結果明白的像消息來源揭露記者想要藉此提高消息來源互動的意願,以及維持關係的用心。 三、使用最多的不是消息來源最期待的「對他有利的報導」,而是「對他有利的情報」與「對他有利的建議」,顯見受訪者與消息來源互動中,心中仍有一把新聞意理的尺,約束記者不可以逾越自己的職分,成為消息來源的傳聲筒。 至於記者與消息來源如何修補關係的分析結果發現:一、衝突不愉快其實無礙於互動的繼續,本研究證實了這一點,記者與消息來源因為本身職務的關係,存在「資訊」與「姿態」的不對等,縱使自認與消息來源「關係良好」,也有五成的受訪者曾與消息來源發生不愉快或衝突,但不因此讓關係破裂。二、多數受訪者感覺愉快的經驗,但是只有部分人選擇將不愉快向消息來源挑明,印證黃光國(1997)的「中國人的關係模型」中,中國人習慣採取忍讓以保持關係、Gans(1981)的記者反制消息來源的三項策略(反擊、屈服、避免)隱然相合。三、經由自己與消息來源發揮「溝通技巧」相互討價還價,事後雙方不但和好如初,關係還會有越形緊密的傾向,這個現象印證了「關係可回復理論」,顯示衝突對於記者與消息來源的關係來說不一定是壞事,經過適當溝通,關係不但不會破裂,還有可能因此「不打不相識」,讓原本的關係更進一步。 最後,調查發現數受訪者感覺消息來源會想操弄輿論,但受訪者多不會因此而妥協,改變報導接受操弄。此外,媒體規模與立場確實會影響記者與消息來源建立關係、維持關係與修補關係的工作,新進記者都必須經歷忍受採訪機關與消息來源的「大小眼」。一旦與消息來源建立關係情況會慢慢改變,消息來源會根據與記者的「交情」提供程度不等的新聞素材,當雙方累計了一定的「信任」後,縱然記者轉換到其他媒體,消息來源會變得「對人不對事」,給予若干消息或方便。這種因為信任與交情而超越媒體規模、媒體立場的關係,從人際傳播的理論中,也可以找出答案De Vito(1998)。另外,當有人居中協調,修補了對方的面子,相當程度有助修補記者與消息來源的關係。 本研究的限制,在文獻上因為學界對於記者與消息來源間的關係雖多有討論,但重點都放在記者如何抗拒消息來源的操弄,與避免記者被消息來源同化,並沒有教導記者如何與消息來源建立關係、維持關係與修補關係方面的文獻,必須從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與人際傳播學中以有關人際互動智能或技巧的理論,來探考記者與消息來源建立、維持和修補關係的意義與途徑,在實證研究上,目前國內新聞媒體眾多,競爭激烈,加上記者各自路線的性質不同,而且數目委實眾多,專長也各不相同,經口試委員建議,只將研究對象鎖定主跑黨政路線的平面媒體記者。有鑑於上述限制,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朝向相關系列研究累積資料,建構理論,裨益深入研究記者與新聞來源關係,幫助後續研究者進行研究。以及如何將研究範圍擴大到其他路線與媒體的記者,探討他們與消息來源建立關係、維持關係與修補關係的條件與處境。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