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學校歷史與歷史記憶 - 戰後校史撰寫之析論

江佳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895年日本殖民臺灣,由於殖民統治需要,臺灣進入近代教育制度的時代。為同化臺灣人,日本人在臺灣所設立的近代普通教育制度主要是以初等教育為主,師範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並非專為臺灣人所設立,主要乃是便利日人在臺升學就讀,順帶籠絡臺灣人。是故,當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時,初等教育不論是在學校或是教職員生的數量與其他三者比例懸殊。這樣的比例,也影響到之後學校撰寫歷史時,對於學校歷史記憶的呈現。由於戰後國民政府自行宣布臺灣人民恢復中華民國國籍,將臺灣納入中華民國的統治之內,使得臺灣的教育制度也納入中華民國的教育制度中。因臺灣先後被兩個不同國家所統治,導致了戰後臺灣學校對於學校歷史的書寫有特殊的現象產生。 教育乃為百年大計。然而戰後臺灣的教育史研究,有一度是向中國教育史傾斜,將臺灣納入中國的教育圈中,不但失去臺灣自身的主體性,也扭曲了臺灣教育史的面貌,這樣的情況直到解嚴之後才逐漸改善。而前述這樣的教育歷史,除了出現在學界的教育史之外,也透過教育,向下傳遞到各級學校對於學校歷史的書寫。透過文獻的探索,可以看見臺灣學校為慶祝校慶所出版的刊物,不論是戰前戰後,雖然皆呈現多元的樣貌,然而當中皆帶有執政者欲傳遞的政治意識型態。掌握學校出版品意識型態的呈現,除了學校當局之外,便是撰寫者的歷史意識。由於撰寫者人數的多寡、身份的差別,導致學校歷史記憶在被選擇的時候有所差異。 從各級學校對於學校歷史的撰寫情況當中,可以知道戰後學校的歷史撰寫深受政治力的影響,因而出現了一些書寫的特殊現象,其中包含了對於日治時代的學校歷史有所切割、遺忘或忽視;除此之外,另有一種在臺灣重新建立,卻移植中國大陸的學校歷史。而影響前述這些學校歷史撰寫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執政者藉由政治力的影響,透過學校歷史的書寫,試圖重置臺灣人的集體記憶,進而聯繫臺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消彌臺灣的主體性。然而,群眾身體的記憶在威權政治力消退之後,逐漸恢復,學校的歷史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漸漸恢復了原先該有的歷史記憶。

Page generated in 0.3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