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選舉競爭之空間理論

梅雪松, MEI, XUE-S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一冊,約五萬餘言,分五章十五節。茲說明如后: 第一章導論,介紹從事本研究之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討論有關選舉競爭 之基本空間理論之建構。從選民理性假定出發,引入加權歐氏距離偏好規則分析選民 對候選人政策議題立場跟投票決定之關係,再設一單選區制二人參選模型,商討候選 人的競選策略。接著併入非政策議題,推估選舉之最適策略。第三章申述選民在面臨 投票成本-效益計算,不確定狀況或多人參選之下所作投票抉選,跟選舉競爭之關係 何在。第四章乃係透過修正假定和建構模型,初步評估我國國會選舉競爭。第五章結 論,總結主要研究發現,提出檢討與建議。
2

選區規劃對選舉競爭影響之研究

游清鑫, YOU,QING-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探討選舉制度之設計及其政治效果時,選舉區的規劃常被單純地視為選舉行政的一 部份而忽略其重要性,本文的目的便在於探討選舉區規劃的問題及其對選舉之影響, 希望透過此種研究能進一步肯定選舉區規劃的重要性,也希望藉由對歷年來選舉區規 劃情形的檢討,能對我國目前政治民主化過程中有關制度的設計上,提供一些建議。 本文基本上採取制度研究途徑(institutional approach),來探討選舉區在整個選舉 制度及選舉過程中的角色,并配合既有的選舉資料及選民的投票的取向來印證其影響 結果。內容共分五章十五節。首章論述研究架構及相關文獻之探討。第二章論述選舉 區規劃的理論,第三章論述選舉區之政治效果,第四章論述我國目前選舉區的安排及 其可能影響,第五章則為結論、檢討與建議。 在研究成果上,主要有以下六點結論與建議:(1) 任何型式的選舉制度都會產生相當 程度的偏差(bias),此種偏差影響了正黨的命運,而且也沒有任何完全符合各項標準 的選舉區類型;(2) 常選舉區規模(magnitude) 愈大時,較小政黨或少數獨立人士在 選舉競爭中傾向於以較極端的政見作訴求;(3) 在目前所實施的選舉制度下,在選舉 時,並非只有政黨間的競爭,也有同黨候選人之間的黨內競爭,而且後者有時常較前 者更激烈;(4) 由於選舉制度強調候選人個人特質,使得政黨的組織與紀律受到挑戰 ;(5) 未來民主化的過程中極需要一套健全的選舉制度,而制度的選擇必須與現實政 治社會環境相配合才能有效運作;(6) 如欲兼顧選舉的公平性與維護政黨紀律以建立 健全的政黨政治,以大選舉區為主的比例代表制是一項可欲的選擇。
3

候選人競選策略之研究:以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馬英九為例

蔡佳洹, Jia-yuan Ts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所有的選舉競爭都在既定的環境中進行。競選活動的效果,也就在於候選人是否能正確評估自身在既定環境及個人條件上的優劣勢,從而運用競選策略與戰術來凸顯有利因素、修正或淡化不利因素,以取得規劃中的足夠選票來獲得勝選。於此,本論文以馬英九在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中所運用的競選策略為例,提出一個研究候選人競選策略的分析架構,作為理解選戰中候選人採用各種策略的動機及行為的基礎。在方法上,本論文採取整體資料分析法、文獻分析法、調查研究法、以及深入訪談法等方法配合運用,期能經由對馬英九陣營競選行為的觀察,為當前候選人競選策略研究作進一步驗證,並作為往後競選理論深化發展的基礎。 如何以挑戰者的身份擊敗具優良政績的的在位市長,是馬英九從事選舉競爭的最大問題。在選舉競爭條件的評估方面,國民黨在台北市擁有的三成實力加上新黨約兩成五的政黨實力,共同建構出馬英九的過半潛力,成為馬英九爭勝的有利基礎。在新黨勢弱下,馬英九陣營便將勝選聯盟設定在以國民黨傳統票為基礎,並在預期新黨票源將有效回流下,將本土性票源視為勝選目標群。但在李登輝因素造成新黨票源與本土性票源的矛盾下,馬陣營以中間選民訴求作為一個兼顧此兩種票源的最適位置。在策略抉擇上,馬陣營採取候選人中心策略作為選戰議程,並分別針對不同票源群體取不同策略進行訴求:針對國民黨傳統票源,馬陣營採取政黨中心戰術來進行強化式策略;針對新黨票源,馬陣營則分別以「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候選人中心戰術及「打造世界級首都」的議題中心戰術來進行甄補式策略;針對本土票源,馬陣營則以「台灣第一、台北第一」的議題中心戰術進行甄補式策略。在選舉戰術的應用方面,無論是自我推銷的訴求策略、阻斷對手策略效果的攻擊策略、或者回應對手攻擊或重大事件發展的回應策略,也都扣緊預定之候選人中心的選戰議程。而在組織動員方面,馬陣營也配合馬英九所具資源設計競選組織並進行基層動員。 就選舉結果來看,新黨支持者的大幅流動所造成的國、新合流,尤其是外省籍選民近乎一面倒地支持馬英九,是馬英九勝選主因。這顯示馬英九的競選策略基本上是成功的,即在國民黨傳統票及新黨票源的爭取上達成目標,但在本土票源的爭取上則不如想像中順利。 第一章 緒論 壹、 研究動機與目的 貳、 研究主題的背景 參、 文獻檢閱 肆、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選區的政治生態 壹、 台北市的人文區位背景 貳、 台北市政治生態環境變遷 參、 小結 第三章 競選初期的策略 壹、 競選初期的主要事件 貳、 競爭條件評估與策略抉擇 參、 競選組織的建立 肆、 策略制定與執行 伍、 小結 第四章 競選中期的策略 壹、 競選中期的主要事件 貳、 主要訴求策略及運用 參、 攻擊策略之應用與調整 肆、 回應策略 伍、 組織與動員 陸、 策略效果 柒、 小結 第五章 競選後期的策略 壹、 主要競選活動 貳、 議題訴求 參、 向對手的攻擊策略 肆、 回應對手攻擊的策略 伍、 造勢活動 陸、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壹、 研究發現 貳、 檢討與建議 參考書目
4

威權體制與抗爭政治:中國大陸城市基層選舉中的政治挑戰2003-2012 / Authoritarian Regime and Contentious Political: The Electoral Challenge in Urban China 2003-2012

陳奕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90年代中起國大陸經濟發展欣欣向榮之際,城市治理議題則圍繞在國家如何平抑發展中可能的基層動亂。本研究選取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前沿城市的上海基層社區--居民委員會選舉作為觀察主題,直接選舉的推動是否會影響社區政治中黨國的單一獨斷?學習效果(learning effects)的理論預設是,隨著選舉演練次數和民眾政治參與的增加,會引發「批判公民」(critical citizens)意識的興起。這樣的理論預設是否能在上海基層選舉中看到? 本研究觀察2003年到2012年的居委會換屆選舉。發現近年來,社區民眾對黨國的挑戰並未因為選舉限制的不斷增強而退卻,反之,民眾會利用選舉過程來挑戰官方威權或是作為社區事務發聲的管道。社區民眾如何在嚴酷的制度環境中發起對當權者的政治挑戰?本文將從居委會選舉中的選舉競爭,分析民眾挑戰執政當權所使用的資源稟賦。最後,通過基層競選觀察獲得的啟發是,民眾權利意識的提升,使得黨國忠誠不再凌駕一切。開放直接選舉的制度效果,如現代化理論所昭示的,存在學習效應並且在中產階級社區最為明顯。 / Undergoing the dramatic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 local governments pay great strength on the issue of governance for preventing any potential contentious activitie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local governance,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dopt “Direct elections" for reducing the tension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n Urban city, direct elections a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reform, have been initiated in Residential Committee. Under the CCP party-state system, the local elections have been under severe surveillance. The negative result sharply deduces citizens’ political efficacy, especially on the manner of the participating in voting and political confidence towards local government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we observed that some Residential Committees in Shanghai experienced electoral competitions. In these cases, citizens organized the campaign to challenge the authority. The main questions are below: why Chinese people challenge the local authority? And how do they mobilize the campaign? Finally, how should we evaluate these political subjects? Based on these experiences, I conclude that the social-economical development may bring positive consequences on Chinese political reform.

Page generated in 0.01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