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地區威權統治下的政經體制

廖益興, Liao, Yi 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五日,葡萄牙推翻統治近五十年的軍事獨裁政權,三個月後,希臘的軍事獨裁政權遭受到同樣被推翻的命運,隨後佛朗哥獨裁統治近三十六年的西班牙亦被波及。因此,這股起自七0年代中期南歐軍事獨裁國家的民主化浪潮,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這股民主化浪潮橫過大西洋,在八0年代湧進拉丁美洲的權威統治國家,並跨越太平洋而波及東亞的非民主國家,並在九0年代衝破東歐的共黨鐵幕,最後直搗共黨國家的老大哥─蘇聯。這股民主化浪潮在十餘年間橫掃過近三十個國家,而台灣為其中之一。 台灣地區威權體制在內外環境變槍所衍生的壓力下,終於在八0年代初期出現鬆動的跡象,無法再對政治反對力量的組織化行動,探取強力的壓制措施。因此,國民黨政權對反對人士在一九八四年成立的「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雖在成立初期聲稱將依法予以取締,但隨後卻與之進行溝通協商,並且政治反對人士更進一步在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正式宣布成立新黨─民主進步黨,以至一九八七年的解嚴,開始了台灣地區威權體制的轉化。 雖然社會科學界有關促使台灣地區威權體制進行轉化的因素之研究,自解嚴後的進五、六年以來便開始大量出現,因此對台灣地區威權體制之特質有深一步的認識。但大多數的研究通常僅就威權體制的某單一面向進行分析與論述,因而往往割裂威權體制的功能聯結關係與轉化過程之整體性,以致無法對威權體制及其轉化過程所呈現出的社會整體現象加以掌握和解釋。因此,本文擬就歷史─結構的觀點,採取國家中心理論的研究途徑,審視國民黨掌握之國家機關其自主的取得,以及國民黨政權在理事的動態過程中,因應內外政經結構變遷所產生之需要,採取符合其威權統治之全力系統特質的合理化措施,所形成的威權體制之功能聯結關係,並以此一權威體制的功能聯結關係,來說明和解釋台灣社會的整體現象。 據此,本論文的第一章緒論,針對相關的研究途徑及文獻加以分析探討,從而建立本文的研究分析架構,而在第二、三、四、五章,分別探討台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演進,恩庇侍從關係利益中介機制的本質,物質基礎以及其運作,獨占性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之二分化市場結構、二元化產業政策核對美日依賴的三角循環結構,以及在國家統合主義公會支配結構下之工會組織、勞工運動的興起與消退。再第六章結論中,說明權威體制的功能聯結關係,以及因此一功能聯結關係所衍生出來的社會諸多弊端之現象,並依據台灣的政經現實環境條件,企圖指出台灣再權威體制轉化時期隻政經體制蟲見的可能方向與十件的順序步驟,希望藉此能對台灣未來的政經發展,多提供一個思考的可能方向,而有助於台灣地區合理政經體制的建立。
2

選區規劃對選舉競爭影響之研究

游清鑫, YOU,QING-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探討選舉制度之設計及其政治效果時,選舉區的規劃常被單純地視為選舉行政的一 部份而忽略其重要性,本文的目的便在於探討選舉區規劃的問題及其對選舉之影響, 希望透過此種研究能進一步肯定選舉區規劃的重要性,也希望藉由對歷年來選舉區規 劃情形的檢討,能對我國目前政治民主化過程中有關制度的設計上,提供一些建議。 本文基本上採取制度研究途徑(institutional approach),來探討選舉區在整個選舉 制度及選舉過程中的角色,并配合既有的選舉資料及選民的投票的取向來印證其影響 結果。內容共分五章十五節。首章論述研究架構及相關文獻之探討。第二章論述選舉 區規劃的理論,第三章論述選舉區之政治效果,第四章論述我國目前選舉區的安排及 其可能影響,第五章則為結論、檢討與建議。 在研究成果上,主要有以下六點結論與建議:(1) 任何型式的選舉制度都會產生相當 程度的偏差(bias),此種偏差影響了正黨的命運,而且也沒有任何完全符合各項標準 的選舉區類型;(2) 常選舉區規模(magnitude) 愈大時,較小政黨或少數獨立人士在 選舉競爭中傾向於以較極端的政見作訴求;(3) 在目前所實施的選舉制度下,在選舉 時,並非只有政黨間的競爭,也有同黨候選人之間的黨內競爭,而且後者有時常較前 者更激烈;(4) 由於選舉制度強調候選人個人特質,使得政黨的組織與紀律受到挑戰 ;(5) 未來民主化的過程中極需要一套健全的選舉制度,而制度的選擇必須與現實政 治社會環境相配合才能有效運作;(6) 如欲兼顧選舉的公平性與維護政黨紀律以建立 健全的政黨政治,以大選舉區為主的比例代表制是一項可欲的選擇。
3

西馬華人政黨政治之研究

何忠良, HE,ZHONG-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乃試圖透過對西馬華人政黨的政治活動的觀察,以了解西馬華人 政治發展的情況。本論文的寫作係採取綜合和歸納的方法,將全篇分為七章,約十萬 言。各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導論。主要分為研究動機與目的和研究範圍。 第二章:本章在於說明西馬的多元社會的特性和協和政制,對西馬華人政黨政治活動 所產生的影響。 第三章:古馬華人政黨的起源與發展。本章將對西馬華人政黨成立歷史背景、成立經 過與發展過程作概括性的論述。 第四章:本章旨在透過對馬華、民政和民行的黨章的分析,以瞭解它們的組織結構和 運作程序。 第五章:本章首先討論西馬的「普選制度」的特性。接著,分別從「聯盟時代」和「 國陳時代」的各四次大選情況,來管窺華人三大政黨在西馬政壇上勢力的消長。 第六章:本章的重點在於探討西馬由於種族政治成為當前的主導政治思潮。而西馬華 人三大政黨為了維護華人的權益,或爭取華族所具有的利益,因此,在政治路線上, 它們應是從事改革政治體制的鬥爭,或是在現有政治體制內為民族奮斗。 第七章:結論。
4

動員勘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之研究

陳歧能, Chen, Qi-N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首由民主政治之意義、民主與法治之關係,論及民主法治與選舉罷免,次論政黨政治 與選舉罷免,第三章說明選舉罷免之意義、性質及其行使之原則,第四章說明選舉罷 免法制定之時代需要及其制定經過,第五章單述選舉罷免法及其施行細則之主要內容 及特點,第六章為選舉罷免法之檢討,本章各節係採專題討論形式分別探討本法條文 及其實施所引致之爭議問題,諸如本法第三條第一項但書、第卅二條、第卅五條第一 項第二款、第卅七條、第五十五條、第一○三條第三款、第一○九條等條文之商榷及 選前脫法行為、賄選行為、暴力介入○選舉等現象之發生及防止,分別列舉各學者傳 家之看法,評析其是非並謀解決之道,第七章則為結論。
5

國會小黨的行動策略與運作

蔡韻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黨是我國政治中最重要的行動者,然而多數有關於政黨政治的研究多由大黨的角度出發,忽略了其他中、小規模的政黨在其中所能發揮的影響作用。本文以小黨為主要研究對象,由小黨的觀點解釋其如何在政治運作過程中發揮政治影響力,或是以哪些手段達成更多的政黨目的。本研究選擇的研究對象是民主化以來存續時間較長、規模較大的三個小黨:新黨、親民黨與台灣團結聯盟,研究時間從立法院第3屆起(1995年)至第6屆結束(2008年)為止,共12年的時間。 本文結合國內外國會、政黨研究的相關研究成果,建構一套小黨的行動理論,接著從結構性的制度規則、質性的立委深入訪談資料,以及量化的立法紀錄,檢視與解釋三個小黨在立法院的各種行動及背後的政治動機。在台灣,小黨的出現常常是因大黨在政黨立場上先出現變動,小黨有取代大黨原有的政黨立場與選票支持的企圖而興起。隨後在議事規則的政黨化改革過程中,又給予小黨透過參與選舉、晉身進入立法議事參與者的政治機會。小黨的興起及運作機會既與外在的政黨政治及制度條件密切相關,也即預示小黨在立法院的策略行動及政治結果,也受到現實的政黨政治關係、自身的政黨立場及議事制度等現實條件所限制框架。經由對於三小黨的質化訪談與量化立法紀錄資料的分析後發現,小黨的政黨行動兼具持續與彈性的雙重特徵,在不同的政治條件下,小黨的某些政黨行動並不因為政治條件的改變而轉變,如團結與妥協。但小黨又常隨著不同的大黨對立程度,調整其於政治過程中的議價方式,是其靈活彈性的另一面。

Page generated in 0.01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