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都市蔓延之影響因素分析 / The Causes of Urban Spawl Study許珮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永續發展」理念已於國際間形成共識,都市的發展型態應與永續發展概念相結合,大部分的都市發展理論認為過度的都市蔓延發展是一種不永續的發展型態,因此,有些學者提倡以發展較具緊密性型態的都市發展之手段來達到永續發展之目的。而台灣對於都市蔓延(urban sprawl)之有關研究中,關於其影響因素之分析仍付之闕如,緣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台灣地區都市蔓延之影響因素內容。
本研究選取民國75年至95年間台灣本島地區36個生活圈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長期資料追蹤模型(panel date)分析探討近二十年來哪些因素影響了台灣都市蔓延發展程度,以做為未來台灣地區在規劃都市發展計畫時抑制過度蔓延發展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先對都市蔓延之意義、形成原因以及衡量方法進行文獻回顧,進一步設計研究架構,包含選取一套適合本研究的蔓延指標以及蔓延影響因素之模型方程式建立。根據文獻回顧基礎選取了可及性、所得、就業結構、公共設施水準做為模型變數。實證內容主要為可分成對於台灣地區都市蔓延情況之分析以及蔓延影響因素之分析兩大部分。
實證結果發現,台灣整體生活圈向都市中心的集中趨勢有趨於緩慢的情況,且民國80年間至85年間較其他時期呈現明顯趨向蔓延的趨勢。另外,從各生活圈層級來看,都會型的生活圈大致呈現蔓延的趨勢,且以台北、高雄生活圈為主;臨接都會區之次中心型生活圈呈現蔓延發展的趨勢,其餘的呈現緊密發展的趨勢;地方型生活圈大致仍呈現緊密發展的趨勢。
另外,根據蔓延影響因素模型實證結果得到以下結論,高速公路與都市蔓延發展程度間呈現顯著正向關係;所得的增加與都市蔓延間亦呈現正向關係;三級就業人數佔二三級總就業人數比例越高,其蔓延增加之程度會越高;都市的房價與都市蔓延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相關性。
根據實證結果,提出以大眾運輸導向規劃、住宅政策之調整、都市再生之手段以及對於自然地、農地保存之手段來抑制都市發展過度的蔓延發展,以達到永續發展之目的。
|
2 |
都市蔓延與氣候暖化關係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 /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prawl and climate warming - An example of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賴玫錡, Lai, Mei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台北都會區都市蔓延與氣候暖化之關係,實證分析是否都市蔓延的發展形態會造成氣溫的上升。有研究指出台灣的歷年氣溫上升是因為近年來工商業急速發展,人口增加,建築物型態改變,交通運輸量激增等所致。國內外許多研究也發現都市化與氣溫是呈現正相關,而綠地與氣溫呈現負相關。
本研究實證分析部分使用地理資訊系統之內差法和空間分析方法,以及迴歸分析使用panel data之固定效果模型等工具,內插法之結果得到台北都會區年平均氣溫自1996年至2006年約上升1℃,有些地區甚至上升約2℃,且上升之溫度範圍有擴大的趨勢,呈現放射狀的溫度分布,此與都市蔓延之放射狀發展形態類似。使用空間分析方法則證實了一地人口數的增加會造成該地氣溫上升,並且也發現近來人口數多增加在都市外圍地區,這與上述氣溫分布和都市蔓延之放射狀發展形態也相符合。
迴歸分析結果顯示人口數對於氣溫有相當大之正相關,耕地面積對氣溫則呈現負相關,可見得擁有廣大綠地可以降低區域之氣溫,減緩氣候暖化,因此建議政府需檢討當前農地政策,配合環境保護,適合時宜的提出正確之政策。另外在各鄉鎮市區固定效果估計量方面,可以歸納出若一地區有廣大的公園、綠地、或是有河川流域的經過,對於降低當地氣溫有明顯的幫助;時間趨勢之固定效果估計量顯示台北都會區隨著時間的經過,氣溫將持續上升。因此在未來都市規劃方面,規劃者必須了解各地區特性,善加利用其自然環境以調和氣候暖化之影響、多設置公園綠地、多種植綠色植物、在道路周邊行道樹的設置、建築物間風場之設計等。如此將可以降低都市蔓延對氣候暖化的影響,以及防止氣候暖化的發生。 / In this study, we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prawl and climate warming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Analyze empirically whether the developed shape of urban sprawl causes the climbing of the temperature. Som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reasons why the climate is getting warmer in Taiwan are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s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the changes of the buildings and the huge increase of the traffic volume. Some other studies also find out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reen space and the temperatur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Interpolation Method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GIS. And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Fixed Effect Model of Panel Data. The yearly average temperature increased about 1℃ to 2℃ in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from 1996 to 2006. Furthermore, the range of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has been trending up, and it reveals a radial distribution. It is similar to the radial developed shape of urban sprawl. By using Spatial Analysis, we prove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an area increases when the population rises. And we find out that the population rises in most of the peri-urban areas. It also answers to the radial developed shape of urban sprawl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emperature as above.
The result of using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rmland areas and the temperature. So that if there is a big green space, it can decrease the temperature in an area, reduce climate warming. For this reason, I suggest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view our current farmland policy, which should be worked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and bring it into practice at the right time right place. From the fixed effect estimation, we concludes that it helps decrease the temperature in an area obviously when there is a big park, big green space or where a river passing through. The time trend of the fixed effect esti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climate in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will be getting warming with time goes by. Therefore, the urban planner should know better of the feature in each area, us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o accommodate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warming. To have more parks, green spaces and plants, plant more trees by the roads, design the wind flow between buildings. Cut down the carbon production by using either way. Thus and so, we can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urban sprawl to climate warming, and also prevent climate warming.
|
3 |
台北都會區空間發展型態變遷趨勢與原因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trend and causes of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change in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徐國城, Hsu, Kuo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北都會區在人口與產業成長帶動之土地需求,加以市中心高房價壓力之影響下,郊區化現象儼然成型。然而,此過程若欠缺發展區位調控與土地使用效率之考量,將容易形塑出低密度、破碎化與蛙躍的空間蔓延發展型態,而導致都市機能、土地使用、交通運輸、公部門財政與環境等層面之負面衝擊。緣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都會區郊區化的演變過程中,空間發展型態之變遷特徵與趨勢,確認其是否出現蔓延發展現象,並剖析其空間地景結構之形塑原因,最後研提都會區空間發展型態之再結構機制,期能作為相關主管機關進行都會區發展政策、區域計畫或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以及縣市綜合發展計畫研擬之參考。
據此,本研究首先藉由衛星影像圖資與地理資訊系統的輔助,以發展密度與地景生態指數之整合評估途徑,建構台北都會區空間發展型態的衡量模式,透過1991、2001與2006年都會區蔓延指數之編製與解讀,分析15年間的空間發展型態變遷趨勢與特徵;其次,建立影響都會區空間發展型態演變之因素評估體系,運用模糊德爾菲法、複迴歸模型與多項羅吉特模型,剖析都會區發展樣貌變化之形塑原因;並據以研提台北都會區空間發展型態之再結構機制。透過此研究脈絡之探討,獲得之發現與重要結論,茲分述如下。
一、台北都會區在15年間的平均蔓延指數上升了6.83%,且在郊區化過程中,呈現反向發展路徑之蔓延與緊密空間型態趨向,其中,蔓延發展路徑由台北市東側、南側之內湖區、南港區與文山區為起點,往東擴張至汐止市、基隆市與瑞芳鎮,往南擴張至新店市;緊密發展路徑則由都會區西側之鶯歌鎮、樹林市、泰山鄉與林口鎮等地區與桃園縣相接連,另由台北市北側的士林區與北投區擴張至北邊之八里鄉、淡水鎮、三芝鄉、萬里鄉與金山鄉等地區。
二、根據複迴歸模型之校估結果,計有7項因素對台北都會區在1991至2006年間的整體空間發展型態演變造成顯著影響。其中,「平均房價變化率」、「由地方政府審議的非都市土地變更案面積之成長率」、「與都會區發展中心的距離」、「火車站個數」與「快速道路匝道或高速公路交流道個數之成長率」對於整體空間之蔓延發展趨勢造成正向影響;「捷運場站個數」則對於整體空間之蔓延發展趨勢造成負向影響。
三、綜結台北都會區空間發展型態演變特徵,可歸納出四類相異發展趨勢地域。進一步由多項羅吉特模型之校估結果可發現,「人口變化率」對「發展飽和且無顯著變化之中心地域」的形塑具有顯著負向影響,「捷運場站個數」與「已開闢之公園綠地面積成長率」則對其具有正向顯著影響;「人口變化率」與「捷運場站個數」對「發展變動明顯之趨向緊密地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由地方政府審議之非都市土地變更案面積成長率」、「快速道路匝道或高速公路交流道個數成長率」與「重大公共建設計畫面積成長率」對「發展變動明顯之趨向蔓延地域」之形塑產生顯著正向影響,「與都會區發展中心的距離」則對其具有顯著負向影響;
四、綜結台北都會區空間發展型態演變的特徵與造成原因,本研究在落實成長管理理念之原則下,研擬空間發展型態之再結構機制,在「集約、適居之台北都會區空間發展機制」的願景下,提出社會經濟產業效率成長、土地資源合理配置、空間區位調和發展、交通運輸與土地使用整合、公共投資建設合理規劃等五大發展面向,並據以研擬12項落實策略與26項行動方案。可供作相關主管機關進行區域計畫、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縣市綜合發展計畫與土地使用管制規範調整之參考。
|
Page generated in 0.026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