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1
  • Tagged with
  • 3
  • 3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柳永詞與元祐詞壇之關係析論 / The analys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u Jung's Lyrics and Yuan You Ci Tan

白依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從「詩化」、「賦化」、「語言介乎雅俗」三方面,考察柳永詞與元祐詞壇的創作關係。在第一章緒論中,透過對古代詞評與今人研究的探討,推導出本文的論題,並闡述研究方法、研究範圍,以及史料的運用。在第二章中,主論「『詩化』、『賦化』、『雅、俗語』的意涵與區辨指標」,爬梳、考察與此四項概念相關的研究成果,辨析各家說法的異同,從中界定本文「詩化」、「賦化」、「雅語言」和「俗語言」的意涵,並在此基礎上,建構區辨指標。在「詩化」與「賦化」的部分,皆從「音調格律」、「題材情意」、「文體功能」、「表現手法」等層面,建立詞體「詩化」、「賦化」的指標。在「雅語言」、「俗語言」的部分,則從「遣詞用字」、「情感內容」兩方面,探究兩者的「相對差異」,以此建立兩者的區辨指標。在第三、四章中,乃由第二章所建立的各項指標進行研析,分別論述柳永詞與元祐詞作在「詩化」、「賦化」、「語言介乎雅俗」三方面的表現特色,其中,「詩化」與「賦化」的作用對於詞體本色有所改造,遂使語言趨向「介乎雅俗」的狀態,因此,三者實存在著相互因依的關係。在第五章中,主論「元祐詞人群對柳詞『詩化』、『賦化』、『語言介乎雅俗』書寫的接受與承繼」,在三、四章的基礎上,將柳永詞與元祐詞作進行比較,從同的面向,探討兩者的繼承關係;從異的面向,闡析元祐詞人對於柳詞主觀接受之處。在「詩化」方面,可見元祐詞人對柳詞在題材、意象上的開展,較少情意上的承繼。在「賦化」方面,可見元祐人在繼承柳詞之餘,多摻雜了關乎仕隱的政教情志,降低「賦化」的程度。在「語言介乎雅俗」方面,元祐詞人的此類作品雖有與「賦化」相關者,但更多的是與「詩化」相關的表現。因此,蘇軾等元祐詞人接受、繼承柳詞的意義,在於重塑柳詞的主要表現,擴大、深化柳詞中較為偏弱的「詩化」現象。最末於第六章結論中,總結前面各章的論述,並重申柳詞在詞學發展史上的意義。
2

中國文人畫理論研究

王, 俊鈞 23 May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1944号 / 文博第803号 / 新制||文||676(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宇佐美 文理, 准教授 池田 恭哉, 准教授 永田 知之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3

《四庫全書總目》詞曲觀研究

盧盈君, Lu ,Yin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自康熙開始,由朝廷大量纂修官書,其中又以乾隆時期所編纂的《四庫全書》為集大成之作。《四庫全書》的編纂可謂中國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大工程,歷時十五年,收錄圖書三千五百零三種,總計七萬九千餘卷,三萬六千餘頁,投入此項工程的文人學士超過四千人。因應《四庫全書》編纂的需要而產生《四庫全書總目》,其編纂歷時十六年,直至乾隆五十四(西元一七八九年)年才大功告成。《四庫全書總目》乃清代總結前代的文學批評巨著,代表了清代官方的文學觀;而集部的編纂內含一套值得吾人關注的文學批評意識於其中;再者,可與唐詩並稱的詞曲在《四庫全書總目》中何以被視為小道、館臣是否認同言志的傳統、以及被編為一類的詞曲二體為何卻有輕重之分?由以上種種觀之,詞曲兩類雖被評為小道、末流,在《四庫全書》中所佔比例也最小,但實際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詞曲類仍有許多待研究的問題,本文即試圖以集部詞曲類為範圍,對於之中含藏的文學批評觀點,以及其觀點形成的可能原因,加以探討分析。 本文共分五章,首章緒論分四節:第一節陳述問題,第二節分析文獻,第三節界定研究範圍,第四節說明研究方法。第二章分三節說明《四庫全書總目》之形成背景、編纂經過與學術價值:第一節論述《四庫全書總目》之形成背景,第二節說明《四庫全書總目》之編纂經過,第三節則陳述《四庫全書總目》之學術價值。第三章分三節說明《四庫全書總目》詞曲類〈提要〉之詞曲觀:第一節說明詞曲特質,第二節陳述詞曲流變,第三節論述詞曲價值。第四章分三節探討《四庫全書總目》詞曲類〈提要〉詞曲觀之形成:第一節探討辨體觀念,第二節探討雅俗觀念,第三節則探討通變觀念。第五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總結論述成果,試圖還原館臣在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時對詞曲兩類文體的價值觀。

Page generated in 0.02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