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上市公司企業體質鑑別模型之建構—以製造業首度上市公司為例黃柏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高科技與傳統製造業新上市公司為對象,建構企業體質鑑別模型,此模型除了可以用來評估新上市公司的體質外,專家所認定的重要體質評估構面更可引導後續研究者進行深入探討,並發展相關衡量指標。
為建構高科技與傳統製造業新上市公司的企業體質鑑別模型,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和專家訪談的結果得到經營實力、公司治理、機構認證及財務績效等四個體質評估構面,及相關衡量指標,並透過迴歸分析確認衡量指標符合各構面的意涵。將評估構面與合適的衡量指標建構成的層級架構後,本研究依據分析層級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設計問卷,請業界專家評估各層級要素的相對重要性,以得到各層級要素的相對權重,並完成最終的企業體質鑑別模型。從模型有效性驗證的結果得知,本研究所發展出的體質鑑別模型的確對新上市公司的上市後表現有顯著鑑別力,因此證實此模型的確有助於投資決策的進行。
從高科技新上市公司的體質鑑別模型可以得知,經營實力是專家最重視的體質評估構面,後面依序是公司治理、財務績效與中介機構認證構面。在經營實力構面,以人力資本的重要性最高,其次是創新資本、關係資本與流程資本。在公司治理構面,專家最重視的是機構投資人的持股比率,但關係的方向並不支持機構投資人具監督功能。外部董事席次比例則是公司治理構面中,最不受重視的指標,而實證結果顯示該指標與企業體質呈負相關,因此支持高科技新上市公司對董事會的專業服務需求高過監督功能。
在傳統產業,專家亦均認經營實力是最重要的體質評估構面,後面依序是財務績效、公司治理與機構認證。在經營實力構面,專家最重視創新資本,後續則是流程資本、人力資本和關係資本。在財務績效構面,利潤力構面雖最受重視,但專家的共識度不高,反而是均認為營收成長是最不重要的構面,這個結果表示,專家認為傳統產業新上市公司應致力於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而非企業成長。
|
2 |
首度上市公司盈餘管理與股價關聯性之研究張至善, Chang, Chih-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首度上市公司上市前,管理當局因存在達到上市審查條件與提高股票承銷價格的動機,使得首度上市公司上市前運用可能利用盈餘管理提高財務報表盈餘數字。本研究藉由選取民國82年初至民國86年底首度上市公司共136家,其中包括電子類股42家,非電子類股94家,以統計配對樣本Z檢定與複迴歸分析方法,進行首度上市公司之盈餘管理與股價關聯性實證研究。本研究獲得的結論如下:
1.就民國82年初至民國86年底間首次上市公司上市前應計項目呈正向增加的現象顯著,證實首次上市公司上市前有盈餘管理現象。
2.不論電子類股或非電子類股之首次上市公司上市前以增加應計項目,進行盈餘管理的現象並未呈顯著的不同。
3.股市多頭或空頭走勢,並未在首次上市公司於上市前增加應計項目變動的現象產生顯著的差異。
4.首次上市公司上市交易的前十個交易日股價累積報酬明顯為正值,同時又高於同期間大盤指數的累積報酬率。(本指數係採不含金融類股的加權股價指數作為比較基礎)
5.上市交易的前十個交易日股價累積報酬率,與上市前應計項目變動關係不顯著,而與上市前二年至上市前一年的現金流量變動呈正相關。
|
Page generated in 0.01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