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5
  • 5
  • 2
  • 2
  • Tagged with
  • 16
  • 16
  • 9
  • 9
  • 8
  • 8
  • 6
  • 6
  • 6
  • 6
  • 5
  • 5
  • 5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六朝文學自覺觀念研究

林佳燕, Lin,Chia-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學自覺觀念」已成為後人理解六朝文學的重要基石,它代表著前人進行探索六朝文學的真實腳印,有其真歷史、真感情不容抹殺。正因為其獨特性與重要性,因而本論文希望透過此觀念的檢視與爬梳,更進一步了解六朝文學。用意不在推翻此觀念對於六朝文學研究的功能與價值,而是希望對於這長久以來用於中國文學史、六朝文學史中描述六朝文學之重要觀念,提供更具可信的檢驗過程與推理說明;同時,更在六朝文學研究成果層出遞嬗之餘,本文也期待能鬆動對於六朝文學此一主體的「既定認知」——自覺,為後來的研究者開啟另種構築六朝文學理解的窗口。 本論文題為「六朝文學自覺觀念研究」,是以「觀念」為主的研究,但其終極目標並不止於觀念上的探討,更希望透過對「文學自覺觀念」的深入了解,檢驗其影響力,最後能有助於研究者深化其「六朝文學研究」。眾所周知,在探討知識的途中,為了討論時便於順利達到某種「共識」,或者教育後輩時得到一種籠統的印象,以及在著書立說方面,獲得「通貫的條理」以順理成章地申述下來,我們總免不了對於文學史、思想史等範圍龐大、線索零散的研究對象,以特定「觀念」(即某種「統一的眼光」)加以聯綴這眾多紛繁的材料。在此過程中,「觀念」所扮演的角色,若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是人們為了接近真相、著書立說途中,而設立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的「驛站」。 不過,「觀念」固然可以階段性、暫時性地幫助人們在理解事物上發揮一定的效果,但是,誠如驛站絕非是足供長久休憩的處所,頂多只能提供短時間的歇息,觀念也只是研究中的暫時總結與凝聚,如果停靠久了,依賴久了,有時不知不覺誤將「驛站」當「終點」,到最後很可能遺失了「向前探索的動力」與「冒險般好奇的眼光」。又,假設我們認可研究的本質即是「永無止盡的探索」和「重新挖掘未知的意義」,那麼,我們無論如何絕不能義無反顧地習於一種「定於一尊」的成見,更無法人云亦云地重覆著熟悉的論調。 所以,本論文以探討「文學自覺觀念」為基石,是看到了「文學自覺觀念」目前已經成為「研究六朝文學之重要預設」,但是,可惜此一預設長久以來,一直都被理所當然地看作「六朝文學的本質」、「六朝文學的文學史實」,而並不被視為一種「人為的觀念」,此一落差為研究六朝文學造成了莫大的、根深蒂固的影響,且此一影響的鉅大,尚未見到有人將之清楚明白的揭露出來。 因此,有鑑於「文學自覺觀念」在六朝文學、中國文學史上隱而不見的主導權,本論文於各章脈絡當中,一直將此觀念的獨立化,視為最重要的課題,並透過論述此觀念的形成與運用等,期望能使大家正視將「文學自覺」視為觀念的重要性,並繼而能將此觀念從六朝文學的認識中獨立出來。 如果說我們已經確認了「文學自覺」乃是一種「人為的觀念」,而並不一定為純粹客觀之「文學史實」,也就是說,即便「文學自覺」是確有其事,然而「文學自覺」的提出,在本質上而言,仍是文學研究領域中的「觀念預設」;又或者說我們在聽慣了「文學自覺」口號式的發抒之後,發現它只是指出漢魏之際文學的某個面向或特徵,而非全貌,且察覺這時期的文學種種現象其實未必都與「自覺」的呼應相合。 那麼,不難想像的是,借助觀念來了解事物必然有其侷限,有其不足之處,因此我們不能使用此觀念卻對這些毫無知悉,就像我們發現了「文學自覺觀念」的大量引用,已經使得大家對它與「六朝文學」兩者之間的認識,達到水乳交融,你我不分的狀態,這種融合固然可見此觀念對於六朝文學研究上取得領導式的獨特地位;但是,就另一方面而言,這也是值得警惕、留意的現象。 因此,當我們對於觀念的了解越深入,才越能夠有一種方法和態度上的自覺。要說明的是,本論文固然以探討「文學自覺觀念」為主,但是其目的絕不是為了「抹煞」或「解構」了「文學自覺」這個在六朝文學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觀念,因為,一個觀念既然行之久遠,且為大家所廣泛接受,並運用甚廣,其本身必然存在著不斐的價值,及揭示出某種程度的真理。同時,真要說「解構」的話,「解構」也是為了更深的「建構」。
2

中國靑年導師魯迅之性格及其發展. / 魯迅之性格及其發展 / Zhongguo qing nian dao shi Lu Xun zhi xing ge ji qi fa zhan. / Lu Xun zhi xing ge ji qi fa zhan

January 1987 (has links)
鄒秉洛. / 據手稿本複印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敎育學部. / Ju shou gao ben fu yin.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547-563). / Zou Bingluo.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yan jiu yuan jiao yu xue bu. / 自序 --- p.i / 論文提要 --- p.iv / 圖表目次 --- p.vi / Chapter 第一章 --- 導論 --- p.1 / Chapter 一 --- 引言 --- p.1 / Chapter 二 --- 研究動機與目的 --- p.3 / Chapter 第二章 --- 論題說明 --- p.7 / Chapter 一 --- 「性格」與「發展」的詮釋 --- p.7 / Chapter 二 --- 「發展心理學」及「性格發展學說」的簡介 --- p.11 / Chapter 三 --- 「魯迅」其人的生平簡史及學問工作 --- p.29 / Chapter 第三章 --- 文 獻 評 述 --- p.41 / Chapter 一 --- 「心理傳記」的概說 --- p.41 / Chapter 二 --- 中國人性格發展的有關資料述要 --- p.60 / Chapter 三 --- 魯迅的「自傳」及「日記」闡析 --- p.92 / Chapter 第四章 --- 研 究 設 計 --- p.116 / Chapter 一 --- 研究對象、性質和限制 --- p.116 / Chapter 二 --- 研究假設 --- p.120 / Chapter 三 --- 研究工具和學理根據 --- p.122 / Chapter 四 --- 研究方法和步驟 --- p.177 / Chapter 第五章 --- 研究結果:魯迅在人生各階段的性格發展 --- p.183 / Chapter 一 --- 幼兒階段(出生至七歲;1881年~ 1887年)的個性分析 --- p.183 / Chapter 二 --- 兒童階段(七歲至十二歲;1887年~1892年)的個性分析 --- p.271 / Chapter 三 --- 青少年階段(十二歲至廿二歲;1892年~1902年)的個性分析 --- p.343 / Chapter 四 --- 成年階段(廿二歲至五十六歲;1902年~1936 年)的個性分析 --- p.493 / Chapter 第六章 --- 結論及建議 --- p.520 / 參考書目: --- p.547 / Chapter 一 --- 中文論著 --- p.547 / Chapter 二 --- 英文論著 --- p.556 / 附 錄: --- p.564 / Chapter 一 --- 許壽裳編《魯迅先生年譜》 --- p.564 / Chapter 二 --- 許廣平輯錄《魯迅先生譯著書目》 --- p.569 / Chapter 三 --- 魯的名、號和筆名表 --- p.575 / Chapter 四 --- 魯迅教學生活一覽表 --- p.577 / Chapter 五 --- 魯迅關注「國民性問題」及「青年人」的資料輯錄 --- p.578
3

魯迅小說詞彙風格研究 / A Stylistic Study of Lu Xun's Novel

林芩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魯迅的小說一向以題材鄉土、風格寫實和文詞犀利著稱,其生平事蹟、思想意識與人物塑造的手法,亦是許多研究者探討、鑽研的主題。然而,對於構成其小說作品「憂憤沉鬱、冷雋尖刻、幽默精煉」風格的幕後功臣――詞彙運用,討論者卻是屈指可數。有鑑於此,本論文將從「語言風格學」中的「詞彙風格」角度出發,將魯迅小說研究由「感性認識」延伸至「理性活動」,以補足其研究視角的缺口。 「語言風格學」以「如實反映作品語言風貌」為目標,著重用「科學分析」的方法,對構成文學作品的語音、詞彙、語法採取分析、描寫、統計、比較等方法,以找出作家驅遣文字的獨特風格。因此,筆者以魯迅小說中最具特色的「詞彙風格」為研究對象,從詞彙的視角切入,期能運用科學方法對魯迅小說語言進行更真實的檢驗與更清楚的詮釋。本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簡介語言風格學的意義與價值,並略述研究範圍、方法和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為「魯迅及其小說的創作背景」,藉由了解其求學過程、工作經歷與政治活動來探討其主題意識的形成,藉此揣想其擇取詞彙的因由;第三章為「由魯迅小說中顏色詞的運用看詞彙風格」,首先探討顏色詞在漢語中的文化意涵與運用價值,接著以魯迅小說中所有的顏色詞做為對象,根據色彩明度和彩度的對比來分析、比較、統整,並將顏色詞修飾的對象分為人物(包括膚、鬚、髮) 、景物、動物、服飾和器物,以期找出顏色詞的運用規律和特殊風格;第四章為「由魯迅小說的擬聲詞看詞彙風格」,先介紹漢語擬聲詞的定位與功能,再統計、分析擬聲詞的運用對象與狀況;第五章為「由魯迅小說的熟語和標題設計看詞彙風格」,將魯迅小說中的方言俗語、罵詈語、成語和標題結構經統計和分類等過程,歸納其呈現方法和修飾作用;第六章的「結論」,筆者試圖為本文第三、四、五章的統計、分析、描寫進行歸納和比較,以總結魯迅小說運用詞彙的技巧、特色與效果。
4

魯迅小說中的 人 : 吶喊 、 彷徨 初探 = The Being in Lu Xun's shortstory / 吶喊 、 彷徨 初探;"吶喊、彷徨初探";"Being in Lu Xun's shortstory";"吶喊彷徨初探";"魯迅小說中的人"

車明星 January 2005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5

技術時代的翻譯與寫作: 以本雅明的「技巧」槪念重新測繪鲁迅的寫作地圖. / 以本雅明的技巧槪念重新測繪魯迅的寫作地圖 / Ji shu shi dai de fan yi yu xie zuo: yi Benyaming de "ji qiao" gai nian chong xin ce hui Lu Xun de xie zuo di tu. / Yi Benyaming de ji qiao gai nian chong xin ce hui Lu Xun de xie zuo di tu

January 2000 (has links)
張歷君. / "2000年8月" / 論文 (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0. / 參考文獻 (leaves 133-146) / 附中英文摘要. / "2000 nian 8 yue" / Zhang Lijun.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0.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1 133-146) / Fu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Chapter 緒論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目的及方法 --- p.1-6 / Chapter 第二節 --- 硏究背景及簡介 --- p.6-8 / Chapter 上篇 --- 文字的拱廊與時間的影象´ؤ´ؤ論魯迅的直譯與雜文 / Chapter 第一節 --- 引言 --- p.9-13 / Chapter 第二節 --- 翻譯與希望一一論魯迅的「直譯」 --- p.14-34 / Chapter 第三節 --- 解剖圖說與歷史照相學 一一論魯迅的「雜文」 --- p.34-59 / Chapter 第四節 --- 小結 --- p.59-61 / Chapter 下篇 --- 可技術複製性時代的傳統技藝´ؤ´ؤ論魯迅作品中的「破壞」 與「救贖」 / Chapter 第一節 --- 引言 --- p.62-63 / Chapter 第二節 --- 傳統經驗的「不可傳遞性」 --- p.63-67 / Chapter 第三節 --- 「幻燈片事件」中的技術與暴力 --- p.67-78 / Chapter 第四節 --- 病態國民照相 ´ؤ´ؤ論魯迅小說中的媒體經驗 --- p.79-100 / Chapter 第五節 --- 從〈懷舊〉到《故事新編》 ´ؤ´ؤ魯迅小說寫作中的「傳統技巧」 與「救贖」 --- p.100-128 / Chapter 第六節 --- 小結:「破壞」與「救贖」 --- p.128-131 / 結語 --- p.132 / 參考書目 --- p.133-146
6

魯迅肉體生命意識之研究 / Study on Luxun's Awareness of Corporeality

劉祖光, Liu, Tsu-K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魯迅思想中言語道斷的、前語言的(pre-discursive)「肉體」(corporeal)成份,其表現方式,及其發展。從知覺現象學角度看,「肉體」生命意指在世存有與生活世界間不依賴語言的本真互動,魯迅所以認為中國人有被世界淘汰的危機,就是因為中國人日漸喪失這一在世存有的本真能力。本文第一章通過魯迅的女性觀來探討肉體生命的社會層次,女性是魯迅反瞻男性乃至人類處境的鏡子,他看到不僅女性被男性宰制為必然,女性對男性的宰制亦不可避免。二章藉魯迅的死亡觀來檢討肉體生命的自然層次,死亡的終極否定力量對魯迅有本體論、認識論乃至方法論的意義,使他產生跨越生死的責任感,具備察見不詳的認識力,以至追求正義的復仇行動力。第三章探討魯迅表現人與生活世界間本真互動的書寫策略,魯迅企圖通過解剖與挖底的書寫、吃與被吃的書寫、綻出式的還原書寫,即描寫與「自性」不可須臾離的肉體的本來面貌,去自我批判,去對抗語言、意識形態的堡壘,以保存生命原始純真的最後陣地。第四章討論形成魯迅肉體生命意識在其生命歷程中的發展,即通過「幻燈片事件」的死亡體驗與中國傳統決裂,通過靈肉合一的愛情與啟蒙陣營決裂,與通過永遠的反抗與左翼文人決裂,終於回歸孑然孤獨的肉身。魯迅的國民性批判的動力來自於他永遠選擇以自我批判開放自己的生命,選擇在既成的僵化體制之間找出路,以死為生,像死神那樣永不止息。 /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corporeal, ie., pre-discursive element in Luxun’s thought, its present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corporeality means authentic, extra-lingual interaction between being-in-the-world and life-world itself. For Luxun, Chinese’ gradual deviation from and inability to appreciate this authentic interaction are their true crisis of extinction in modern world. The 1st chapter discusses social level of corporeality through Luxun’s perception of women. Women are a mirror for Luxun with which to reflect upon men’s even human’s condition. Through women he discovers not only the inevitability of men’s domination over women, but also that of women over men. The 2nd chapter examines natural level of corporeality through Luxun’s appreciation of death. The ultimate negating power of death empowers Luxun ontologically, epistemologically, and methodologically. From death he derives a transcendent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cross life and death, develops an ability to penetrate pleasing appearance to uncover inconvenient truth, and a determination to pursue justice through endless revenge. The 3rd chapter shows Luxun’s tactics of presentation of corporeality. He seeks to preserve authenticity of life, a liberation from linguistic and ideological shackle through self-criticism by means of writing on the subject of anatomy and excavation, cannibalism, and self-manifestation, ie., writing on corporeal body that is indispensable with selfhood. The 4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Luxun’s awareness of corporeality through various stages or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in his life. At the end of his life, Luxun returns to his lonesome corporeal body after his breakup with Confucius tradition in 1906, with intellectual enlightening camp in 1920s, and finally with left-wing writers in 1930s. Luxun’s strength of criticism on weaknes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mes from his relentless self-criticism and therefore open-mindedness, his persistence to search for a way out of lethargic institutions, in other words, his emulation of death.
7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創傷」書寫 : 魯迅、張愛玲、穆旦 = "Trauma" in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Lu Xun, Eileen Chang, Mu Dan

呂永佳, 01 January 201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8

中国近代文学における「文学」をめぐる言説の系譜 : 五四新文学、プロレタリア文学、そして魯迅について / チュウゴク キンダイ ブンガク ニオケル ブンガク オメグル ゲンセツ ノ ケイフ : ゴシ シン ブンガク プロレタリア ブンガク ソシテ ロジン ニツイテ

阿部, 幹雄, Abe, Mikio 23 March 2010 (has links)
博士(学術) / 甲第573号 / 96p / Hitotsubashi University(一橋大学)
9

中德現代文化想像對話: 尼采思想在中國的詮釋. / 尼采思想在中國的詮釋 / Zhong De xian dai wen hua xiang xiang dui hua: Nicai si xiang zai Zhongguo de quan shi. / Nicai si xiang zai Zhongguo de quan shi

January 2000 (has links)
莊偉宏. / "2000年8月" / 論文 (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0. / 參考文獻 (leaves 89-97) / 附中英文摘要. / "2000 nian 8 yue" / Zhuang Weihong.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0.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89-97) / Fu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Chapter 一、 --- 引論 --- p.4 / Chapter i. --- 現代槪念的構成 --- p.4 / Chapter ii. --- 追求「現代」的文化史 --- p.6 / Chapter iii. --- 理論結構 --- p.7 / Chapter iv. --- 硏究限制 --- p.8 / Chapter 二、 --- 中國現代化研究的重新審視 --- p.10 / Chapter 1. --- 五四硏究的文獻回顧 --- p.10 / Chapter i. --- 充滿意識形態的研究論題 --- p.10 / Chapter ii. --- 反傳統主義論爭的由來 --- p.12 / Chapter iii. --- 中心性硏究的批判 --- p.13 / Chapter 2. --- 研究方法:哲學詮釋學 --- p.15 / Chapter i. --- 效果歷史的形成 / Chapter ii. --- 視界融合法則 --- p.17 / Chapter iii. --- 詮釋的極限 --- p.19 / Chapter 3. --- 現代文化想像的結構 --- p.21 / Chapter 4. --- 「尼采與中國」的研究回顧 --- p.22 / Chapter 5. --- 小結 --- p.24 / Chapter 三、 --- 尼采在中國:視界融合的開始 --- p.26 / Chapter 1. --- 尼采´ؤ與痛苦作戰的命途 --- p.27 / Chapter i. --- 尼采的生平 --- p.27 / Chapter ii. --- 尼采的思想 --- p.28 / Chapter 2. --- 尼采在中國的歷史 --- p.31 / Chapter 3. --- 五四知識份子詮釋尼采的特徵 --- p.34 / Chapter i. --- 傳統成見下的詮釋:尼采作爲「反傳統」的符號 --- p.35 / Chapter ii. --- 傳統成見下的詮釋:尼采作爲現代的符號 --- p.37 / Chapter iii. --- 進化的呼喚 --- p.39 / Chapter 4. --- 小結 --- p.40 / Chapter 四、 --- 魯迅與尼采話語 --- p.42 / Chapter 1. --- 魯迅與尼采的邂逅 --- p.43 / Chapter i. --- 魯迅鬥爭的一生 --- p.43 / Chapter ii. --- 前人的成果 --- p.44 / Chapter iii. --- 尼采影響魯迅的程度 --- p.45 / Chapter 2. --- 視界融合的準備:尼采與魯迅的現代文化藍圖 --- p.45 / Chapter i. --- 魯迅的尼采話語 --- p.45 / Chapter ii. --- 早期魯迅與尼采 --- p.49 / Chapter iii. --- 精神戰士的讚歌 --- p.50 / Chapter iv. --- 個人主義的疑惑 --- p.51 / Chapter 3. --- 小結 --- p.53 / Chapter 五、 --- 魯迅、尼采與傳統:從理解到融合 --- p.55 / Chapter 1. --- 魯迅的尼采詮釋結構 --- p.55 / Chapter 2. --- 進化論-雙重危機之下的超人「前見」 --- p.56 / Chapter i. --- 尼采與終極關懷 --- p.57 / Chapter ii. --- 魯迅的「前見」:虛無主義在中國 --- p.58 / Chapter iii. --- 〈傷逝〉:終極關懷的雙重文本 --- p.59 / Chapter iv. --- 呼喚力量的超人 --- p.62 / Chapter V. --- 魯迅的超人心理意象:進化的超人 --- p.63 / Chapter 3. --- 憐憫的弔詭-傳統「前見」下的超人 --- p.65 / Chapter i. --- 超人與庸眾的矛盾 --- p.65 / Chapter ii. --- 人道主義與超人的矛盾 --- p.66 / Chapter iii. --- 超人與聖人的矛盾:一個心理分析 --- p.61 / Chapter 4. --- 超人眼中的中國傳統 --- p.70 / Chapter i. --- 超人和聖人之間的調和 --- p.70 / Chapter ii. --- 〈狂人日記〉:庸眾與傳統 --- p.72 / Chapter iii. --- 庸眾性心意圖象:魯迅文化心理的結構性分析 --- p.74 / Chapter iv. --- 傳統徘徊於正負之間 --- p.75 / Chapter v. ---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的現代文化意象 --- p.75 / Chapter 5. --- 小結 --- p.80 / Chapter 六、 --- 前瞻:尼采在中國一個未完的計劃 --- p.82 / Chapter 1. --- 超人-一個被遺忘的現代想像 --- p.83 / Chapter 2. --- 中國的後現代濫觴 --- p.84 / Chapter 2. --- 傳統及現代 --- p.86 / Chapter 2. --- 尼采在中國:一個未完成的計劃 --- p.87 / 參考書目 --- p.89
10

北伐前後婦女解放觀的轉變-以魯迅、茅盾、丁玲小說為中心的探討 / The emancipation of Chinese women during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focus on Lu Xun, Mao Dun, Ding Ling

吳怡萍, Wu, Yi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約略敘述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發生的原因,和其強烈的救亡色彩,所產生的不利影響。第二章,討論魯迅及其所屬時代。從〈我之節烈觀〉對傳統貞節觀的批判,到〈娜拉走後怎樣〉經濟解放的時代宣示,魯迅小說《祝福》和《傷逝》中的女性也標幟著不同時代的變化。一個是肩負反傳統任務的苦難婦女,一個則不僅是象徵五四精神精神的中國娜拉,還身被對五四個性解放的反省。   第三章分析茅盾。茅盾個人的婦女解放觀和魯迅可以說是一脈相承。魯迅雖然提出經濟解放,卻沒有明示一條實行的道路,茅盾則直指革命,加入工農群眾,必須先達到社會解放,婦女才能得到解放。筆者選擇了《蝕》、《虹》兩部長篇小說和《野薔薇》□五個短篇小說集所創造的一系列的「時代女性」來分析。這些「時代女性」可以說是婦女史上自五四到五卅這段時期女性的具體圖像,她們不只是出走的娜拉,並且已是都市的「小資產階級女性」。在戀愛與革命之間,尋找自我的定位,最後茅盾以其男性的觀點,將婦女解放寄託在共黨革命上。第四章丁玲及其小說,丁玲是和這個男性主流意識妥協的典型代表。丁玲蜚聲文壇的作品《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以一個女性對於愛與性的痛苦掙扎和需求,來探索女性的心靈狀態,呈現女性觀點的兩性關係。除了對父權社會的批判外,丁玲觸角伸到男性婦女解放觀點一個薄弱的層面:夫權的批判。自《夢珂》以後到一九二九年的作品,大都存有她個人的女性意識。但到一九三○年以後,為了順眾時代的潮流,她不期然地追隨了五四以來的「男性女性主義者」的道路,把婦女問題附屬在社會問題上。從《韋護》、《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年上海(之二)》到《水》,丁玲讓女主角們由女性自我向革命大眾妥協。包括她自己本身,也同時有了出路。   第五章結論,自戊戌以來,救亡圖存,政治、社會革命成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主基調的結果,淡化了男性批判和女性的自我反思。儘管女性改善了社會地位和社會權利,但這並不是婦女解放運動真正精神內涵。唯有從女性自覺,以「性別」角度去揭開父權社會所加於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重重障礙,方才能尋出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定位,永遠不再陷入「娜拉走後怎樣」的循環夢魘中。

Page generated in 0.04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