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明清中國回民的經堂教育 / The Madrasa of Hui-Ming in China During Ming and Ching Dynasty

趙子瑩, Chao, Zui-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回民先世自入華以來,長期與周遭漢人相處,不但沒有融入於主體民族內,亦沒有消失在歷史洪流中,相反地,由於回民具有種種特質,而使人口數量逐漸擴張,此種特質的傳播與延續,主要靠教育。回民的教育,可粗分為世俗教育與宗教教育。世俗教育指大環境的主要思潮,一般是指儒學;而宗教教育則指傳授伊斯蘭知識,一般乃指經堂教育。 在回民儒化甚深之明中葉,部份回民學者有感於後繼乏人,且經文匱乏,甚至信眾不明教義,唯恐教民在主觀的認同依據上有所鬆懈,而為客觀的大環境所同化,故欲振興伊斯蘭,而有經堂教育的產生。經堂教育主要起源於傳統伊斯蘭世界的麥德萊賽教育內涵,兼融中國傳統私墊教育形式,由明中耆老胡登洲所興起且盛行於清。在中國境內以陜西、山東、雲南為發展重鎮,因學風之不同而陸續有陜西學派、山東學派以及雲南學派的產生。此外,運行二百餘年的經堂教育所衍生出來的產物,以及對回民內部所造成的作用與影響,再再顯示經堂教育除具有傳授知識的教育功能外;尚有回民自我認同與風俗習慣養成的內聚功能;教義傳播與教派統一的宗教功能;以及促進伊斯蘭學術發展的文化功能。 然對回民而言,雖在人口及宗教上處於弱勢,但由於本身具有強烈的認同伊斯蘭取向,以及在文化調適上採取融合、融入的因應之道,使其信眾及信仰足以繁衍及傳播。因此回民免於同化於大環境中的種種特性,均可直接反應在經堂教育中,然透過經堂教育所發揮的社會文化功能,乃更加鞏因了回民既有的特質。

Page generated in 0.027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