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非營利組織建構公共意識之研究-以「主婦聯盟」與「福林社區發展籌備委員會」為例 / The Study of Nonprofit Orgazization Construct The sense of Publicness

趙淑伶, Chao, Shu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福林社區發展籌備委員會 (簡稱福林籌委會)為研究個案,並以實際的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文獻探討等質的研究方法,進行非營利組織資料的蒐集,後經由資料內容的整理,分析非營利組織建構公共意識之過程與其主要之影響。   非營利組織建構公共意識之過程分由兩個層面進行,一是概念層面,主婦聯盟提出「生活者」的主張,表示消費者具有主體性、主動性、自我覺悟,而非被動的選擇商品。而福林籌備委會則強調社區的居民「自己做主人」,居民可以一起解決社區的公共問題,不需要凡事依靠政府。當個別公民有了主體性的認知,非營利組織透過座談會、社區會議等方式,積極推動公民討論的文化,學習共同思考的習慣。並從公民日常生活的世界裏,尋找引發其興趣的公共議題,促使公民關心社會、政府決策、社區等公共事務。   其次是實踐層面的建構,由於政府的決策不當或公眾對社會現象的無力感,極易引起公民的不滿。因此,非營利組織結合不滿意的因素,並使其提昇為公共議題,配合活動的宣廣,引發公民的行動,而影響既定的公共政策或原有的社會現象。從主婦聯盟引爆的「搶救芝山岩」行動與福林社區河濱公園的規劃案例中,可以發現非營利組織的行動策略。在行動過程中,非營利組織亦透過非正式的管道,間接影響政策。此外,非營利組織透過組織化的手段,結合公民、專業者、社區與其他非營利團體的資源,提供公民參與的機會與資源。因非營利組織的位置性不同,組織化的過程亦有所調整,然而其為培養社區的公民領袖及社區自主管理的目的,卻是一致的。   由非營利組織建構公共意識最大的影響力,是型塑社群的參與文化。在個人的參與行動,非營利組織強調「主權在民」的思想,並要求政府「以民為本」,使得個人與政府的關係由上對下的層級性,轉化為平等的地位。在此影響的過程中,非營利組織扮演先鋒者、領航者、組織工作者、教育者與資訊提供者的角色,實質的發揮組織的特性。非營利組織、社區、公共意識的連結,是形成草根民主的基礎要素,公民經由社區的參與,學習民主社會中公民所需具備的能力與技巧。唯有建立公民的公共意識,由下而上的政治參與才不至淪為空談。   本研究的個案均為都會型的非營利組織,而非營利領域仍有相當多的課題,如城鄉非營利組織的差異比較及其建構公共意識的過程研究;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的關係;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公共政策的互動;非營利組織的理論建構等,皆有待深入研究。

Page generated in 0.067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