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75
  • 167
  • 8
  • 5
  • 3
  • 1
  • Tagged with
  • 184
  • 184
  • 62
  • 61
  • 60
  • 58
  • 55
  • 53
  • 50
  • 47
  • 42
  • 42
  • 38
  • 37
  • 3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港、台公民社會現況與展望:公民社會指標的觀點

王超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襲捲世界的經濟大蕭條,帶來全球治理的重大危機,此一背景下研究中港台地區的公民社會指標,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不僅因為這一波的經濟風暴和金融海嘯危機,歷來罕見,更多的是中國在廿世紀尾聲到本世紀初的各方面發展,已令世人普遍關注,然而伴隨著中國經濟情勢的改變,政治與社會無可避免地也在發生變化,兩岸三地的互動,在二00八年尾聲更到了歷史性的轉變期,「大三通」的影響,正值得學界從後續的進程中,進一步剖析。本研究期能夠梳理脈絡,從全球治理的角度勾勒當代國際關係的安全架構,藉助國際組織已進行的中、港、台華人公民社會指標之研究成果,描繪一幅有助於華人社會安全發展的樣貌。
2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公民教育之研究

繆敏志, MIAO, MIN-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九萬字,計分七章,二十八節,茲將其章節內容分述如后: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計分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文獻探討等五節。 第二章 高職公民教育之理論基礎 本章計分公民教育之哲學基礎、心理學基礎及社會學基礎等三節。 第三章 世界主要國家高職公民教育之探討 本章計分六節,分別探討美國、英國、法國、西德、日本等五國之高職公民教育,並 對五國之高職公民教育作一綜合分析。 第四章 我國高職公民教育之沿革 本章計分六節,分就民國建立以前、民國初年、國民政府成立後、抗戰及戡亂時期、 政府遷臺後的高職公民教育而述之,並對高職公民教育的演進作一綜合分析。 第五章 我國高職公民教育的內涵分析。 本計分三節,分就高職公民科及公民教育相關課程的內涵分析,並對高職公民教育內 涵作一綜合分析。 第六章 我國高職﹁公民﹂科教學現況之調查分析 本章分就問卷與調查表之編製與內容、調查之對象、調查結果與分析等三節而述之。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對本研究發現作一結論,並 對我國高職錢民教育出改進建議。
3

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

許文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公民參與」的研究,過去多半集中於「政治」方面的討論,此不僅造成對民主政治本意的誤解,也同時侷限了公民參與應該發揮的功能。本論文的目的在於強調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參與行動,更趨近於民主政治的真諦,同時也從參與式民主、公民資格及民主行政等理論的論述中,試圖為公民參與公共事務鋪陳一個理論安排與分析架構,使其行動獲得一個合法性的地位及堅實的著力點。而更進一步的,在這個理論建構的基礎上也可以逐漸浮現一個「公民性政府」的圖像,為「政府再造」的作為提供一個新方向。 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帶領國家朝向一個新的時代,需要有一個更具效能與競爭力的全新政府組織,而建立在公民參與行動的基礎上,並且結合參與式民主、公民資格、民主行政等三個主要理論的整合與鋪陳,所形成的「公民性政府」正是符合未來新世紀環境的一個新的組合與行政模式。這個「公民性政府」的組成是以「公民」取代行政官僚主導的組織結構,以「公民參與」過程取代官僚行政的控制與管理手段,以「民主行政」取代效率行政的目標。 為了能落實「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必須從培養「積極的公民」及建立「參與的制度」二方面著手,前者透過公民教育的加強、社區總體營造的深化、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所形成的公民社會普遍培育去私從公的公民;後者則是強化草根性的社區基層組織,以及建構完整的公民參與法制,提供無礙而有保障的參與環境。
4

太陽花學運對臺灣政治參與之影響 / The Influence of Taiwan Sunflower Movement on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陶曉嬋, Tao, Hsiao Ts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太陽花學運期間藉由善加操作數位平台,激起一股臺灣人民的民主力量,更彰顯公民團體及公民監督的卓越成效。太陽花學運後,臺灣社會在這場公民運動結束後產生諸多變遷,這場震撼全世界的學運,甚至被譽為外媒譽為「臺灣之春」。 本研究透過文獻檢閱,探討太陽花學運對臺灣政治參與之影響,亦透過質性的深度訪談,篩選實際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公民社團成員、學運社團成員進行與本研究各章節主題相關的深度訪談。 這次抗爭顯示出臺灣公民的政治覺醒,觸發起臺灣青年的政治意識,也打擊政府的威望,甚至打亂北京政府的佈署,更激勵其他地方民眾今後爭取民主自由權利的抗爭。本文從政治參與觀點出發,來探討太陽花學運後公民積極採取反對權和相關參政行為。盼藉此研究深入了解太陽花學運對臺灣政治參與之影響,也提供公民運動及公民運動團體相關研究之參考。
5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啟發教學研究

阮惠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

桃園縣國中教師所知覺心理契約實踐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

田慧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一、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心理契約實踐之現況。二、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現況。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心理契約之實踐與組織公民行為之差異。四、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心理契約之實踐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五、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心理契約之實踐對組織公民行為是否具有預測功能。 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桃園縣55所公立國民中學合格教師為母群體,選取648位教師為受試者,並以改編之「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心理契約實踐問卷」與「國民中學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表現問卷」施測,回收有效問卷510份。所得資料以SPSS/PC12.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並透過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與解釋,所獲得主要結論如下: 一、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在教師知覺心理契約實踐方面以「學校應提供全體教職同仁安全的工作環境」為最高;整體組織公民行為表現方面,以「敬業精神」及「認同學校」兩構面得分較高。 二、國民中學教師因職稱、學校規模等背景變項不同在知覺心理契約實踐方面有顯著差異。 三、國民中學教師因婚姻、職稱、年資、學校規模等背景變項不同在組織公民行為表現方面有顯著差異。 四、國民中學教師所知覺心理契約實踐與組織公民行為表現有正相關存在。 五、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心理契約期待程度高於所知覺心理契約實踐程度。 六、在預測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心理契約實踐對整體組織公民行為之表現上,「體恤教職部屬」實踐對整體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最大。 根據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主管行政人員提出建議如下: 一、校長或主管行政人員應對於教師的心理契約的形成發展與實踐情形進行行動研究。 二、校長應充實領導知能、培養個人領導魅力。 三、校長或學校主管人員應多關心未婚教師。 四、學校領導人應多鼓勵成員持續學習,追求知識成長。 五、校長或學校主管人員應該多主動關懷組織成員。 六、校長或學校主管人員應該多加體恤女性教師,並展現支持行動。 七、教師的組織公民行為表現仍有提升的空間,有待主管行政人員引導。 八、校長應多鼓勵教師兼任行政職務。 九、校長或學校主管人員應賦予資深教師任務,善用其知識與經驗 關鍵字:心理契約、組織公民行為
7

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臺灣省北區五縣市為例

黃馨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省北區五縣市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為達此目的以問卷調查法為主進行研究。以多階段抽樣方法從北區五縣市國民中學抽出634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並以因素分析、t考驗、變異數分析與事後多重比較、結構方程模式SEM等統計方式進行考驗,獲得以下結論: 一、台灣省北區五縣市國民中學之教師對校長轉型領導行為之覺知為中上程度 二、台灣省北區五縣市國民中學之教師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覺知為中上程度 三、台灣省北區五縣市國民中學教師之不同教育程度、擔任職務在校長轉型領導有所差異,而教師之不同性別、年齡、服務年資、身份、學校規模在校長轉型領導則無差異。 四、台灣省北區五縣市國民中學教師之不同年齡、服務年資、教育程度、擔任職務在組織公民行為表現上有所差異,而教師之不同性別、身份、學校規模在組織公民行為表現上則無差異。 五、就模式適配考驗,本研究所建構之模式與資料獲得適配 六、台灣省北區五縣市國民中學之校長轉型領導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是有直接影響關係。 根據問卷調查結論及訪談結果,提出下列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鼓勵校長在職進修,提升領導能力 (二)以轉型領導作為學校校長進修之課程 (三)培養校長領導魅力,營造良好組織公民行為 (四)鼓勵學校教師兼任行政人員 二、對校長的建議 (一)加強轉型領導的作為,改善學校組織氛圍 (二)培養領導魅力,發揮領導功效 (三)鼓勵教師兼任行政人員 (四)積極輔導新進教師,展現組織公民行為 關鍵詞:轉型領導、組織公民行為
8

國民中學公民教育教材與活動中的民主價值觀—「公民與道德」教材八十七年版之分析 / Democratic value in the civic educaiton teaching plan and exercise—1998「civic and morality」curriculum analysis

鄧俐俐, Lily D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人研究現行國民中學公民教育的民主價值觀,是因為我國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的實施,為有意識的公民教育的一環,國家希望透過此一社會化過程,讓國中學生學習及獲取民主價值,此社會化過程影響學生成年後政治價值之取向及政治行為的模式。中學教育是一種「國民教育」,從民族意識、國家觀念的培養,乃至基本法律常識、政治過程、權利義務及自治能力的訓練,目的是希望培養學生成為服務社會的好國民。 基於國中公民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所負有的意義,本研究希望藉由對於現行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所做的民主價值觀分析,達到以下的目的: 1. 探討民主價值觀在正式課程的「公民與道德」科教材實施中,所呈現的意義與評價。 2. 探討民主價值觀在非正式課程的「公民與道德」科活動運作中,所呈現的意義與評價。 3. 本研究以國中公民教師為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探討現行國中公民科教材編定及活動進行對學生民主價值觀念的影響程度。 4. 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教育當局改進的參考。 本研究對現行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進行民主價值觀分析時,適逢民國八十七學年度公民教材改版的時期,原本國中一至三年級均使用七十八年版一至六冊「公民與道德」的教材,改編為現行八十七年版適用於二至三年級使用的一至四冊「公民與道德」教材,並且在課程安排及教材編寫方面均較以往有很大的改變。教育部預計在九十年度計劃實施九年一貫的國民義務教育,教學科目調整為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科技及綜合活動七大領域的整體化教學,現行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在教材編輯及活動設計上亦做了配合性的調整。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現行國中公民教材的編排內容十分強調民主信念、人民主權、公民責任感及法治運作的民主價值觀念,此結果說明公民教育藉由學校課程的社會化過程,強化學生民主、人權、責任及法治的概念使學生能早日成為身心發展均衡的健全公民,相較之下,現行國中公民教材的編排內容在政治參與及國家認同的民主價值觀念則有加強的必要,因為在民主社會的政治發展過程中,公民的參與行為及認同態度對於民主政治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建議在往後的教材修訂過程中能多加強公民在政治行為及國家認同觀念的課程內容。此外,在現行國民中學公民活動的進行過程中則十分注重民主信念、公民責任感及政治參與的民主價值觀念,其次則為人民主權及法治運作的民主價值觀念,國家認同的觀念則有加強的必要。此結果說明現行國中公民活動的進行,可以培養學生對於民主運作程序、公民權利責任及政治參與態度的瞭解程度。藉由公民活動的順利推行,使學生能清楚明瞭身為現代公民應注重民主理念、公民責任及參與行為的重要性,其次,在活動進行中應強調人權及法治的觀念,特別是團體認同觀念的建立在公民活動中尤應重視。總之,民主信念的價值觀念在現行國中的公民教材及公民活動均十分強調及注重,而國家認同的價值觀念在現行國中的公民教材及公民活動中,則有應再加強的必要性。此外,學生在現行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教材方面、公民活動方面及教學方法方面均提出應改進的建議,提供教育當局作教育改革的參考。
9

馬來西亞國家機關與公民社會之研究

潘永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0

我國公民投票法制化之研究 / The legalization about referendum in R.O.C.

何政光, Ho, Cheng K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民投票的正當性奠基於「直接民主」,而直接民主至今仍被多數人認定為最典型的民主制度。中山先生以創制複決權作為補足代議制度缺失的制度,為落實「直接民權」提供堅實的基礎。此外,本論文亦提出「民主行政」、「公民參與」理論,作為公民主動關心公眾事務,解決重大爭議性政策的基石。民主行政理論不僅力主政治系統內的所有公民,盡可能地親自參與各種政治決策,並且深信各個公民透過決策過程中的普遍參與,可以激發其潛能,促進其道德發展,從而造就出典型公民。公民投票制度也提供了經驗性的基礎。從歐美公民投票制度的發展過程來看,瑞士贏得「公民投票制之母國」的稱呼,並發展成為美、法公民投票系統之外的第三大系統。最近以公民投票決定國際條約的例子,為芬蘭與奧地利選民分別於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七日與五月十三日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加入歐洲聯盟。而我國公民投票法制化呼聲四起,主要植基於國民大會代表人民行使政權所產生的爭議、立法機制及決策機制背離民意之所致。在「國大自廢武功」不可能的情勢下,訴諸「公民投票」以決定「國民大會存廢與否」,似乎是一種可行之道。公民投票的實施,真正意含則是不信任議會民主,而且對政黨政治存有嚴重戒心。其次,行政機關的決策作為不當亦是興起公民投票法制化的原因之一。本論文主要提出「威權行政」及「漸進理性」決策觀的不當,希望邁向民主行政的決策觀,而公民投票的實施正是「民主行政」精神的最佳展現。第四、五兩章介紹我國公民投票制度法制化的過程。透過各種公投法草案的分析,優劣利弊應已明顯浮現。透過上述的理論、經驗與時空環境的分析,提供了第五章逐條討論階段爭議性問題政策辯論之基礎,這些問題包括公民投票法的法源問題、目前有無實施公民投票之條件、公民投票與代議政治、決策制定之關聯性等等。。筆者期盼執政黨不應再被動以對,以黨版「全國性創制複決法草案」和審查會通過的「五合一」版本進行協商,應是最好的解決之道。第六章提出公民投票運作成功應該具有相關條件之配合,如公民教育的重視、溝通管道的建立、社區意識的培養、培養具倫理觀念之公共行政實務者,以及相關「配套」措施的配合。

Page generated in 0.06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