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4
  • 4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公共行政專業主義之研究

許瓔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偏遠地區小學裁併政策之研究─民主行政理論的觀點

姜博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以「效率主義」的觀點裁併偏遠地區小校,以達縮減人事成本以及教育資源有效配置之目的。這樣的公共政策看似言之成理─不賺錢或沒效率的單位應予以裁撤,然而此項政策所影響的政策利害關係人不可謂少數,其影響之標的又屬於教育之範疇,對於孩童未來的發展更是影響深遠。因此,本研究希冀了解行政人員推行本項政策時是否重視「民主」與「社會公平」之目標;再者,探討政策利害關係人參與本項政策過程之情形;最後,試圖尋求偏遠小校未來發展的可行途徑。 綜上述,本研究將以台南縣為研究對象,探討該縣偏遠小校裁併之政策,希望藉由效率與社會公平之爭辯與民主行政理論下的相關分析架構,透過與政策主管機關與相關之利害關係人的深度訪談,對此項政策進行深入的探討及研究。 本研究經由理論探討、文獻檢閱以及深度訪談等方式,整理出研究發現如下: 一、裁撤偏遠小校之政策與縣政府之教育政策目標互相牴觸,形成政策弔詭之處。 二、「由上而下」之政策規劃與執行,民眾參與徒具形式。 三、行政人員角色似乎過於消極、卸責。 四、「學童數多寡」仍為主要裁併校之評估指標。 五、學校內部團隊之角色攸關偏遠小校裁併與否。 六、偏遠小校與社區兩者關係密不可分。 七、偏遠小校具有發展之潛力,裁併並非最後一條路。
3

我國當前行政倫理法制化發展之研究

蔡金火, Tsay, Jin-Huo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央政府自遷台以來,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從反共抗俄的戰時體制,到一黨獨大的威權政體,歷經解嚴、憲改、政黨輪替,逐漸發展成為民主國家,其間的變遷與發展,已經累積出相當豐富可觀的研究內容,特別是從威權政體到民主轉型的變遷發展過程,是一個極為獨特的發展經驗。 本文的研究目的,乃是以政府遷台後我國行政倫理法制發展為核心,並以解嚴前後,作為時間的分割點。主要在探究四個問題:其一,解嚴前,我國行政倫理法制發展的內涵與風格為何?其二,解嚴後,我國行政倫理法制發展的內涵與風格為何?其三,我國行政倫理法制發展所面臨的困境為何?其四,我國行政倫理法制的建構方向為何?大體而言,解嚴前我國行政倫理法制的發展,其追求的核心價值,乃是以官僚行政理論所倡導的效率、能力、專業、忠誠等價值為主;解嚴後我國行政倫理法制的發展,其追求的核心價值,則是以民主行政理論所倡導的回應、參與、代表、公開等價值為主。 本研究從方法論的層次而言,乃是採取一種質的研究觀點;在研究途徑的層次上,著重歷史結構的研究途徑;而在研究方法上,是採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在章節的安排上共分為六章。本文從第二章美國行政倫理研究發展與行政倫理的法制發展的文獻分析中,發現影響行政倫理最主要的兩大理論:官僚行政理論與民主行政理論,其因應不同時代環境的需求,而產生不同的行政理論,在不同行政理論的引導下,導致行政倫理不同的價值觀;第三章、第四章則採「事實典範」的觀點,偏重於歷史事實的實質內涵,從文獻與檔案的整理與歸納中,建構解嚴前我國行政倫理法制發展的真實面貌,及解嚴後我國行政倫理法制發展的真實面貌;第五章則分析當前我國行政倫理法制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再以美國及其他先進國家(特別是OECD)的行政倫理的理論與實務規範為基礎,從制度面、法律面、管理面,三個不同層次的面向,提出政策建議,做為建構我國當前行政倫理法制發展的參考方向。
4

參與的理想或授能的幻想?從民主行政重構政府績效管理制度 / The ideal of participation or the illusion of empowerment? Reframing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from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黃重豪, Huang, Chung 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 管理理論從素樸的績效評估過渡到發展性的績效管理,反映了從集權控制轉向分權參與的趨勢,一方面更加著重於人力資源發展,對政府部門而言,目的尚在鞏固文官的中立能力。惟我國以績效管理為名進行考績制度的改革時,似乎仍執著於命令與控制手段的討論。準此,本研究首先檢討現行考績參與機制的良窳,再探詢公務人員對於考績制度民主化的認知,以此剖析制度轉變可能遭遇的困境,最後依據實務可行性重構參與式考績制度。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質化方法逐一針對研究問題分析之,分別為考績制度是否有體現民主價值的必要?考績委員會是否有助組織管理的民主化?公務人員是否認同考績制度體現民主價值?如何從民主行政角度設計參與式考績制度?本研究以次級資料及文獻分析法論證考績制度體現民主價值的必要性及考績委員會的制度起源;再從深度訪談法分析考績委員會是否發揮功能,以及公務人員對考績制度民主化的認知及接受度;最後綜合所有質性資料提出參與式考績制度的改革建議。 【研究發現】 本研究從理論與訪談論證考績制度的權力集中化將扼殺文官的專業能力,而考績委員會雖企求藉民主參與確保程序正義,卻仍將上下從屬的權力結構複製進獨立委員會,失卻水平制衡的功能。而以部分機關試行績效管理的經驗及深度訪談的假設性詢問發現,行政人員普遍無法接受考績制度開放民主參與,僅期盼獲悉考核原委,故仍將制度正義寄託在考核者身上。推其原因在於集體行動的邏輯、橫向組織力量的匱乏,以及家長式領導的文化,使組織民主遭到實用性價值的貶低。最後本研究在不侵犯管理權威的前提下,從資訊公開角度主張考核資訊透明化及考績委員會「實質參與」,作為考績制度改革的建議。
5

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

許文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公民參與」的研究,過去多半集中於「政治」方面的討論,此不僅造成對民主政治本意的誤解,也同時侷限了公民參與應該發揮的功能。本論文的目的在於強調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參與行動,更趨近於民主政治的真諦,同時也從參與式民主、公民資格及民主行政等理論的論述中,試圖為公民參與公共事務鋪陳一個理論安排與分析架構,使其行動獲得一個合法性的地位及堅實的著力點。而更進一步的,在這個理論建構的基礎上也可以逐漸浮現一個「公民性政府」的圖像,為「政府再造」的作為提供一個新方向。 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帶領國家朝向一個新的時代,需要有一個更具效能與競爭力的全新政府組織,而建立在公民參與行動的基礎上,並且結合參與式民主、公民資格、民主行政等三個主要理論的整合與鋪陳,所形成的「公民性政府」正是符合未來新世紀環境的一個新的組合與行政模式。這個「公民性政府」的組成是以「公民」取代行政官僚主導的組織結構,以「公民參與」過程取代官僚行政的控制與管理手段,以「民主行政」取代效率行政的目標。 為了能落實「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必須從培養「積極的公民」及建立「參與的制度」二方面著手,前者透過公民教育的加強、社區總體營造的深化、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所形成的公民社會普遍培育去私從公的公民;後者則是強化草根性的社區基層組織,以及建構完整的公民參與法制,提供無礙而有保障的參與環境。
6

地方政府管理之理念與實踐 / The Idea and The Practice Of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陳秋政, Chen, Chiu-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政府再造發展歷程,以理念層次探討為主,著重於八0年代以降,新管理主義之源起,及其理論背景作一粗略的介紹,進而整理其內涵價值,並佐以若干各國政府再造實例,以佐證之。再者,則針對1968年以來,新公共行政學者對新管理主義所提出的質疑與反思作一介紹,文中將論及新公共行政之源起、理論背景及相關主張,並針對其內涵價值作一整理。最後,將介紹目前方興未艾的「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之源起、理論背景及其具體主張,並歸納本文在地方政府管理理念上之主張。期能對政府再造理念提出具有史觀的脈絡陳述,並且作為未來地方政府再造之參考依據。 是以,本文乃針對地方政府管理之理念與實踐進行研究,強調意識型態的區隔,及政府再造背景的時空性、急迫性,進而將地方政府再造,區分為效率的地方政府管理、民主的地方政府管理,及整合的地方政府管理三波,透過理念層次之「效率途徑」與「民主途徑」,以建構地方政府管理之「整合途徑」,及其未來願景(vision)。 文中提出「創新、效率、競爭、資訊」作為效率途徑的核心價值;提出「責任、機會、公道、參與」作為民主途徑的核心理念;最後就整合途徑而言,強調「位中、時中、知所權變、順乎自然及執兩用中」的原則,並引用論者所提出七項典範轉移之道,重申地方政府再造的勵革方向。其實整合的地方政府管理,不但重視權利與責任的對等關係,更注重環境時空系絡之影響,而強調權變觀點,但仍有本末先後、輕重緩急之考量。 回顧本研究,其釐清政府再造的歷史脈絡傳承,建構地方政府管理之理念型模(typology),並發現地方政府管理與地方治理的概念,或有互通相關之處,似可作為地方政府管理研究的新領域。
7

公共行政的黑堡觀點及其認識論之研究 / The Study in Blacksburg Perspective and It's Epistemolog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許立一, Li-Yi Hs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共行政在治理過程(process of governance)中應該居於何種地位與扮演什麼角色?其是否完全與政治無關,而且不負任何社會公義之價值議題的倡導責任?它應該如同市場取向的行政學者所言——追求小政府(minimal government),還是應該竭盡所能地回應社會的需求?公共行政人員應該著重專業技術,還是倫理思考?一九八○年代初期,六位美國維吉尼亞多元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的學者,有感於當時的行政學術之發展似乎無法釐清前述的課題,而新公共行政(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主張並未能在實務上發揮作用,又鑑於當時一股貶責官僚(bureaucracy bashing)之風盛行。是以,他(她)們撰寫了一篇名為〈公共行政與治理過程:轉變政治對話〉(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Governance Process: Shifting the Political Dialogue)的文章。因為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所在地名為黑堡,故該文亦被學者簡稱為黑堡宣言(Blacksburg Manifesto)。黑堡宣言試圖針對前述課題,提出一些規範性的主張,俾以解決當代公共行政所遭遇的學術與實務的雙重困境。該宣言認為重建公共行政在治理過程中的正當性,乃是化解危機的核心。 本論文研究的範圍不限於黑堡宣言一文,而是該宣言首席撰寫者Gary L. Wamsley所稱之黑堡觀點(Blacksburg Perspective)。所謂黑堡觀點,乃是以黑堡宣言為主軸,所發展出來的一系列的論述(discourse)。換言之,就是在黑堡宣言提出重建公共行政(refound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之主張後,陸續衍生的一些相關研究以及其中所提出的觀念。本論文希望探究:黑堡觀點針對上述課題所提供的論述為何?進而藉由認識論(epistemology)的分析,瞭解它立於何種哲學基礎之上,俾以達成所宣稱的境界?同時,也希望能夠檢視黑堡觀點本身的限制所在,提供後續相關研究的思考線索。最後,作者更嘗試提出一些補充性的見解,希望能在學術上有所貢獻。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和目的,本論文的各章的鋪陳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基本概念界定、研究主題以及方法; 第二章黑堡觀點的內涵,將探討黑堡觀點在美國行政學術中的定位及其思想淵源,並還原黑堡宣言一文的重要主張,進而以黑堡觀點反思傳統的行政理論和新公共管理; 第三章黑堡觀點的認識論之分析,則分別探討其所蘊含的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之色彩,進而提出前述兩種思維是否能夠共存的見解; 第四章民主行政的實踐,則是根據第二、三章的論述為基礎,進一步耙梳黑堡觀點之下的民主行政之內涵,包括公共行政參與治理的正當性、公共利益、公共對話、公民意識、公共行政人員等課題; 第五章結論,以前述的民主行政之實踐意涵,歸納黑堡點的特色及其在公共行政理念上的影響,並指出其理論的內在弔詭。然後,對照我國行政實務,試舉例說明黑堡觀點的啟發。最後,指出本論文的研究限制以及作者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論文的特色在於,超越相關的研究,針對黑堡觀點的認識論進行分析,此實為一種開創性的研究。抑有進者,作者認為本論文應能夠產生如后的貢獻: 第一,提供不同於時下流行之管理途徑的觀點,刺激學界思索其它的研究途徑; 第二,為後續有興趣於此一途徑的研究者,奠定初步的基礎,至少本論文在理論耙梳和認識論的分析方面,應該有所助益; 第三,作者提出對於黑堡觀點之內在弔詭的反省,以及從實務的角度思考黑堡觀點的實踐意涵,希望能夠做為後續研究的線索和方向。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基本概念的界定••••••••••••••4 第四節 研究主題與方法••••••••••••••16 第二章 黑堡觀點的內涵••••••••••••••••••23 第一節 黑堡觀點的興起及其與新公共行政的關係•••25 第二節 黑堡宣言的主張••••••••••••••44 第三節 以黑堡觀點反思傳統的行政理論•••••••61 第四節 以黑堡觀點反思新公共管理•••••••••83 第三章 黑堡觀點的認識論之分析••••••••••••117 第一節 黑堡觀點的結構主義色彩••••••••••118 第二節 黑堡觀點的後結構主義傾向•••••••••151 第三節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共容性之探討••••187 第四章 黑堡觀點之民主行政的實踐••••••••••••197 第一節 公共行政參與治理的正當性•••••••••198 第二節 公共利益•••••••••••••••••218 第三節 公共對話•••••••••••••••••251 第四節 公民意識•••••••••••••••••275 第五節 公共行政人員•••••••••••••••293 第五章 結 論•••••••••••••••••••••••317 第一節 黑堡觀點的特色及其影響••••••••••317 第二節 黑堡觀點的內在弔詭與限制•••••••••326 第三節 黑堡觀點對我國行政實務的啟發•••••••334 第四節 本論文的研究限制與對後續研究的建議••••355 參考資料••••••••••••••••••••••••••361 / This thesis concerned about the legitimac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ance. Sinc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behavioralism rise the efficiency became the subject matter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wever, Blacksburg Manifesto reminds us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can not be equal with management and efficiency are not public administration's only value. So,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is interested in Blacksburg Perspective's refound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is study includes Blacksburg Perspective's discourse abou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se discourses' epistemology. Firstly, the author summarizes Blacksburg Manifesto and induces characters of the Manifesto. Secondly, he criticizes tradi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and new public management bases on the Blacksburg Perspective. Thirdly, to analyze the epistemology of Blacksburg Perspective includes structuralism and poststructuralism. Fourthly,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implications of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Blacksburg Perspective. Fifthly, the author bases on Blacksburg Perspective rethink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in his country. Finally, to examine theoretical paradoxes of Blacksburg Perspective. The Author hopes 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this relative field about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by this thesis we can think about how to refound the legitimac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process of governance.

Page generated in 0.14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