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726
  • 2233
  • 290
  • 258
  • 251
  • 166
  • 122
  • 86
  • 76
  • 71
  • 61
  • 60
  • 60
  • 60
  • 60
  • Tagged with
  • 8509
  • 2016
  • 1706
  • 899
  • 728
  • 683
  • 668
  • 643
  • 632
  • 581
  • 569
  • 560
  • 543
  • 488
  • 46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31

《大公報》的《文藝副刊》和《文藝》(1933年-1949年)

CHUNG, Wan Ching 01 January 2008 (has links)
《大公報》是中國新聞史上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創刊於1902 年6 月 17 日,至今已出版將近106 年,完整地記錄了中國百年滄桑。《大公報》香港版 創刊於1938 年8 月13 日,復刊於1948 年3 月15 日,半個多世紀以來,見證 了香港的風雲變幻。 論文主要研究三、四十年代《大公報》的《文藝副刊》、《文藝》副刊,歷 經沈從文(主要編輯時間:1933 年9 月─1936 年4 月)、蕭乾(主要編輯時間:1936 年4 月─1939 年8 月)、楊剛(主要編輯時間:1939 年9 月─1941 年12 月)三位 主編的薪火相傳,不僅擁有全國文藝副刊中最廣泛的作者群,而且被譽為中國 近現代著名作家的「文學搖籃」。當時大部分新進作家的初期之作,相當一部分 是在《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率先發表。這些作家中的大部分,成為中國文學運 動的中堅。這一時期的《大公報》副刊,與《大公報》的社評、星期論文和新 聞通訊一道,被中國新聞史學家評為「當時新聞界四絕」。 論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引言」,第二章是「文藝副刊是中國報紙特色」, 第三章是「《大公報》『四不』及對文藝副刊的影響」,第四章是「沈從文編《大 公報.文藝副刊》」,第五章是「蕭乾編《大公報.文藝》(津、滬版)」,第六章 是「蕭乾、楊剛編《文藝》(港版)」,第七章是「《大公報.文藝》走進歷史」, 第八章是結論「《文藝副刊》和《文藝》的主要貢獻」。
232

中國白蛇系列小說 (唐-清) 蛇女變形研究

FUNG, Pui Yi 01 January 2008 (has links)
變形是民間故事的重要元素。白蛇故事是中國著名的民間故事,變形 情節亦貫穿於唐朝至清朝的白蛇小説之中。「變形」能夠在白蛇小説中長久風行,應該有其特殊的藝術技巧與思想内容存在,值得加以重視。 要進入人世,白蛇必須幻化「人形」,才能與人類相戀。其實,白蛇所變之「形」,乃人們慾求之投射。白蛇化身的白衣娘子,美麗、富有,擁有強烈的性慾,是男主角的「理想女性」,彌補其現實生活之欠缺。可是,白蛇間中露出本相,人性之中夾雜了妖性,使男主角又愛又怕。本文第二章「變形與人妖關係」, 將探討白蛇如何成爲情慾之化身,以及故事中所呈現的兩性關係。 由於白衣娘子乃蛇妖所化,爲了維持「人身」並掩藏「蛇相」,蛇妻多給丈夫設立禁制。蛇妻「設禁」而丈夫「守禁」,丈夫受到規管,故對妻子產生畏懼心理。因此,分析白蛇故事之「禁制」,可剖析女強男弱的人妖關係之來源。禁制的設立能誘發好奇心,偷窺者對白衣娘子的「破禁」窺視,致使她原形畢露。 可以說,變形與禁制在白蛇故事中得到完美結合。本文第三章,將從「變形與禁制」的角度出發,並以「設禁—破禁—後果」這一民間故事常見的敍事模式 為框架,深入剖析白蛇故事女強男弱的兩性關係之來源。 偷窺者對白衣娘子的窺視,可使故事情節及人妖關係發生突轉。偷窺者偷窺前,故事的氣氛是較平和、寧靜的,人妖之間也是和睦相處的。可是,一旦偷窺者發現真相,故事情節便起伏、動蕩,人妖關係也隨即破裂。究竟白蛇故事的敍述者,如何靈活操縱視角,設置懸念、製造氣氛,並以故事中的角色作 爲自己的「敍述代理」,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本文第四章「變形與敍事」, 將從視角、角色、時間,探討白蛇小説描寫白蛇變形所運用的敍述技巧。 白蛇故事能夠成爲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變形元素應該發揮了很大的效 用。本文以變形為中心,從「變形與人妖關係」、「變形與禁制」、「變形與敍事」 三個角度,分析白蛇故事人妖戀之心理及敍述技巧,藉以揭示白蛇故事歷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233

《現代》雜誌研究 : 翻譯與創作

LEE, Hoi Lam 01 January 2008 (has links)
《現代》雜誌於一九三二年五月創刊,共出版三十四期,其間曾刊登一百 四十二篇翻譯詩、小說及散文,當中以詩和小說為主。《現代》雜誌普通被認為 是現代主義刊物,但通過翻譯小說,亦可見其現實主義的一面。另一方面,雜 誌所刊登的翻譯詩,與現代詩關係密切,更可視為現代詩的濫觴。 本文以翻譯作品為軸心,討論《現代》雜誌對西方文學的接受和介紹。第 一章導言,先簡述研究概況及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概念,釐清本文方向,繼 而按章討論《現代》雜誌的翻譯與創作之關係。第一章通過翻譯詩及小說的題 材及表現手法,討論雜誌對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接受,以及編者對詩與小說 的不同取向。第二章比較《現代》發表的中文作品與翻譯作品,分析兩者於風 格上的異同。第三章比較《現代》雜誌和其他三十年代的雜誌,就其異同討論 《現代》對西洋文學接受和介紹的特點及影響。結論部份《現代》雜誌於翻譯 及創作的特點,帶出其影響,並以雜誌對傳播西方文學的貢獻作結。
234

董橋專欄文章的語言風格研究

NG, Ka Wai 01 January 2008 (has links)
董橋是當今著名的文字大家,也是香港重要的專欄作者。董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旬始涉筆專欄寫作,至今仍筆耕不綴。他的專欄文章,風格獨特,在香港文學史以至當代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特殊,具有研究的價值。 本論文以語言風格學為主要理論依據,並運用舉證、歸納、統計等方法, 考察董橋專欄文章的語言風格。論文主要分為四章:第一章為引論,概括交代研究的背景、對象、目的、範圍以及對語言風格理論作一簡述;第二章為風格的形成(上)「創作主體與交際語境」,從生活經歷、文化修養、思想性情、 創作觀以及專欄載體等主客觀因素,探討董橋語言風格的成因;第三章則為風 格的形成(下)「風格要素與風格手段」,涵蓋詞彙風格、句法風格和修辭風格的研討,重點考析董橋專欄文章語言風格賴以形成的語言要素及風格手段。 結構上則採「先總後分」的方法,先描述董橋的語言風格本色,然後再按個別欄目分析各自的語言風格特色。第四章為總結,重申董橋專欄文章風格的構成 原因,勾勒文章中反覆而持續出現的「語言風格」,並帶出董橋文章的「正典化」現象,收結全文。
235

改編與傳統道德 : 唐滌生戲曲研究 (1954-1959)

CHEN, So Yee, Suyi 01 January 2007 (has links)
唐滌生於一九五四至一九五九年間,多次改編古典文學作品,推敲增刪,把經典轉化為另一部經典。戲曲早已是中國文學中不能或缺的一部份,而粵劇作為戲曲文學的一員,當中亦不乏傳世佳作。適逢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粵劇的鼎盛之年,既造就唐滌生編劇之能,唐滌生也以劇作的文學價值成就粵劇。 本文以道德教化作討論軸心,探勘唐滌生如何改編古典名著。第一章導言, 先論改編作品的價值及釐清本文方向,繼而按劇分章論述其改編之法;第二章以主題的轉換探討唐滌生如何改編《牡丹亭》成《牡丹亭驚夢》;第三章是〈《琵 琶記》:天人不甚感應〉,研讀唐滌生對傳統理念的存疑及更動;第四章以敘事結構的改換閱讀《六月雪》;第五章:〈《帝女花》:隱含的忠孝精神〉,細察唐滌生如何透過寫作手法改寫文本,不動聲色地傳述忠孝精神;人物是劇作家的代言人,模塑兼具個性與感情的人物卻殊不容易,第六章即以此為題開展討論《香 囊記》;第七章以劇作討論的基礎重申改編的價值,並以肯定唐滌生作品的地位作結。
236

五十年代《中國學生周報》文藝版研究

NG, Siu Kwong 01 January 2007 (has links)
五十年代的香港逐漸出現不同類型的綜合性文化刊物,而由右派機構如友聯出版社所編的一系列學生刊物,對香港以至東南亞一帶的文藝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友聯編輯出版的報刊包括《祖國周刊》、《大學生活》、《中國學生周報》(以下簡稱《周報》)以及《兒童樂園》,儘管它們的編輯方針有不同的取向,但是其中以學生為名的兩份,最初的共同目標都是為流亡於東南亞一帶的中國青年而編,透過文化宣傳凝聚青年力量,並為他們指引「正確」 的升學出路。 本研究以五十年代的《周報》文藝版為例,是由於這段時期最能代表當代香港青年如何受到學生報刊的影響。他們參與學生報刊的園地,其中不同的時期的發展,都能夠體現香港文藝的各種特點。而且《周報》本身的跨地域發展,影響遍及整個東南亞,其代表性更遠超其他學生報刊,對往後種種文化討論提供重要研究資料。 本研究的第一章會先解釋研究概況、方法和範圍,並闡明文藝版的定義。 第二章以宏觀的角度,整理和分析編輯方針與文藝發展的關係。第三章梳理和探討《周報》文藝版如何保存中國傳統文化。第四章則分析不同時期的西方文藝介紹工作,並歸納當中的文藝特質。第五章探討文藝版的學生創作版, 歸納和分析不同時期的文藝風氣。最後第六章是總結,嘗試評定《周報》文藝版的價值和貢獻。
237

京味小說的嬗變 : 解讀《駱駝祥子》、《煙壺》、《鬈毛》、《頑主》

LI, Ai Jun, Shafi 01 January 2004 (has links)
“京味小說”是中國現當代文壇一個令人矚目的文學流派﹐從創始人老舍到“新京味”王朔﹐五、六十年間呈現出鮮明的嬗變軌跡。但無論該流派怎樣變化﹐京味小說中的北京都有三層象徵意義﹐即“北京象徵中國”﹐“北京象 徵鄉土”﹐以及“北京的變化顯示中國社會變動的必然性與特殊性”。讓論者尤感興趣的是“北京象徵鄉土”的這一層象徵意義﹐在本人看來這裡的“鄉 土”有兩層含意﹐其一﹐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建基於城與人的文化同構性﹔其二﹐代表該古老都市的民間。這兩層含義使得“京味小說”中的“知識 分子話語”和“民間話語”顯示出某種內在張力﹐豐富及擴大了它的精神內涵﹐ 在不同時期的“京味小說”裡展現了不同的角力關係﹐並以越來越大的幅度向民間傾斜。 本文主要通過解讀四篇不同時期京味小說的代表作﹐理出該流派的嬗變軌跡﹐採用的是文本細讀的方法。具體地說﹐首先根據“京味小說”定義的重點﹐ 從三大方面著手分析該流派的變化﹕北京人和北京事﹐北京話﹐以及北京的風土習俗。在分析“北京人和北京事”時﹐本文追蹤分析了四篇“京味小說”中 重複出現的道具﹐同時並置考察了文本中的寓意系統、人物的命運、主題、情節結構以及其他人物的部分功能﹐希望通過這種綜合分析﹐對該流派的變化闡述深入到上述“北京象徵鄉土”的兩層含義的張力關係方面。
238

李晨風電影作品與「五四傳統」的關係

SHUM, Hoi Yin 01 November 2004 (has links)
愛國反帝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所引起的批評傳統、關心社會、強調民主思想和科學精神的思潮,一直被認為是五四傳統的基調。發展到三、四十年代,由於抗戰的影響,有「救亡」壓倒「啟蒙」的趨勢,而在1949年後,在兩岸三地中,香港正因為特殊的政治位置,成為言論相對自由的地帶。在這個直接政治干預相對較少的背景下,李晨風在五、六十年代主動改編多部五四傳統 的文學作品,繼承五四精神,實在值得深入研究。李晨風在的改編中, 藉著周蕙和高淑英的對比, 強調五四時期「個人」與「家庭」間的對立,以突出反傳統、反家庭的望題。至於的改編,李晨風在原有的戰爭背景下, 加強了對戰爭的控訴,使戰爭成為所有不幸事情的原兇。另外,又一改曾發生的形象,把她改寫成完美的媳婦,讓白燕保持一貫正面形象之餘,為新式女性在「經濟自主」與「家庭倫理」之間得到協調的空間。李晨風的改編電影,改寫了小翠的悲劇命運,比曹禺原著中對「希望」的暗示表露得更清楚。 其他改編五四時間流行的外國翻譯作品如托爾斯泰的著作,更能看到他對關懷社會的有一種執著。甚至其他並非直接與五四主題有關的電影作品中,亦可以見到李晨風批評軍閥、讚揚革命、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
239

香港小說中的情欲與政治:從施叔青、李碧華到黃碧雲

LAM, Ho Chiu 01 October 2002 (has links)
在文學創作之中,情欲與政治二者常會構成一種奇怪的論述關係。如果把情欲書寫與政治表現放在香港這個西方最後的殖民城市之中討論,可能會是一個複雜有趣的題目。在論文中,我們主要分析了施叔青、李碧華與黃碧雲三位作家在小說中的情欲書寫與政治論述的相互關係,並嘗試在她們的作品中找尋一些政治無意識的信息。三位作家在小說中的情欲書寫都有較突出的表現,並備受評論家和讀者 關注,而且她們的小說體現了香港小說中不同時期和不同方向的情欲書寫之路。 追跡她們的情欲書寫之路,同時也可能在追跡香港這個被殖民城市幾段文化心態的變遷軌跡。在此,情欲有兩個意義:一是小說中有關情欲的書寫,以及其所衍生出來的意義;二是主體/作者/香港人對香港這身份矛盾的殖民城市的特殊情感。 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緒論,主要介紹論文的研究題目與研究範圍,並考察了香港小說中情欲書寫與政治論述的兩個先例──張愛玲的《秧歌》和《赤地之戀》。第二章主要討論施叔青的小說,她小說中情愛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多是來自不同地方的「外來者」,加上她本身「外來作家」的身份,遂成為一個特別的論述現象。第三章主要討論李碧華的小說創作,她是一位流行的言情小說作家, 許多時所謂「政治」在她的作品中都成了一種「道具」或「賣點」,但是隱藏在她作品下的大眾政治意識卻吸引了我們的注意。第四章主要討論黃碧雲的作品, 她的小說在談情講愛之餘,總不乏血腥、瘋狂、暴力或死亡的場面。不過我們在研究中注意到的是,她的愛情和死亡與「九七」回歸往往是一氣相通的。第五章為總結與檢討。
240

女性情誼 : 論林白、鐵凝和王安憶的小說

CHEUNG, Chung Yin 01 January 2006 (has links)
女性主義(Feminism) 強調女性受制於男性意識形態的壓迫,力圖瓦解父權文化予以女性的種種社會、文化的不平等設定。聯結女性力量,倡導女性情誼, 建立「姐妹之邦」是女性主義者抗衡男性社會的一種策略,也是她們念茲在茲的「理想國」。見於女性文學創作中,女作家如何書寫女性情誼及建構、想像她們的「姐妹之邦」,在在值得我們考察和研究。本文討論三位中國大陸女作家—林白、鐵凝、王安憶,她們作品中姊妹們的世界,既不同於理論家構想的女性「大同世界」,姊妹之間也未必情深,反而是醜化女性、質疑女性情誼的美好理想。但當我們追蹤她們書寫女性情誼的軌跡,何嘗不是她們追尋自我、 社會認同的血淚史。 論文分成五章。第一章是緒論,介紹研究目的、範圍。第二章討論林白對女性主義理論亦步亦趨的「實踐」,筆下的女性情誼是用來與男性對抗的策略。 第三章是分析鐵凝以女性為中心的家族情仇小說,她筆下的女性之間親情倫理關係,她們既是相濡以沫的親人,又是怨恨交織的仇敵。第四章是討論王安憶小說中的「姊妹情誼」。她一方面讚美、追憶女友間真摯情誼,另方面描寫女性情誼的虛偽與脆弱。第五章是結論,從女性主義文學評論角度,考察三位女作家敘述的女性情誼,使我們思考理論家的學說與作家寫作之間的呼應與差異。

Page generated in 0.05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