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1
  • Tagged with
  • 3
  • 3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居家工作者工作條件與生活問題之探討

李涓鳳, Li,Jiuan-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經濟、社會結構的轉變、產業結構之調整,雇主為了精簡組織、節省成本,將非企業之核心知識以外包的方式來節省成本;而科技的發展、網際網路的發達,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家工作,使居家工作似乎成為一種時髦的工作型態。 居家工作之運用對雇主來說似乎為一項利多,但對於居家工作者而言,可能連帶引起許多問題,居家工作者通常居於薄弱的議價地位,他們的工作條件是否能及得上從事相同工作的一般勞工?將工作帶入家庭,工作與家庭生活是否能調和?本研究以使用資訊、科技等設備的居家工作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他們可能遭遇的工作條件與生活問題。 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工作條件問題: 雇主對居家工作的看法(工作內容是否為主要業務)以及僱用關係均會對居家工作者的工作條件產生影響。僱用及非僱用關係的居家工作者均有需配合趕工(無加班費,且需在週末及夜晚趕工)、缺乏職業健康安全措施之保護等問題;另外非僱用關係居家工作者與委託者大部分以口頭約定工作,使得工作內容不明確,致工作來源、工作量、工作條件不穩定,且在社會安全制度適用上困難、教育訓練機會缺乏。 二、生活問題: 工作與家庭生活結合易產生時間與空間的競合,以及角色的重疊容易將工作情緒帶入家庭,進而影響生活品質。其中居家工作者認為「時間配置」的問題,最易影響生活品質。 在家工作之後會減少與人群接觸的機會,大部分是以網路溝通取代面對面溝通,多少會與社會產生疏離。長時間工作會壓縮跟家人相處的時間,且趕工的壓力亦會影響生活品質。但居家工作者多願意配合趕工,也就是說他們的「工作投入」優先於「家庭投入」。 三、因應策略: 非僱用關係居家工作者的工作條件必須以書面記載,並詳列委託條件、雙方權益義務等。契約的格式必須統一規範,而不是由委託者片面決定。加強居家工作者自我健康管理的認知,落實居家工作者及其雇主之登記制度。政府應儘速規劃一套規範制度,避免居家工作成為雇主逃避責任的工具。 工作與生活界線之管理,工作應儘量與一般日常的活動切割,例如以不同的活動作為分隔(送小孩去保姆家後開始工作)、訂定工作時間表。而居家工作者本身必須具有良好的適應力,可以因應將工作帶入家庭產生的壓力,以及自我約束、自我激勵,不因干擾而影響工作品質。
2

Dopady finančnej krízy na využívanie teleworku ako flexibilnej formy práce / Impa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using telework as a form of flexible working

Duľová, Daniela January 2011 (has links)
This thesis describes a concept of telework, its background, diffusion and penetration, the European Framework Agreement on Telework and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home office as one form of telework in Czech Republic and Germany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Evaluating the impa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using this form of flexible working is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researches and case studies from both countries and on interviews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two companies located in Czech Republic and two companies located in Germany which practice home office. The research is completed with an interview with a telework service provider.
3

轉包制工作型態的初步分析--以家內勞動與派遣勞動為例

陳昆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製造業的轉包,只是上游的大企業將法定的僱傭責任與對勞動過程的管理控制之成本,轉包給下線承包商負責,小代工廠在將工作發包給家庭代工。資方透過工作場域的內/外之分,也將法定責任與義務外部化,讓那些位於轉包底層的小代工廠、家庭代工自行承擔。然而從80年代開始,台灣一些企業為進一步節省人事成本,就利用「僱用與使用分離」的派遣勞工,這種新興的派遣業勞動方式,乃是雇主將其無法外部化的工作,透過將僱傭責任轉包給他人(派遣公司),而勞動過程則是仍在其掌控的管理範圍內(企業內)進行,並且能在最小化人事成本的效率下,達到原來需要正式僱傭關係(成本較高)才能達成的勞動任務。因此,本文認為這種新興的派遣現象,也只是轉包策略的一種轉化。大企業在將其不穩定的部份產能外包的同時,對於無法外包的工作類型,則是透過「派遣」的方式,將勞工誘入企業單位內工作,不過真正的企業主卻不必負擔僱傭責任。 轉包制度成為資方經營管理策略的手段之一,轉包機制是如何運作?對於那些處於轉包底層的家庭代工、派遣勞工的勞動條件與勞動意識產生了什麼樣的作用?當勞動者在不同的場域中工作(如、企業雇工/廠內、家庭代工/家內、派遣勞工/他廠內),空間性(spaciality)的差異,對於他們的勞動意識有何影響?為何台灣勞動者的職業認同會如此的多樣性 ?空間性與轉包的運作機制,起了什麼樣的催化作用? 本論文的關懷主軸,就是轉包機制底層的勞工(家庭代工、派遣勞工),也就是本論文圖1-2中,大企業間接僱用的階層區隔的勞動力,位於大企業兩側的邊緣勞動者之處境。並且透過對轉包機制相關文獻的探討,進一步說明轉包機制背後的運作邏輯,以及它如何運用於這些邊陲勞動者的身上,造成兩極化的勞工處境。另一方面,由於轉包機制的運作過程,牽涉到勞動空間重新安排的問題,因此本文希望透過「空間性」概念的運用,探索造成勞動意識差異的原因。 在第一章中,首先指出台灣新雙元勞動市場的現象,以及筆者對於這些轉包現象的初步理解方式。由於傳統產業的轉包方式、以及轉包的變形「新興的派遣勞動」這兩種勞動方式,都與法律上正式的僱傭關係「勞工在雇主的營業處所或雇主指定的其它工作場所」的勞動方式不同。傳統產業轉包底層的勞動者,她/他們的工作場所往往就是自己的住家,也就是所謂「客廳即工廠」、「工作兼生活」、「頭家兼薪勞」的家內勞動型態。而派遣業勞工,則是「僱用與使用分離」的勞動型態,人才派遣公司和派遣業勞工之間只有法律上的僱傭關係,派遣業勞工必須被派到第三者的公司中,受使用公司的指揮調度,才完成勞動任務。而這兩種勞動方式的共通點,則是勞動者都不在直接僱用者的工作場所內工作;差異點,則是傳統產業轉包底層的勞動者是在自己的住宅內從事家內勞動,而派遣業勞工則是在第三者的公司之工作場所中,受第三者指揮調度從事派遣勞動。「家內勞動」、「派遣勞動」與正式的僱傭勞動,明顯地存在著工作場所的空間差異,這些差異對勞動者的勞動意識有何影響?為了解答此一問題,筆者希望借用「空間性」的概念來重新理解這些破碎的勞動方式(轉包的工作型態)對於勞動者的勞動意識與勞動條件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在第二章筆者將進一步從宏觀的角度,探討相關理論文獻對轉包工作型態的分析,以說明轉包制的運作機制與內在邏輯。第一部份是先回顧與批判相關研究廠商間的連結(interfirm linkages)文獻,然後再發展筆者對轉包的定義,以及簡要的說明各種不同的轉包形式。第二部份則是緊接著分析這些轉包生產方式的形式、原因與變動。筆者對此部份的分析基礎是來自於先前的相關文獻探討與對轉包制的田野研究。本文認為要對轉包制進行通盤而又貼切的分析,將必需考量所有可能性的多重因果關係,才能做出適當分析。這些因素包括考量轉包的科技結構、工作編制、產品市場的特質、對勞動過程的控制與勞動力供給的狀況。第三部份,則是探討資本主義的危機與企業經營策略的彈性。第四部份,將探討那些位於生產系統底層勞工(包括家庭代工與派遣業勞工)的問題。反省「生產彈性化」背後的代價,彈性生產對於勞動者而言有何黑暗面。 第三章首先說明造成台灣製造業層層轉包現象的因素、轉包制底層的性別分工與結構限制,再來則是從台灣傳統製造業的個案來觀察轉包工作型態對於底層勞動者的影響,在轉包制的工作型態中,勞動者如何安排家事與代工?如何形塑自我的勞動觀?勞動場域的空間差異起了什麼樣的作用?空間性差異對勞動意識有何影響? 第四章、則是探討資方新的經營管理策略,基於人事成本的節約、人力需求的彈性化而興起的人力派遣(員工租賃)的新現象。首先,從勞動法的觀點,,從日本立法經驗來探討台灣官方希望將此現象「合法化」背後隱藏的意識型態。再來則是透過很初步的訪談、觀察,說明此種新的勞動方式可能產生的問題。「僱用與使用分離」的勞動方式,對於勞動者意識的形塑,會造成什麼後果? 第五章、總結。說明「空間性」差異對勞工意識的形塑效果,以及對此種非標準的僱用方式不同觀點與如何看待轉包制的工作型態。 第一章、導論 1 前言 1 第一節、勞動市場的今昔 2 第二節、問題意識與章節安排 7 第三節、「空間性」的概念 10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限制 16 第二章、生產過程中轉包制工作型態的初步分析 21 第一節、廠商間的連結關係 22 第二節、關於生產轉包動態的解析 27 第三節、危機與彈性 32 第四節、生產流程底層的問題 35 第五節、小結 36 第三章、傳統製造業轉包工作對底層勞動者的影響 38 第一節、台灣製造業的轉包現象 38 第二節、轉包底層的性別分工與結構限制 42 第三節、發包母廠與轉包底層勞動者的關係 47 第四節、空間的轉變與勞動意識:家事與代工的處理 53 第五節、空間差異與勞動意識的形塑 60 第六節、小結 67 第四章、「派遣勞動」現象的分析 70 第一節、「派遣勞動」(員工租賃)的相關法學論點 72 第二節、派遣勞動(員工租賃)之態樣、成因 77 第三節、台灣派遣勞動(員工租賃)現象之實況與問題 79 第四節、派遣勞工的勞動關係 87 第五節、「空間性的轉化」,作為一種規訓的手段 90 第六節、派遣勞動(員工租賃)的影響 97 第七節、小結 100 第五章、結論 103 一、空間性的利用效果 103 二、「非標準僱用」的現象 104 三、工作安定 V.S. 勞動的隨意化 106 / (略)

Page generated in 0.0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