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4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如何在資料庫中發掘空間性週期關聯規則--以便利商店交易資料為例 / Data Mining of Spatial Cyclic Association Rules in Databases -- A Convenience Store Transaction Data Example

郭家佑, Guo, Jia-Y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料發掘目前在傳統關聯式資料庫相關議題上已有不少研究,但如果能再整合空間和時間要素進來,將可從資料中發掘出更明確、更具體的知識。以往常使用統計分析方法來分析空間資料,不幸的是,統計分析方法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而Han等人利用概念樹發掘「多層次關聯規則」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值得學習。在時間方面,另外有學者提出「週期關聯規則」的觀念。於是本研究便想結合以上研究的優點,希望能創造出新的應用。 本研究試著將「空間特性」和「週期關聯規則」結合,提出「空間性週期關聯規則」的想法。首先從相關文獻中分別瞭解目前空間、時間資料發掘領域的研究現況,從而整合相關研究,提出研究架構。再以動態網頁技術配合假想的台北市便利商店交易資料庫,發展出一套雛型系統(目前只能作單一項目之間的關聯),以驗證本架構的可行性。最後提出進一步的研究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research about data mining in relational database. We can mine more specific and concrete knowledge in transaction databases by further consider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 Until now the statistical spatial analysis has been one common technique for analyzing spatial data. However , there are still many remaining problems. Han et al. used concept hierarchies to mine multiple-level association rules. Their ideas are great and worth our learning. On the other hand , some scholars proposed the notion of cyclic association rules. Therefore , we combine the merits of these researches to discover more meaningful knowledge. In this research , we try to integrate the ideas of spatial associations with cyclic association and propose the idea of spatial cyclic association rules. First , we survey these researches in the field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ata mining. A framework is then proposed. Finally , we implement a prototype system in WWW ( 1-itemset and 2-itemset only now).
2

結合數位科技與紙本立體書之科普讀物開發研究 / Integrating digital technology and paper engineer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pop-up books

魏亙隆, Wei, Keng L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互動性的閱讀,可追溯至13至18世紀間,發明用於計算基督教曆法和成人專業教育的立體書,它以紙材柔韌的可塑性,構成了「互動機關」與「立體模型」等形式的內容;至今,數位技術與電子載具內的硬體設備,更擴展了內容的表現範疇。紙本與數位各具優勢,紙本立體書的實體結構與材質特性提供讀者對空間性內容的認知,電子書的互動與影音則能增進讀者在動態與時間性內容的理解。諸多題材如天文學、建築學等與空間、時間相關的學科,藉由紙本和數位媒材的相互輔助,能夠更完整地傳達資訊,顯現媒材結合的重要性與發展性。然而,紙本與數位在內容、互動、閱讀方式等有許多的差異,國內市場雖可見到複合媒材的產品,但其結合常限於表層形式上之並置,尚未能將不同的媒材做有意義的結合與運用,以致無法提供讀者完善的閱讀體驗。本研究選用雪花的科學知識作為題材,將雪花具空間性的結構和時間性的變化過程,運用於結合紙本與數位媒材的立體書創作上。研究成果產出的「雪花複合媒材立體書」,能作為科學教育的教材,並提供日後複合媒材書籍研發與創作的參考。 / As technology develops, digital devices such as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providing more possibilities of the forms for publishing companies to present the content. Despite the increasing growth of digital format publication, traditional printed books,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 tangibility and the affections enjoyed by their readers, will not vanish.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printed book that exploits advantages from both sides would be worth exploring.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a few attempts in bringing these two media together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aiwan, there is still some way to go in terms of variety and qual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eriality of different media, this project aims to explore ways of integrating tangibility and virtuality so that to create a new kind of mixed-media pop-up book that could provide new and interesting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the readers.
3

重省女性主義對梅洛龐蒂的批判:以楊〈像女孩那樣丟球〉為例 / Rethinking feminist's critique on merleau-ponty: by example of Young's "Throwing like a girl"

劉芝吟, Liu, Chih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選擇楊 (Iris Marion Young) 在1977年首次發表的文章〈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為主要藍本,對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身體主體概念進行討論。楊在文章中採用梅洛龐蒂活生生身體做為核心,以《知覺現象學》中〈身體本身的空間性和運動機能〉此篇章做為對照架構,置入性別化的反思,重新編織由女性主體經驗出發的身體模態。 在2005年楊以此文為書名同時收錄多篇聚焦於女性身體經驗的現象學討論,從懷孕、乳房、月經、老年照護等女性身體的各個面向,經由性別觀點的探問辯證處理多位歐陸哲學家和現象學家的論述,透過理論思考和生命經驗交揉出女性身體主體的視野。在〈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中,楊選擇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對活生生身體與世界關係的描述架構,同時立基於西蒙波娃對女性存在的分析和觀察,分析陰性身體的特定風格,以及這種風格及活動方式,與其在世界中的交往有什麼樣的關係?又具有什麼樣的意義?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裡說明主體如何通過身體在世界中展開存在活動,在這些活動的運作中,我們不是如同船長掌舵一樣,作為純粹的思維者操作客觀的身體,也不是一個刺激-反應的制約機體對世界做出規律和法則的回應,主體與世界的關係,就座落在我作為一個活生生的身體主體向世界開放,朝世界投射。但是,這個身體的分析架構是否為一個普遍性的論述?如果經驗世界中有一大部分的身體典型在特定的層次上展現的差異性,這種獨特風格是基於什麼樣的存在處境中出現的?梅洛龐蒂突破笛卡兒純粹思維者的傳統,修正胡賽爾在《觀念一》朝向超驗觀念論的追求路線,試圖以一個具體化、肉身化的樣貌來理解人的在世存有,然而是否必須面對我們活生生的身體中是帶著性別、文化的銘刻?因此本研究將以楊所提出的女性身體活動與空間經驗為基礎,對照梅洛龐蒂文本中描述的身體模態,重新思考梅洛龐蒂的身體論述,與性別向度之間的關連性。
4

轉包制工作型態的初步分析--以家內勞動與派遣勞動為例

陳昆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製造業的轉包,只是上游的大企業將法定的僱傭責任與對勞動過程的管理控制之成本,轉包給下線承包商負責,小代工廠在將工作發包給家庭代工。資方透過工作場域的內/外之分,也將法定責任與義務外部化,讓那些位於轉包底層的小代工廠、家庭代工自行承擔。然而從80年代開始,台灣一些企業為進一步節省人事成本,就利用「僱用與使用分離」的派遣勞工,這種新興的派遣業勞動方式,乃是雇主將其無法外部化的工作,透過將僱傭責任轉包給他人(派遣公司),而勞動過程則是仍在其掌控的管理範圍內(企業內)進行,並且能在最小化人事成本的效率下,達到原來需要正式僱傭關係(成本較高)才能達成的勞動任務。因此,本文認為這種新興的派遣現象,也只是轉包策略的一種轉化。大企業在將其不穩定的部份產能外包的同時,對於無法外包的工作類型,則是透過「派遣」的方式,將勞工誘入企業單位內工作,不過真正的企業主卻不必負擔僱傭責任。 轉包制度成為資方經營管理策略的手段之一,轉包機制是如何運作?對於那些處於轉包底層的家庭代工、派遣勞工的勞動條件與勞動意識產生了什麼樣的作用?當勞動者在不同的場域中工作(如、企業雇工/廠內、家庭代工/家內、派遣勞工/他廠內),空間性(spaciality)的差異,對於他們的勞動意識有何影響?為何台灣勞動者的職業認同會如此的多樣性 ?空間性與轉包的運作機制,起了什麼樣的催化作用? 本論文的關懷主軸,就是轉包機制底層的勞工(家庭代工、派遣勞工),也就是本論文圖1-2中,大企業間接僱用的階層區隔的勞動力,位於大企業兩側的邊緣勞動者之處境。並且透過對轉包機制相關文獻的探討,進一步說明轉包機制背後的運作邏輯,以及它如何運用於這些邊陲勞動者的身上,造成兩極化的勞工處境。另一方面,由於轉包機制的運作過程,牽涉到勞動空間重新安排的問題,因此本文希望透過「空間性」概念的運用,探索造成勞動意識差異的原因。 在第一章中,首先指出台灣新雙元勞動市場的現象,以及筆者對於這些轉包現象的初步理解方式。由於傳統產業的轉包方式、以及轉包的變形「新興的派遣勞動」這兩種勞動方式,都與法律上正式的僱傭關係「勞工在雇主的營業處所或雇主指定的其它工作場所」的勞動方式不同。傳統產業轉包底層的勞動者,她/他們的工作場所往往就是自己的住家,也就是所謂「客廳即工廠」、「工作兼生活」、「頭家兼薪勞」的家內勞動型態。而派遣業勞工,則是「僱用與使用分離」的勞動型態,人才派遣公司和派遣業勞工之間只有法律上的僱傭關係,派遣業勞工必須被派到第三者的公司中,受使用公司的指揮調度,才完成勞動任務。而這兩種勞動方式的共通點,則是勞動者都不在直接僱用者的工作場所內工作;差異點,則是傳統產業轉包底層的勞動者是在自己的住宅內從事家內勞動,而派遣業勞工則是在第三者的公司之工作場所中,受第三者指揮調度從事派遣勞動。「家內勞動」、「派遣勞動」與正式的僱傭勞動,明顯地存在著工作場所的空間差異,這些差異對勞動者的勞動意識有何影響?為了解答此一問題,筆者希望借用「空間性」的概念來重新理解這些破碎的勞動方式(轉包的工作型態)對於勞動者的勞動意識與勞動條件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在第二章筆者將進一步從宏觀的角度,探討相關理論文獻對轉包工作型態的分析,以說明轉包制的運作機制與內在邏輯。第一部份是先回顧與批判相關研究廠商間的連結(interfirm linkages)文獻,然後再發展筆者對轉包的定義,以及簡要的說明各種不同的轉包形式。第二部份則是緊接著分析這些轉包生產方式的形式、原因與變動。筆者對此部份的分析基礎是來自於先前的相關文獻探討與對轉包制的田野研究。本文認為要對轉包制進行通盤而又貼切的分析,將必需考量所有可能性的多重因果關係,才能做出適當分析。這些因素包括考量轉包的科技結構、工作編制、產品市場的特質、對勞動過程的控制與勞動力供給的狀況。第三部份,則是探討資本主義的危機與企業經營策略的彈性。第四部份,將探討那些位於生產系統底層勞工(包括家庭代工與派遣業勞工)的問題。反省「生產彈性化」背後的代價,彈性生產對於勞動者而言有何黑暗面。 第三章首先說明造成台灣製造業層層轉包現象的因素、轉包制底層的性別分工與結構限制,再來則是從台灣傳統製造業的個案來觀察轉包工作型態對於底層勞動者的影響,在轉包制的工作型態中,勞動者如何安排家事與代工?如何形塑自我的勞動觀?勞動場域的空間差異起了什麼樣的作用?空間性差異對勞動意識有何影響? 第四章、則是探討資方新的經營管理策略,基於人事成本的節約、人力需求的彈性化而興起的人力派遣(員工租賃)的新現象。首先,從勞動法的觀點,,從日本立法經驗來探討台灣官方希望將此現象「合法化」背後隱藏的意識型態。再來則是透過很初步的訪談、觀察,說明此種新的勞動方式可能產生的問題。「僱用與使用分離」的勞動方式,對於勞動者意識的形塑,會造成什麼後果? 第五章、總結。說明「空間性」差異對勞工意識的形塑效果,以及對此種非標準的僱用方式不同觀點與如何看待轉包制的工作型態。 第一章、導論 1 前言 1 第一節、勞動市場的今昔 2 第二節、問題意識與章節安排 7 第三節、「空間性」的概念 10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限制 16 第二章、生產過程中轉包制工作型態的初步分析 21 第一節、廠商間的連結關係 22 第二節、關於生產轉包動態的解析 27 第三節、危機與彈性 32 第四節、生產流程底層的問題 35 第五節、小結 36 第三章、傳統製造業轉包工作對底層勞動者的影響 38 第一節、台灣製造業的轉包現象 38 第二節、轉包底層的性別分工與結構限制 42 第三節、發包母廠與轉包底層勞動者的關係 47 第四節、空間的轉變與勞動意識:家事與代工的處理 53 第五節、空間差異與勞動意識的形塑 60 第六節、小結 67 第四章、「派遣勞動」現象的分析 70 第一節、「派遣勞動」(員工租賃)的相關法學論點 72 第二節、派遣勞動(員工租賃)之態樣、成因 77 第三節、台灣派遣勞動(員工租賃)現象之實況與問題 79 第四節、派遣勞工的勞動關係 87 第五節、「空間性的轉化」,作為一種規訓的手段 90 第六節、派遣勞動(員工租賃)的影響 97 第七節、小結 100 第五章、結論 103 一、空間性的利用效果 103 二、「非標準僱用」的現象 104 三、工作安定 V.S. 勞動的隨意化 106 / (略)
5

幼兒搭建單位積木-圍的空間現象學之研究 / Children build with unit blocks-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space on wai

詹薏芬, Jhan, Yi 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現象學研究取向,探究幼兒在開放式學習環境建構單位積木圍出空間的本質意義。探究其內涵以理解幼兒建構單位積木圍出空間的身體經驗與所建築的建築空間之關係。   研究者故事的描述進行現象學還原,描述在幼兒園積木角靜觀一位中班五歲幼兒運用單位積木建構「麥當勞」的歷程。通過此描述歷程,逐漸獲得幼兒藉由身體運動建構單位積木圍出空間作為「身體邊界的延展」之本質性意義。同時也進一步理解支持身體邊界進行延展的要素-時間性、身體感、空間性與想像力間的關係。   最後,本研究從現象學研究取向,日常活動的教育意義提出未來的展望。 / For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used the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orientation to explore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children in the open learning environment developing enclosed spaces surrounded by constructing with unit blocks. Indeed, to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experience and the built architectural space of children constructing with unit blocks. For the purpose of proceeding the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the researcher adopted description of the story in-position viewing a 5-year-old girl building her "McDonald's" restaurant construction with unit blocks in the block center in a preschool classroom. Following through the progress of this description, gradually get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children via physical movement forming enclosed spaces with unit blocks constructing so as to "extend the boundary of the body". Measwhile,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lements that supporting body boundry extending movement- timeliness, sense of the body, spatiality and imagination. Finally,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take a glance into the future from both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molar activ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2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