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電視監視器新聞的真實再現與釋義 / The repres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CTV news.

本研究透過監視器在電視新聞發展歷程中的特殊性和新聞價值,以及監視器新聞的緣起和發展,結合電視新聞的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了解監視器影像和電視新聞媒體媒合以後,電視監視器新聞的敘事方式和其所再現的社會景觀以及社會文化意涵。
透過內容分析法,本研究發現,多數監視器新聞以目擊事件現場為「賣點」,呈現對犯罪事件和特殊奇觀的現場感,然而也有不少新聞在監視器鏡頭外,用特殊的剪輯和運鏡技巧或是帶有情緒性的口語配音進行後製,加深觀眾的「共感氛圍」。在「求真」之外,也追求在視聽訊息上的感官化,並透過選擇新聞題材以及後製加工帶給觀眾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和感染力。
監視器新聞主題中以暴力和犯罪為主,其次則為奇觀新聞。以感官化的手法呈現與社會安全相關的主題,以犯罪暴力為主題的監視器新聞人物,大多為社會上的邊緣團體,且多發生在都市區;奇觀新聞則以一般民眾為主,背景大多為非都市區;監視器新聞以一般市井小民為主要報導對象,公眾人物在監視器新聞裡十分罕見。監視器新聞再現的時空,突破新聞記者採訪佈線「時空」的限制。
監視器新聞的畫面來源和主要受訪者皆為警方,且多為採用「單面報導」的方式,也就是說,警方掌握監視器畫面以及享有對監視器畫面的主要詮釋權,顯示了公共攝影的社會控制和詮釋的不對等關係。在監視器新聞主題中也看到了符合社會奇觀的主題,「記錄不容錯過的精彩生活片段」似乎成了監視器在社會中扮演的另類角色。
當監視器與電視新聞媒合以後,電視新聞觀眾面對的是更多重、更奪目的真實形式。這些影像以「軟性化」或「衝突性」題材為主,而不是以訴諸理性或是傳達資訊的方式。監視器新聞帶出了公共危險的社會意象,對於邊緣團體化約、淺碟化的敘述,可能加深觀眾對於邊緣團體的刻板印象。整體而言,監視器新聞是一種去脈絡化的敘事形式,透過後製的音效和影像編輯,呈現緊張、懸疑和驚聳的氣氛,因此,監視器新聞所再現的都市空間形象是危險的、充滿不確定性的,為一種高社會犯罪率的隱喻。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451029
Creators張詠晴, Chang, Yuan Ch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