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1974)

本論文分為四章,各章重點如下:
第一章「農技外交的開展」。1960年代初期,我國仍是接受美援資助的國家,根本稱不上有外匯,於此之時,農技為何成為外交爭取之工具?當時的動機與思考為何?與美國之間的關連又為何?
第二章「援非技術合作的運作」。農技既為我外交工具,必然有其操作思維,本章試圖自農耕隊的派遣、運作來觀察其操作。外交部的策略為何?而1960年代最大之外交危機莫過於1964年的中法斷交,此一被稱為「外交核爆」的重大外交事件,對我對非外交策略有何影響?我國與中共在非洲之競奪中,外交部又如何將農技援助作為對抗中共「銀彈攻勢」的利器?
第三章「輔助工具與管理」。農技援助作為我對非爭取的主要工具,仍須與其他輔助工具相互搭配,方能徹底展現其成果。我如何培訓與管理農耕隊員?如何掌握農耕隊的狀況?如何以「禮尚往來」的方式,邀請非洲國家派員來台接受訓練?我如何宣傳農耕隊的成果,使其廣受世人矚目?
第四章「援非技術合作的成果」。本章可說是對非援助的「總檢討」,從各方觀點及統計數據上觀察我農耕隊在非洲之成績與影響,以及農技援助是否真使非洲各國心向我國?而既然我對非援助之目的乃是保住聯合國中之「中國代表權」,非洲各受援國在聯合國大會中的表現又是如何?我退出聯合國後,國際人格橫遭消滅,至此,農技援助的角色跟任務有著怎樣的改變?
結論之中,筆者將試圖擬出以農技援助為主要工具的策略思考以及佈局。綜合上述種種史實,以及外交部支持農技援外的輔助工具,窺探我國在1960年代對非外交之思維。以之作為觀察我國在六零年代的國際局勢,以及兩岸外交競爭的情況下,爭取非洲國家之全盤佈局的起點。本研究更是進一步觀察1960年代,我國外交佈局不可或缺的一角,也是觀察1970年代我國外交崩解的重要部份。
我國在退出聯合國後,在國際社會上漸形孤立,這不僅是一個政治議題,更是一個歷史問題,若不回到歷史中尋求其起點與源頭,將不能洞悉其來龍去脈,更無法尋出解套良方。本研究由外交史的觀察入手,俾能為戰後我國國際關係之研究略盡綿薄之力。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8153007
Creators王文隆, Wang Wenlu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