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
  • 21
  • 6
  • 1
  • Tagged with
  • 28
  • 28
  • 17
  • 15
  • 13
  • 12
  • 11
  • 9
  • 8
  • 8
  • 7
  • 7
  • 6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以色列對漠南非洲國家之技術援助

洪明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人前在比利時進修期間曾選修有關發展中國家問題課程,返國後亦曾參與中非技術合作之行政工作,因而對非洲經濟開發與技術援助問題深感興趣,在偶然機會裡發現以色列對非洲技術援助成果卓著,頗負盛名,而以色列外交處境及國家奮鬥目標與我國極為相近,因而決定就以色列對漠南非洲國家所提供之技術援助加以研究,一則藉以了解以色列本身有何特長,二則藉以擴展個人對有關技術援助問題之視野,希望從中領悟我國對外技術協助應興應革之道。 由於國內對以色列問題之有關資料甚為稀少,故搜集本論文寫作材料遭遇相當大的困難,惟自助人助,許多同學朋友均於其能力範圍內協助提供資料,此種誠意令人深為感動,尤其杜老師毅伯一再鼓勵與督促,除介紹借閱立法院圖書館藏書之外,並借予其本人自以色列學術界獲得之實貫資料,使筆者精神上獲致無限的鼓舞與信心,謹借此機會表達最高之敬意與謝意。 本論文一冊共約五萬字,分八章廿八節,第一章介紹以非技術合作規模,對以非技術合作做一簡單之介紹。第二章敘述以非技術合作開展經過這背景,第三章討論農業技術合作問題。第四章青年組織及社區發展。第五章勞工運動、職業教育及管理訓練。第六章醫療衛生及軍事協助。第七章討論技術合作的最新形式—合營企業。第八章就技術援助與貿易及外交之關係加以討論,尤其對最近以色列與琲洲外交關係之突然變化也加以扼要的陳述與評論。 本論文間或有筆者個人淺薄之見,因本人學疏才淺,所知有限,如有不當之處,尚祈學術界先進及有關部門賢明長官不吝賜教指正,則不勝銘感。 最後借此表達一點個人的許願,也是對自己的鞭策,希望這本論文只是個人從事學術研究的第一個試驗品,而不是一生中唯一的成品,以後在工作餘暇能就對社會國家有貢獻之專題深入研究,並寫成有系統的論著,以期不負師長之厚望。
2

聯合國與西南非法律地位問題

洪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南非與南非共和國接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為德國之屬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西南非依凡爾賽和約第一一九條之規定脫離德國,並依國聯盟約及西南非委任統治書之規定,成為國際聯盟之委任統治地,由南非政府負責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凡未獲得獨立之委任統治地,均由各受任統治國將其置於聯合國託管制度下,唯獨西南非例外。南非共和國一面否認聯合國對西南非行政之監督權,一面積佈署兼併西南非之措施,西南非之法律地位遂成為聯合國內受人矚目之問題,頗值吾人研究。 本文共分七章,凡廿二節。 西南非之法律地位問題,有其特殊淵源與背景。第一章「緒論」,即在試圖從委任統治制度本身,西南非委任統治地之設置,國聯對西南非行政之監督及國聯之解散與委任統治制度等方面,對於此一問題之背景尋求瞭解。 聯合國大會第一屆會通過決議要求各受任統治國將其管理之委任統治地,置於託管制度之下,南非共和國則要求合併西南非。聯合國堅決予以拒絕,此後南非即斷然否認其對西南非所負之國際義務。本文第二章係從聯合國第一至第四屆大會有關聯合國與南非聯邦之爭議,研究雙方對本案所持之立場。 一九五○年國際法院徇聯合國大會之請,就西南非之國際地位發表諮詢意見,認為南非仍負有國聯盟約第廿二條及西南非委任統治書所規定之義務,國聯理事會對委任統治地之督權應由聯合國大會行使,南非不得片面改變西南非之國際地位。第三章係就此項諮詢意見加以研究。 為實施國際法院上述諮詢意見,相繼發生聯合國大會投票程序及聽取請願人口頭陳述問題。第四章係分析國際法院有關此二問題所發表之諮詢意見。 一九六○年伊索比亞及賴比瑞亞向國際法院控訴南非共和國,將西南非法律地位問題帶入高潮。第五章係從國際法院一九六二年及一九六六年所作兩次判決研討本案之性質。 一九六六年國際法院之判決,因出乎一般人意料之外,許多方面反應極為激烈。非洲國家循司法途徑解決本案之意圖既告失敗,於是乃向聯合國大會提案建議終止西南非之委任統治,並獲通過。此即本文第六章研究之範圍。 第七章「結論」對本文作一總結,並展望本案之未來發展。 西南非法律地位問題,爭執二十餘年,由於亞非國家至表關切,此一問題深受各方矚目。惟目前國內有關此一問題之論著尚不多見,各圖書館對於有關此一問題之外文專著之收藏亦絕無僅有。本文大部分篇幅均依原始文件攢成,掛漏之處必多,但願日後繼續探討,藉補闕遺。 本文承本所國際法教授張*鼎博士悉心指導,獲益良深,謹此申謝。
3

非洲新興國家入會後對聯合國的影響

楊榮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非洲原有「黑暗大陸」之稱,各國獨立後仍為小國寡民。惟一九六○年大批非洲新興國家入會後舉世矚目,並因聊合國憲章的特殊規定以及冷戰的關係,美蘇等大國亦爭相結納,乃造成非洲新興國家今日在聯合國的優越地位。 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內數目眾多,故在美蘇兩大集團之外與亞洲國家儼然形成了第三勢力,對於冷戰的發展具有左右的力量。另外又由於這些國家幾乎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獨立的新興國家,對於國際事務缺乏經驗,對西方殖民國家懷有很深怨恨,在「一國一票」、「多數決議」的情形下,加深了聯合國內集團林立,促成了聯合國內權力失衡。加之,非洲國家常只顧本身利害不計其他後果,乃有「你投我一票,我便投你一票」(YOU Vote for me, I vote for you.)的情形,對於國際組織未來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本文便針對此一目標,就非洲新興國家在聯合國內的活動,對聯合國的影響作一探討。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就非洲的歷史背景幾個轉變的階段加以簡單的介紹,以助於對非洲國家的認識。 聯合國各機關中帷大會係由全體會員國所組成,具有普遍代表性,而大會卻非行動的機關。因此只有在大會地位增強後,各會員國特別是中小國家始有發揮作用的可能,而大會地位的增強與會籍優局的打開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後非洲國家才有獨立之後隨即入會的機會。是故,第二章僅就上述各點加以論述。 聯合國憲章所定表決制度,使各會員國在大會內無法單獨發揮作用,必須廣結與國始有推動議案或阻止議案之可能。是故,第三章就聯合國的表決制度說明聯合國集團形成的原因及其發展的經過,並就非洲國家大批入會之後相互結合,以至造成今日在聯合國的優越的地位。 第四章個案研究,就大會內較具普遍而有代表性的有關問題:剛果行動案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案,憲章修正案以及殖民地問題,從議案的策劃、提出、推動以至於通過。以探討非洲國家的離合,因而說明該集團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及對聯合國的影響。 第五章結論就聯合國組織與職能兩方面分析非洲國家所造成的影響。 討論非洲各國專著雖然與日俱增,但就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內活動的論著尚不多見,尤其是聯合國官文書及各種正式記錄國內仍欠齊備,研究上諸多困難,並限於智力,故本文疏漏之處勢所不免。惟盼來日仍有機會繼續研究是所至願! 本文在撰寫期間承本校教務長朱建民教授抽眼指導,受益良深,謹此申謝。
4

羅德西亞獨立問題之研究

丁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一九六○年以來,非洲原西方國家之殖民地紛紛獨立,但一九六五年羅德西惡之片面獨立卻成為黑人獨立自主的一支逆流。英國因之備受各万攻擊,非洲黑人國家因而大為激動,世界各國對之紛紛加以抵制,南非與葡萄牙予以支持,亦成為眾矢之的。本文即係就羅德西亞獨立之背景,獨立之經過,獨立後各國之行動,以及聯合國對此一問題的態度,略加申述。 本文凡六章,共十七節。 由於維德西亞在以往同未為世人所注意,而其地理位置對其與南非,葡萄牙、桑比亞,馬拉威之相互關係,至有影響。其物產及對外貿易又與各國對其所實施之經濟制裁關係密切,因此本文第一章開始首先略述羅德西亞的地理環境。此外,自一九六一年憲法制訂後,羅德西亞的民族運動份子即集中力量加以反對,第一章對於一九六一年憲法制法訂後,羅德西亞的民族運動份子即集中力理加以反對,第一章對於一九六一年憲法制訂之前的南羅德西亞,也因而作一概要的敘述。 羅德西亞獨立問題之癥結所在,厥為黑白人之間的種族問題。因此第二章即對種族問題之起源及其演變之大要加以申述。南、北羅德西亞及尼亞薩蘭所組成的羅尼聯邦(亦稱中非聯邦)最後之所以不歡而散,最主要的原因仍為聯邦北部二幫之黑人獨立自主運動與南部南羅德西亞的白人政府無法協調,所以將羅尼聯邦之解散接於種族政策之後敘述。 第三闡述自羅尼聯邦解散後至史密斯宣佈片面獨立時的經過,史密斯之當政,英國工黨內閣之成立,英基羅德方為獨立問題而舉行之歷次談判,以及南非與葡萄牙與羅德西亞之態度,均在本章敘述。 第四章係說明史密斯政權片面獨立後的情形,英國及西万國家均對之實施較溫和之制栽,非洲國家則希望使用武力,南非及葡萄牙則積極與羅支持,本章之三節即分別就英國,其他西方國家,非洲黑人國家,及南非與葡萄牙對本問題之態度,分別詳述。 在史密斯宣佈片面獨立之前,聯合國大會,其第四委員會及殖民地問題特別委員會,均已就變羅德西亞問題作成許多決議,及其片面獨立之後,聯合國安理會更制定對之制裁之方法,羅德西亞問題在聯合國中頗為重要。第五章即專門討論羅德西亞問題與聯合國。 第六章分為二節,一為羅德西亞問題之最近發展,因在前述各章不及寫入,故在第六章第一節作綜合性之評述。至於第六章第二節,則為對羅德西亞問題之發展提出管窺之見。 本文承大法官黃教授正銘於百忙中賜予指導與鼓勵,始克完成,謹此致謝。 目前國內有關羅德西亞問師之書刊資料甚少,且本文牽涉之範圍至廣,凡羅德四亞、地、埋、植族政策,經濟政策,對英關係,對南非葡萄牙關係,與非洲國家及聯合國之關係,均需討論。故本文雖費時半年,幾經修改,疏漏之處,仍所難免,且本問題目前仍在發展之中,且後當繼續注意,隨時增補闕遣,是所深願。
5

非洲團結組織發展之研究

楊宗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際茲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之今日,非洲獨立國家之興起,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已形成一種舉足輕重之力量。而當前非洲大陸情勢之演變,則以非洲團結組織發展之傾向,最為世人所關注。本文即針對此一重要課題,加以研究部析。 全文共有五章十四節,在研究方法上則採取「敘述與分析並重」之原則,從敘述中明瞭問題之縱切面,從分析中窺探問題之橫切面,期將非洲團結組織之成立及其發展之經過作一扼要而深入之探討。 本文曾於民國五十五年仲夏參加亞洲基金會所舉辦之非洲問題論文比賽獲獎,嗣承徐家驥教授抽暇指導,得以擴充篇幅及充實內容,始告順利完成,謹向徐師敬表謝忱。再本文復蒙衣索匹亞記者蓋達丘(Getacno Pisia)及行政院新聞局駐馬拉威,金巿剛果,象牙海岸等新聞參事處惠予提供資料,併此致謝。 非洲團結組織仍在繼續發展,嗣後當隨時注意增補闕遺。目前討論非洲國家或非洲區域組織之專著雖與日俱增,但有關本問題之論著尚不多見,尤以非洲團結組織歷屆高層會議及部長理事會議之正式紀錄仍欠齊備,研究上頗感困難,失漏之處自所不免,誠祈學人選進予以指正,是所感禱。
6

中國後冷戰時期在非洲之外交政策行為:新殖民主義? / China's post-cold war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in africa: neo-colonialism?

馬茉莉, Monika, Maliszewsk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ne
7

中華民國與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關係探討:甚麼是可能促使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放棄或避諱承認中華民國的因素? / The ROC and Its Relations with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What Are the Possible Factors Prompting Sub-Saharan African States to Withdraw or Refrain Recognition of the ROC?

馬小科, Maia, Francisc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分析構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決定中斷或抑制承認中華民國為主權國家原因。過去的幾十年來,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目大幅下降,大部分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都在其中。舉例來說,1964年是中華民國在非洲地區外交上的 峰期,台北獲得了22個國家的承認。然而,現今只剩下3個國家的承認。 這個研究計劃,企圖藉由關注研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不繼續承認台北的動機,使這種趨勢能更加被瞭解。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自1960年以來,中華民國已經將非洲視為在其謀求國際承認最有潛力的區域。而在這個層面,便不能輕忽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驅使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北京當局在推動提昇這些國家的整體國家利益上所擁有的能力,對中華民國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友邦國家而言,是推動他們轉向,開啟兩個中國外交競爭的一股重要力量。為了解釋這一種傾向,本文應用了新現實主義理論和其中的“bandwagon behaviour”模說明。 筆者預期本文能達到的目的包含了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中華民國與非洲的關係,用來評估非洲國家對於此問題所持有的立場。筆者希望能夠針對現今中華民國和非洲國家間脆弱的外交地位,帶來新的見解,並進一步提供關於非洲各國和中華民國之間關係的科學論證。 / This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reasons shaping the sub-Saharan African states’ decisions in withdrawing or refraining from recogniz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In the last decades the number of the ROC’s diplomatic allies has decreased drastically and the majority of states located south of the Sahara Desert have taken part in this process. For instance, at the peak of its success in Africa in 1964, Taipei was recognized by twenty two countries. Yet, today it is only recognized by three states. The research conducted is an attempt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trend by focusing on the sub-Saharan African states’ motivations in not extending recognition to Taipei. This is important because since the 1960s, Africa has become a potential area in the ROC’s quest for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In this regard, one should not disregard the rol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in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Beijing’s capacity in advancing these states national interests has been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in diverting sub-Saharan countries’ allegiance from the ROC in the two China’s diplomatic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explain this tendency, the Neo-realism theory and its “bandwagon” behavior will be applied. The expected contributions from this work include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ROC-Africa relations in which an evaluation of the African stance regarding this issue is proposed. The author hopes to bring new insights on the current vulnerable diplomatic position of the ROC in Africa, thus further contributing to the scientific debate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frican countries and the ROC.
8

中共對非洲之能源外交政策研究 / China's foreign policy of the energy in Africa

胡乾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中共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受到世人的高度矚目,亦被國際公認為崛起的大國。但由於中共生產的石油無法滿足經濟成長需求,自西元1993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後,西元2004年更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能源進口國,這成為中共經濟成長甚至是國家安定最大的隱憂。在無法自給自足的情況下,中共採取一系列包含「走出去」等能源供應多元化方面的能源外交策略以確保其油源供應穩定,以支撐其快速的經濟發展狀況。 中共與非洲國家在政治上保有良好的傳統友誼,而非洲豐富的資源能彌補中共能源供給缺口,並且非洲擁有適合中共產品生存的市場,這使得非洲產油國成為中共能源外交的主要對象。在手段上,中共重視與非洲在政治、安全、經濟等方面之合作關係,為求實質加強與非洲合作關係,以利能源外交在非洲國家的拓展。 因此,本文嘗試在經濟、政治與安全領域,以文獻分析法來探討中共對非洲能源外交手段與影響,及中共對非洲能源外交之成果與未來趨勢。 關鍵字:中共、非洲、能源外交 /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and is recognized as a rising power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 oil production of the PRC does not meet the need of economic growth. China has imported oil since 1993 and has surpassed Japan to become the second largest energy importing country since 2004, which is the biggest threat to economic growth and nation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PRC.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being self-sufficient, the PRC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diversified energy supply and energy diplomacy strategy, including “going global”, to ensure a stable supply of oil source and to support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C has maintained a good political friendship with African countries. The rich resources in Africa can make up for the energy supply shortage of the PRC. African market is necessary for the survival of Made-in-China products, which makes the African oil-producing countries the main objects of the PRC’s energy diplomacy. In terms of means, the PRC values the collaboration with African nations in politics, security, and economy; also, it strengthens cooperation with African nations to facilitate energy diplomacy.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nergy diplomatic means and impact of the PRC on Africa with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ls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PRC in the energy diplomacy with Africa and the future trend is discussed. Key word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RC), Africa, Energy Diplomacy
9

冷戰後日本與非洲關係 /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Africa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林秀鳳, Lin, Hsiu-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從利益的觀點切入,研究冷戰後日本與非洲關係。透過國內因素、國際因素及國際建制三方面,研究日本對非洲政策的改變,及追求的國家利益改變。。日本與非洲交往主要在獲得兩種利益,一是政治利益,一是經濟利益,政治利益為國際威望和入常機會;經濟利益則定義為確保能源、礦產和取得海外商業發展。冷戰期間日本對非洲僅存在著經濟利益的追求,1993年第一屆東京國際非洲發展會議(Toky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frican Development, TICAD)的召開,則代表著日本開始追求政治利益。 從國內政治權力來看,1993年的東京國際非洲發展會議,其實是外務省為了順應國際非洲援助熱潮和提升官僚地位的手段之一。90年代無論日本財界、大藏省、經濟產業省及自民黨竹下派都以亞洲為中心,態度消極,故外務省僅能提倡「南南協力」來加強日非間的經濟利益。TICAD只能說是外務省獨立運作的會議,僅能以增加無償援助和技術援助的方式,加強日非關係。2001年森喜朗(Yoshiro Mori)和小泉純一郎(Ichiro Koizumi)等為首的清和政策研究會(簡稱清和研),勢力正式上升後,「官邸領導」的政治模式出現,首相個人重視非洲政策,於是外務省的權力也藉此勝出,舉凡大使館、JICA辦事處等數目都增加。尤其北非埃及、南非和東非衣索比亞對日本來說,政治意義特別重要。 2005年聯合國爭常失敗後,檢討過發現非洲國家日本正視到若要取得政治利益,必須加強非洲關係,於是追求政治利益開始優先經濟利益。首先從ODA分配就能發現,即使ODA預算持續減少,也未影響到非洲地區得到的分配比例,受到排擠的卻是以往日本重視的亞洲地區。另一方面,21世紀後非洲經濟成長快速,經濟成長率平均6%,財界開始對非洲發生興趣,過去「經濟大國」路線,經濟產業省追求經濟利益掛帥的經濟外交,再度出現。在貿易方面,雖然日非間的貿易型態改變不大,但2001年起,對非洲貿易就一直保持赤字,顯示日本較依賴非洲的商品。在投資方面,日本企業也逐漸增加非洲投資,除了基礎建設,服務及金融等非製造業的投資趨勢也取代以往著重製造業投資的趨勢。在援助方面,東部非洲是日本援助的重點區域,而2013年12月因為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影響,日本增加對西非的援助,顯示政治利益仍然優先經濟利益。 最後,由TICAD觀察,發現在聯合國援助體制中,日本由制度追隨者逐漸成為領導者,日非正創造共同的經濟利益,但日本能否藉此創造共同的政治利益則不明朗。 /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Africa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with points of profits. The author explores domestic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aid regimes in Japan to find how Japan’s policy towards Africa and its pursuited state profits have changed. Japan’s engagement with Africa mainly focuses on the pursuit of two profits. The political one is status of superpower and its bid to a permanent memb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the economic one is the energy /resource security and its overseas business expansion. During the Cold War, Japan only pursued economic profits from Africa utill the opening of Toky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frican Development, TICAD I in 1993, a symbol of political profits pursuing. The MOFA set up TICAD I as a forum to follow the international issues, solving African problems while maintaining its power among other departments. In 1990s, TICADs, held by the MOFA alone, provided aid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maintain Japan-Africa partnership. The MOFA also promoted the South-South Cooperration to gain economic profits while businessmen, beaurocrats in the MOF and the METI as well as the FDP politicians were Asia-centric and uninterested in Africa. When SEIWAKEN, led by Ichiro Koizumi, got strong in 2001, a politician-led government was formed. Whenever the prime minister turned his attention towards Africa, the power of the MOFA outweighs others, as the number of ambassadors and JICA offices in Africa increased. Some African countries, like Egypt, South Africa and Ethiopia are politically important to Japan. Failure to bid for a permanent seat on the UNSC in 2005 made Japan realize that it should stengthen its partnership with Africa if it tries to gain political profits. Political profits became Japan’s priority. First, the ODA allocation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decreasing one in Asia, the share in Africa has never decreased even though the budget is shrinking on the whole. On the contrary, Economy in Africa is soaring with an average of 6% since the 21st centur, which attracts business investments. Economic Giant Policy which the METI once promoted to pursue economic profits came to life again. The trade pattern between Japan and Africa doesn’t change much; however, Japan relies on Africa’s resource for sure since its trade with Africa became deficit in 2001. Japan’s FDI to Africa grow. Investments in non-manufacture like fundamentals, service and financial industry are much more than those in manufacture. Besides, Japan’s humanitarian aid increase in Western Africa also shows its priority in political profits. Until the Ebola virus offbreak in December 2013, Japan’s most foreign aid was sent to Eastern Africa. 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TICADs that Japan is transcending from follower to a leader in United Nations aid regime. Japan and Africa are economically beneficial.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if they will be politically beneficial profits in the future.
10

美國與第三世界之關係--經援政策之探討

畢祖安, BI,Z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家以經濟援助之酬庸方式,作為對外政策之工具由來已久。二次大戰后,隨著美蘇 對峙,冷戰格局擴大,經濟援助成為美國圍堵政策工具,在馬歇爾計劃實施后,援助 對象擴及亞、非、拉丁美洲等國家,經援遂成為美國與第三世界全面關系中重要一環 。然美國此項政策,因其跨政經層面;兼具理想與現實;且溶入東西衝突與南北對抗 之中,故具高度復雜性和實驗性。本篇論文研究目的即是想從美國經援第三世界互動 關系中,能對經援政策之工具性價值,有較確切清晰地了解。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論文分析架構簡述如下: 第一章 導論:說明論文研究動機目的,範圍限制和研究方法架構。 第二章 經援政策之歷史演變:以經援前期,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四階段,分別闡 述其時代背景及政策目標重點。 第三章 經援政策之執行輸出:首先分析美援之區域分配及其重點,再以以色列、埃 及、巴基斯坦四個首要受授國作個案分析,并討論八十年代后,美國對中南美洲和非 洲之經援政策。 第四章 經援批判觀點及體制協調:從主觀意識上批判觀點和客觀存在之經援體制二 個角度,加以剖析。 第五章 經援政策之評估:綜合歸納各方評估意見,闡明美國經援之特性和限度。 第六章 結論:面臨國際秩序重整,遞嬗多變的時代,合作與發展成為未來世局發展 的契機和方向,據此展望美援政策之未來動向。

Page generated in 0.020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