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西屬初期菲律賓土著的華貨消費市場(1571-1620) / Chinese merchandise market of philippine inhabitants during the early Spanish Period (1571-1620)

西班牙人於1521年抵達菲律賓的宿霧島(Cebu),在1565年在該島建立了他們在亞洲第一個殖民據點,由於無法與比他們早來到東方的葡萄牙人競爭,西人在第一任菲律賓總督黎牙實比(Miguel Lopez de Legazpi, 1565-1572)的率領下,於1571年將據點移往呂宋島的馬尼拉,此後全力發展與中國的貿易,再以中國貿易所得的絲綢等商品,與新西班牙進行著名的「大帆船貿易」,或者稱為太平洋貿易、太平洋絲路。西屬以前的菲律賓群島在東南亞地區中,發展較為遲緩,沒有可以支持貿易的商品,因此轉口貿易成為菲島西人的生命線,連接中國、菲律賓、美洲的中菲貿易與大帆船貿易是維持殖民地繁榮的必要條件。
William Lytle Schurz的名著The Manila Galleon一書中曾說:「馬尼拉不過是中國和墨西哥之間的中間站,此項貿易最巨額的主要商品絲綢在該地匯集,以便越過太平洋。」大部分有關中菲貿易的研究也都與此同調,認為馬尼拉是中國與美洲之間的中間站、轉口港,但身為中間站的西屬菲律賓殖民地,真的就只是「中間站」而已嗎?無疑地,對於經營大帆船貿易的西班牙商人,或者「中國─美洲」貿易而言,馬尼拉不過是一個中國貨物與美洲白銀的交換地點,或是中國絲綢越過太平洋之前的儲存地而已。但16、17世紀的馬尼拉貿易並不完全等同於大帆船貿易或者中美貿易,每年透過中菲貿易從中國出口到菲律賓的中國貨物,有相當一部分是提供菲律賓地區消費的,因此中菲貿易與馬尼拉市場,並非完全依賴大帆船貿易而存在,亦不等同於大帆船貿易的一部分。
菲律賓在地市場中的華貨消費者,有身為殖民者的西班牙人,有因為貿易前來的華人與日人,還有人數眾多的菲律賓土著。西人與日人在西屬菲律賓的人數有限,旅菲華人雖有一定規模,但華人人數的增減,並沒有影響華貨輸入的數量,故華人亦非菲島在地市場的主要華貨消費者。菲島在地市場中,外來群體的華貨消費量不大,因此菲律賓土著在華貨消費中,必然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土著是在地市場中人數最多的群體,分布於群島各地,早在西班牙殖民前,土著與中國已有長期的貿易往來。西屬以前的中菲貿易,即土著與中國間的貿易,規模有限,而且土著每年消費的華貨數量不多。何以在西班牙統治之後,菲島土著的華貨消費能夠迅速增加,成為在地市場中重要的消費群體?究竟菲律賓土著市場在西班牙殖民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讓原本華貨消費量不大的土著,成為重要的購買者。菲律賓土著消費市場,在西屬初期的變化和重整,以及對華貨消費的增加是筆者在本文中希望討論的主題。同時希望藉這篇論文的寫作,闡述菲律賓在地市場的重要性和土著消費的角色,補充目前中菲貿易研究裡,較少受到重視的部分。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4153018
Creators蕭軒竹, Hsiao, Hsuan-Chu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