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張載人性論研究

本論文之研究是以張載的人性論為中心課題。
第壹章緒論部份,旨在說明人性論是張載思想體系的重心,並以此證明張載人性論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從當代對張載思想的研究來看,顯然有將張載的思想視為「唯氣論」的傾向,致使一般人認為張載是因其「氣」的觀念獨樹一格,而在中國思想史上奠定了他的地位。然而,張載之被視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係因其分性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念奠定了理學人性論的基礎,因而得與周敦頤、程顯、程頤並稱「周張二程」。由此可見,張載地位的確定,是因其人性論而來。此外,就張載本人的學思用心來看,開展出他整個「正蒙」、「眨愚」、「訂頑」教化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乃是其人性論,而其「氣化論」則是他用以興繼儒學的手段。近人之所以特重張載的氣化論,而忽略其人性論,可以說是受到大陸唯物觀點的影響,因此,本文的寫作乃嘗試以人性論為重心來探討張載的思想體系,期能凸顯出張載人性論的重要性。
第貳章至第肆章則是本論文的正文部份,係以張載的人性論為重心展開研究。第貳章首先往上推究其人性論的理論基礎-氣化論; 第參章接著就探討其人性論的具體內容; 最後第肆章往下探討其人性論落實在人性修養的相關議題,如命、心、變化氣質等等。總的來說,人性根源於氣之性,因此,人性之中也就蘊涵有天性的靈明純善,此即為「天地之性」; 但因稟氣有清濁厚薄之異,所以也就產生了障蔽靈明本性的「氣質之性」。因此,人必需要透過變化氣質的修養過程才能「善反」「天地之性」的純粹至善。
第伍章結論部份,旨在探討張載人性論在中國思想史上意義: 一則為儒家的人性理論建立了本體論基礎; 一則是成為宋元時期理學家論性的基礎,就這一點而言,張載的人性論可以說在某一種程度上解決了自先秦以來就聚訟紛紛的人性善惡的問題。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165
Creators包玉玲, Bao, Yu-L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