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1
  • 19
  • 2
  • 1
  • Tagged with
  • 22
  • 22
  • 8
  • 8
  • 7
  • 6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人的性格─以歷史文獻比較途徑為例 / Study on Taiwanese character─By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pproach

廖立偉, Liao, Li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進入歷史時代,自荷、西統治起算,歷經明鄭、清代、日本統治、戰後的中華民國,迄今約有四百年的歷史,因政權的更迭與先後移民的融合,使得「台灣人」的定義成為一個相當複雜的課題,研究台灣人的性格自然更易產生分歧。首先、需探討何謂「台灣人」?本文則從跨時空的角度,分別以1. 地理空間的移居、 2.心理的認同歸屬, 3.他者的相對稱呼, 4. 法律身分的意義等四個視角進行深入剖析,發現欲解決定義台灣人的困難性,唯有承認台灣是一移民社會,承認「台灣人」是不同時期不同來源的移民所共同累積的總名,方能合理看待與解釋台灣人性格的共性與殊性。 其次、如何研究「台灣人的性格」?本文所指的「性格」是「一個社群中多數人的心理和行為」,學界常以「眾趨性格」或「國民性」稱之。而「台灣人的性格」牽涉到台灣歷代社會變遷對島上住民的影響,因此本文採用歷史社會學 (Historical Sociology) 的歷史文獻比較途徑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pproach),並配合文獻分析法,將不同時空文本對於台灣人性格的描述抽繹歸納,再進一步析論政治、經濟,與文化等不同來源對性格形成之可能影響。 根據本文從不同時空與視角的歷史文獻中,整理發現台灣人性格存在若干的共性與殊性,其可再歸類如以下四項: 1. 移民原鄉的複製:即好鬥、逐利(功利)、迷信的特質。 2. 不同族群的特殊性格,分別提及南島語族、閩南、粵東客家、以及島嶼制約的不同特質。 3. 族群交融下的共通性格:打拼、務實、急功近利;俗尚拼貼;唯新是鶩不易持久,大眾有一窩蜂盲從的特質。 4. 特殊政經環境下的扭曲:因過往歷史中的被出賣經驗、戰後國際政治操作的挫敗感,以及島內不同族群成長記憶的隔閡,造成台灣民眾產生某種價值認同的錯亂,容易出現如欠缺自信、不安、悲情意識等消極情緒的集體性格,。 關於各時代「台灣人」的組成,文獻中或多或少有”偏指特定對象的性格與行為特徵”的情形,統整歸納時無可避免會有”族群區隔”與”時間割裂”的窘境。一般研究以關鍵事件將時間劃分為若干個歷史階段,但事實上時間本是持續流動的自然狀態,先後融入台灣島嶼的不同族裔累積的台灣人性格是有機的生命延展,本文僅能針對文獻描述較顯露的特徵予以歸納,並總結研究過程發現的問題與建議。
2

張載人性論研究

包玉玲, Bao, Y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是以張載的人性論為中心課題。 第壹章緒論部份,旨在說明人性論是張載思想體系的重心,並以此證明張載人性論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從當代對張載思想的研究來看,顯然有將張載的思想視為「唯氣論」的傾向,致使一般人認為張載是因其「氣」的觀念獨樹一格,而在中國思想史上奠定了他的地位。然而,張載之被視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係因其分性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念奠定了理學人性論的基礎,因而得與周敦頤、程顯、程頤並稱「周張二程」。由此可見,張載地位的確定,是因其人性論而來。此外,就張載本人的學思用心來看,開展出他整個「正蒙」、「眨愚」、「訂頑」教化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乃是其人性論,而其「氣化論」則是他用以興繼儒學的手段。近人之所以特重張載的氣化論,而忽略其人性論,可以說是受到大陸唯物觀點的影響,因此,本文的寫作乃嘗試以人性論為重心來探討張載的思想體系,期能凸顯出張載人性論的重要性。 第貳章至第肆章則是本論文的正文部份,係以張載的人性論為重心展開研究。第貳章首先往上推究其人性論的理論基礎-氣化論; 第參章接著就探討其人性論的具體內容; 最後第肆章往下探討其人性論落實在人性修養的相關議題,如命、心、變化氣質等等。總的來說,人性根源於氣之性,因此,人性之中也就蘊涵有天性的靈明純善,此即為「天地之性」; 但因稟氣有清濁厚薄之異,所以也就產生了障蔽靈明本性的「氣質之性」。因此,人必需要透過變化氣質的修養過程才能「善反」「天地之性」的純粹至善。 第伍章結論部份,旨在探討張載人性論在中國思想史上意義: 一則為儒家的人性理論建立了本體論基礎; 一則是成為宋元時期理學家論性的基礎,就這一點而言,張載的人性論可以說在某一種程度上解決了自先秦以來就聚訟紛紛的人性善惡的問題。
3

從民生哲學論馬克思之階級理論 / On Marx's Theory of Class: a View of Sun Yat Sen's Philosophy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彭繼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旨在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以及方法。第二章討論中山先生的民生哲學。從民生哲學的思想淵源說起,並研究民生哲學的內涵,其根本在於人性的發揚,而民生哲學的展望則在於儒家仁學的落實。第三章說明馬克思的階級理論,其思想受社會主義思朝及德國哲學的影響,從而在唯物的基礎上產生階級思想,所有制是階級的成因,只有消滅階級、實行共產,才能復歸人的本質。第四章是民生哲學和馬克思階段理論的比較。由思想根源、人性內涵以及文化哲學的實踐等三個方面來說明。第一節剖析進化的與辯證的思維,並闡明人我關係之不同,再對馬克思理論之歷史定論主義傾向作一解析。第二節從人性上作一比較,分仁與社會性、互助與鬥爭兩個層面討論。第三節則從文化哲學上作一比較、強調人文精神與唯物化的約主義的差異,並歸結到共產主義幻滅現實。第五章結論。
4

尼布爾的政治思想

黃昭弘, HUANG, ZHAO-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就美國當代思想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u, 1892-1971) 的政治思想,加 以系統的整理、分析、評價與比較。為論述的方便本論文共分成七章。 第一章:尼布爾的生平與著作。尼布爾的政治思想是時代的產物。因此研究他的政治 思想必須由他的生平與所處的時代著手。 第二章:有罪的人─論人性。雖說尼布爾的政治思想是時代的產物,但是他對於政治 問題的分析卻是基於基督教的人性觀。尼布爾承襲了奧古斯丁的「原罪觀」,認為人 人都是有罪的。由於人人都有罪,因此人人都有權力的慾望。尼布爾就是由這種對人 性的基本看法而推論出整個政治思想的體系。 第三章:權力鬥爭的社會─論權力。尼布爾主張,人是社會的動物,個人不能離群索 居。又主張,政治的行為主要是在團體與團體之間的關係中表達的,而具有權力慾望 的個人所結合而成的團體(社會)與團體之間的關係,必然是種權力鬥爭的關係。 第四章:權力的規範─論政治倫理。權力運用不當,結果必然造成權力的腐化。因此 權力必須加以適當的規範。權力的規範也就是政治的倫理。尼布爾在論政治倫理時, 是由基督教的倫理開始討論的。他認為最高的倫理標準是「愛」─一種犧牲的愛。但 是這個絕對的倫理標準有罪的人是永遠達不到的。 第五章:合理的政治社會─論政府與民主。公道是政治社會的最高倫理規範,那麼一 個政治社會如何才能達到公道的標準呢?尼布爾指出,一個政治社會必須首先以政府 的力量建立秩序,這是建立公道的政治社會的首一步驟。次一步驟,必須政府的權力 有外有制度上的制衡,期使政府的權力既維持秩序又不損及公道。 第六章:世界秩序的維持─論國際政治。在尼布爾的觀念裡,國際社會與國家社會一 樣,也存在著團體(國家)與團體(國家)之間的權力鬥爭,團體(國家)間權力鬥 爭的結果也會造成國際社會無政府的混亂狀態。可是為解決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 尼布爾並不如解決國家社會的無政府狀態那樣,以民主的政府加以解決。 第七章:結論。本章是就尼布爾的政治思想作一綜合的論述,共加以適當的檢討與評 價。尼布爾的政治思想是二十世紀旳時代呼聲。研究他的思想,可有助於我人瞭解時 代的現象,也有助於我人解決時代的問題。 關於本論文的寫作方法,有一點必須加以說明:本論文的撰寫,除了分章節之外,各 章(第一章與第七章除外)之後都有結語。為了行文的方便,各章的本文著重在尼布 爾思想的闡述與分析。如有進一步說明必要者,或有撰者個人意見者,大都在註解中 說明。結語則就各該章的主要論點加以綜合論述,並提出個人的批評,在適當處並與 中西相關思想家的朼想加以比較。 /
5

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自然氣本論研究

許錦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明代中期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的哲學型態為自然氣本論,此一哲學強調「理在氣中」、「理在事中」、「理在情中」。日用倫常中的規則即是天理流行的結果。但此一型態的哲學並不能視為是他律的道德哲學,因為 他們的工夫實踐仍是要合內外之道的。他們要將內在的道德良知﹝此良知是有限度的道德直覺,是屬於弱性的良知﹞與外在的聖人禮教,在兩者相互的權衡中來實踐。明清的自然氣本論者是主張「人性向善論」的,而此一性善論與孟子的「人性本善論」是有差異的。羅、王、吳可說是自然氣本論哲學的發端,而此哲學型態最成熟、典型的代表人物即是戴震。因此戴震這類型的哲學出現,並非是突然的,他仍然可在明清哲學的脈絡中來看出其端倪的。
6

教育學傳記研究課程之美學探究-在臺灣高等學府中的發展及其教育意涵 / An aesthetic inquiry into “Pedagogical Biography Study” course:it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in the Taiwanese university

沈奕君, Shen, 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學傳記研究乃是19世紀初期發跡於德國教育學的新興派典。2001年,在臺灣教育學傳記研究學者的專業旨趣下,於政治大學的教育學院中以一門研究所層級的課程型態現身。研究者在修習該課堂的學習歷程中,開展出不同視域的世界觀,發生內在思想及學習樣態的轉變,原生命存有的傷痛經驗也逐漸舒緩治癒。同時,在修習課堂滿兩年,體察到課堂群體他者亦產生相似的學習轉變歷程,生發過往受教經驗中不曾有過的「美」之體驗。作為中等教育的師資培育生,基於對現今教育現況「苦難」的體悟,進而欲探究教育學傳記研究課堂的美學價值,它對師資培育歷程將存在何種教育意涵與啟示。 本研究以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於2014年開設的「教育學傳記研究」課堂作為美學文本,採美學探究取向進行實徵性的研究。透過爬梳教育學傳記研究領域在德國的發展,及其蘊涵的學理內涵,以勾勒其美學的價值,並解讀與詮釋課堂中三位學習者學習體驗的口述經驗資料,最後綜合美學論述觀點以及學習者於教育學傳記研究課室中的互動經驗,探討該課程在臺灣高等學府脈絡下呈顯「悟」、「變」、「識」的美學樣貌;同時揭露傳記性經驗陶養的知識觀、以「生命的理解」作為教育行動的基礎、對人性關懷的教育行動三面向的教育意涵。整體而言,教育學傳記研究課堂的存在正朝向還原長久以來在「人力資源」論述中人被異化的教育本質,企圖孕育一種能變革社會的深化動能,在陶養的循環歷程中開顯出「人性關懷」的教育使命。 / Pedagogical Biography Study has become a research paradigm for educational studies in Germany since the 19th century. Its values, principles and significance were put into practice as a graduate-level course i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 Taipei, Taiwan in 2001. The author, who also participated in this academic journey, has developed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viewing the world throughout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course has contributed to a changed outlook on life for me, including the change of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consolation for the loss of my cousin. Most importantly, with the two-year-long participation in the course, it became self-evident that I share similar transitional experiences with my classmates, which brought about an unprecedented aesthetic experience. As a stud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I am well aware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in Taiwan is “suffering.” Therefore, I attempted to inquire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Pedagogical Biography Study” course and explore it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in teacher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based on an aesthetic inquiry into the “Pedagogical Biography Study” course, which was offered in Fall, 2014. Individual oral narratives as well as the conversation among class members were treated as aesthetic tex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ocuments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Pedagogical Biography Study in Germany, this research constructed its aesthetic significance. Besides, I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three class members’ narratives of their learning process throughout the semester. At the end, I integrated the aesthetic discourse and the learners’ interactional experience to discuss three kinds of aesthetic conceptions, Awareness, Change and Consciousness. Furthermore, three elements of pedagogical implication were found: 1) the conception of knowledge constructed by biographical experiences, 2) an educational practice agency of understanding the life and 3) taking educational practice with the concern for humanity. In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unraveled the existence of the Pedagogical Biography Study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 and discovered the possibility of restoring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which has long been ignored in the social discourse of “human resources.” It attempted to provok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o launch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of raising the concern for humanity in the Bildung process.
7

三民主義人類進化論之人性論基礎 /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Nature in Dr. Sun Yat-Sen's Human Evolu- tion Theory

陳述之, Chen, Shu C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之研究目的有兩個層次:首先是探討三民主義之人類進化論與人性論。其次是研究三民主義之人類進化論與人性論的關聯。以見三民主義的人類進化論,是以其人性論為基礎。   本研究認為,三民主義的人性論肯定人性為:「人皆有之的自覺認識、自覺實踐能力。但各人所稟程度不同。此一能力是本之生元,源之於生物進化。並使人異於萬物,優於萬物。」   三民主義的人類進化論則是:「主張人類及其所創造物逐漸滿足人類互助圖存的目的之變化過程的理論。」   由人性論與人類進化論的關聯可知,三民主義的人類進化論在其人性論的主導貫串下,成為「人本的人類進化論」。即人類進化乃是人性自然發抒、自我完善的外顯現象。人類進化乃是發於人性,亦為人性所成就。是以人類進化的意義,在於其符合人性。人類進化的一切製作,皆必須有助人性發展。   此外,本研究認為三民主義欲在實際作用中豁顯其正面意義,必須先由學術上加以揚棄、重建,方可修整出可資運用、認知的體系。因此,傳承前賢的研究,將三民主義更加學術化、理論化,應具有為人類未來找尋出路的意義。這是本研究的未來展望所在。
8

產品、網路評論與消費者特質類別對網路口碑效果之影響 / The effect of product, internet comment, and consumer types on eWOM.

施得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針對近年來消費者從被動地由廠商給予到主動搜尋產品資訊的趨勢,本研究欲探討網路口碑效果影響消費者在面對不同種類產品時所產生的認知差異與偏好的改變。 過去探討網路口碑對消費者的影響往往著重於網路口碑本身的性質,諸如口碑的傳播路徑、口碑所在網站的社群關係或是參考團體的影響力等。然而在網路口碑的傳遞過程當中,除了作為訊號的網路評論之外,還有發訊者:產品及重要的口碑接受者:消費者這兩方。為補足過去研究網路口碑效果的缺陷,本研究希望結合三方的觀點一併探究網路評論的類型、產品類型與消費者類型之間的影響關係,及是否會有任何交互作用的產生。 研究方法以問卷方式進行,樣本選擇經常上網人口的大宗:大學生為主要受測對象,並以ANOVA及t檢定探討網路口碑對於消費者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大部分的研究假設皆受到支持,總合研究結果如下: 1. 評論的正負、產品與消費者類別對於消費者產品態度、評論有用度及影響度皆有獨立的顯著影響 2. 評論的正負、產品與消費者類別等兩兩變數之間甚至是三個變數之間有交互作用產生,而使口碑傳播的結果或有不同。廠商在執行網路行銷活動或面對不同目標市場的消費者時應採取適當的因應辦法,以達到市場有效率的目的。 / The trend of receiving product information given passively by firms has been changed to actively searching the information by consume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nts to find out the effects of electronic word-of-mouth (eWOM) to differences in consumer’s cognition and preference changes. In the past, the research of eWOM always focu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WOM, like spreading path, the community relationship or the influence of reference groups etc.. However, eWOM not only includes e-comments, but the sender of the comments. To make up the gap of the past researches, this study wants to combine different product categories, types of comments and types of consumers and explore their influences to each other and potential interactions. This study distributes questionnaires to frequent internet users: college students and uses ANOVA and t test to examine the regression model.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the followings: 1. Different product categories, comment types and consumer types each have independent influences on consumer’s attitude and cognition. 2. The interactions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duct categories, comment types and consumer types influence the eWOM effect and consumer’s attitude. Firms should select appropriate internet marketing methods corresponding to their target consumers in order to achieve market efficiency.
9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之哲學反省

范姜琇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道:「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對於哲學的革命性解說也顯示在他對於經濟的解說之中,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當中指出黑格爾唯心論所理解的國家概念,僅是將國家視為如同仲裁個人利益衝突的更高理性,是公共利益的守護者;但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本身存在著階級的分劃,經濟活動之中存在著人對人的壓迫,這個概念式存在的國家反以公共的善為名,實際上卻只是既得利益階級的利用工具。這種國家概念只是虛偽的國家概念。唯有「否定既存的哲學」,否定現存哲學世界的世界觀,才能夠使得現存世界與概念吻合,德國哲學的主要缺陷就在於:「它認為不消滅哲學本身,就能使哲學變成現實」;因此馬克思說:「你們不在現實中實現哲學,就不能消滅哲學」 。柯西Karl Korsch (1886~1961)認為對馬克思而言,這種對哲學的「批判」之意義也同樣適用於對經濟之批判,因此他仿照馬克思的話說:「你們不在現實中實現經濟,就不能消滅經濟」 。馬克思就如他在《資本論》中所說的,旨在揭發當代經濟的奧秘,同時亦欲對之前的經濟學家的經濟理論進行革命。 經濟的本身,一方面是一種自然的規律,因為人類面對著一個不爭的事實,即:我們必須透過我們人類的勞動,改變大自然的形式,來滿足我們的需求,延續我們的生命;經濟學家始終都必須承認經濟是基於一個自然的現實活動,因此從未有一個經濟學家否認,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根本泉源。 另一方面,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僅僅以其自我的勞動,來滿足維繫自我生存的物質需求。因此,交易是經濟的自然現象,經濟活動本身必然是透過交易的這項社會行為達到其實現。此外,面對著自然的資源,人的需求是無限的,但是資源卻是有限;所以經濟活動的本身,它必然也是一個物質的分配系統,就如同經濟學家薩穆爾遜(Paul A.Samuelson)定義經濟理論為:「分析社會及其成員如何決定、使用其有限的生產質料,生產各種物質,藉諸或不藉諸貨幣,分配與社會中之個人與群體,以滿足其現今與將來需求。經濟學分析成本與效益,以改善社會的生產與分配系統」 。 價值是一個極為抽象的名詞,但是在具體的經濟現象與活動當中,卻是具象的。它可以指涉人的創造物質的勞動,可以指涉物質對於人的需求的可能;它也可以作為分配系統的根據,所以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必須要對價值在經濟現象當中之具象有所說明以及解釋。馬克思也不例外,從經濟思想史的理解當中,馬克思以其勞動價值學說建構他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批判的基石,同時也以此作為建構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基礎。李敖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以「再見馬克思」為題,似乎說明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但是英國的社會學家紀登斯(Giddens)認為,馬克思所謂的「一個幽靈在歐洲徘徊」,這個他稱之為幽靈的社會主義,之所以仍在歐洲徘徊,是因為我們不能簡單地放棄那些推動他們前進的價值和理想,因為這些價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我們社會與經濟發展所創造的美好生活中所不可少的 。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乃是對於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價值解說之革命,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繼承。在其《剩餘價值理論史》的鉅作當中,馬克思對於威廉配第(William Patty)、亞當斯密(Adam Smith),以及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價值論述多所批評,所以本論文的第一章將論述他們的價值理論,以瞭解這些經濟思想家們對於價值概念的論述,以及馬克思對於這種價值論述的批評,藉此瞭解價值理論的歷史發展,並從中釐清問題之脈絡,以利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作一個基礎的理解。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繼承,同時也是一種改革,因此在第二章中企圖延續第一章的論述呈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之內容及其涵義,並說明馬克思對於這種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 如前所述,經濟活動必然包含物質的分配系統,或是稱之為「經濟秩序/制度」,馬克思以勞動價值理論作為基點,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多所批評,本論文嘗試在第三章中說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以及分析在資本主義之資本積累、再生產的模式下,將形成供需不均衡的生產過剩問題。以及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將如何因著這樣的內在生產關係,工人之勞動與生產工具的相分離,而資本家如何在掌握資本、掌握生產工具的情形下,進行階級的剝削,乃致引發資本主義的種種危機。 任何一種社會理論不但需要一種理論的一貫性,同時也考驗其可實踐性,因為社會的主體是「人」,要解釋人的社會行為,便必須要對人之自由的行為的社會定位有所說明,在第四章當中,本論文之研究議題,所謂「哲學探討」之意義,便是在於說明馬克思在經濟制度當中的人之定位問題;除了說明馬克思自黑格爾及費爾巴哈處所繼承而來的人的本質理論觀點,並說明馬克思對他們的理論的批評與改進。加以反省人的本質在勞動異化的情形下,工人與資本家所扮演的剝削者與被剝削的角色是如何進行的,以作為本論文的結論。
10

測謊在刑事訴訟中之法律地位

劉思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首先介紹測謊的原理及測謊之作業流程,在對測謊有基本認識之前提下,將有助於理解接下來本文所要探討的測謊之法律性質及其對基本權所造成之干預。所謂測謊,係指施測者對受測人以測謊儀器實施檢測,檢測中由施測人向受測者就預定問題發問,受測人回答問題時經由儀器記錄其生理及心理回應,再由施測者就記錄判別解讀,製作成報告載明受測人種種回應是否顯示其說謊。由於人在下意識地努力去隱蔽真實情形時,通常會發生非常微妙之心理變化,並隨之引起身體外部之生理變化,因此,測謊其實就是結合生理學、心理學及物理學之一門新學科。 測謊涉及受測者為憲法所保障之身體的完整自主、隱私權、不自證己罪特權與人性尊嚴,乃國家訴追機關有意欲之措施所欲達到之目的的直接結果,在性質上應屬強制處分。由於違反受測者意願所為之測謊,係對人類精神-心靈空間之侵入,人類的意思自由與陳述自由完全遭到排除,淪為國家行為之客體,嚴重侵害個人之人性尊嚴,故即使有法律授權仍屬違憲。至於在同意測謊的情形,不能謂係對人性尊嚴之侵害或限制,反倒是人性尊嚴之保障與實踐。因為任何對人性尊嚴的保護,均不允許違反人性尊嚴主體的意思。是故,受測者之同意是唯一可能使測謊處分正當化之依據,因此有必要探討同意之測謊處分在法律上應如何評價、其法理依據何在、有何限制,及應具備哪些要件等問題。 接下來要探討的,是符合一定要件之測謊,在刑事訴訟中是否有證據能力。本文先就最早使用測謊儀器之美國開始,次就歐陸法系之德國對測謊證據能力之處理作比較法上之觀察,最後再說明我國實務與學說之見解,以了解外國法與我國法之差異,尋繹是否以及在何等程度內可援引外國法作為我國法之參考,並提出本文見解,認為測謊檢查結果若與本案犯罪事實相關者,必須未經禁止使用,且經嚴格證明之合法調查程序後,始能取得證據能力,作為認定犯罪事實之依據。因此,本文即從1證據使用禁止及2嚴格證明兩個面向探討測謊結果之證據能力。最後,在肯定測謊檢查結果具有證據能力之前提下,探討其對待證事實之證明力並作結。

Page generated in 0.05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