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4
  • 1
  • Tagged with
  • 5
  • 5
  • 5
  • 5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自我意識、自我坦露與寂寞感之關係研究

陳麗婉, CHEN, LI-W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下列的關係: 1•寂寞感是否因性別、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 2•自我意識和寂寞感的關係為何?不同自我意識程度者,其寂寞感是否不同? 3•自我坦露與寂寞感有何關係?不同自我坦露方式,其寂寞感是否不同? 4•性別、年齡、自我意識、自我坦露與寂寞感有何關係? 本研究以大台北地區高中和大學生為對象,研究工具包括(1)寂寞量表,(2)自 我意識量表,(3)自我坦露量表,(4)個人排遣時間方式。研究中主要使用的統 計方法為:多變項變異數分析、變異數分析、Scheffe′法事後考驗等。 研究結果如下: 1•年齡在寂寞感程度上:就寂寞感總量表、寂寞無助、缺乏友伴、歸屬感弱而言, 皆不因年齡不同而有差異。 2•性別在寂寞或程度上有顯著差異:其中就總量表言,無差異,男生在寂寞無助上 得分較高,女生在歸屬感弱得分較高。 3•自我意識與寂寞感有顯著關係:其中「個人自我意識」與寂寞感呈顯著負相關, 「公眾自我意」與寂寞感呈不顯著零相關,「社會焦慮」與寂寞感呈極顯著正相關。 4•自我坦露與寂寞感呈顯著相關:就中學組言,對母親、父親、男女性朋友、老師 的坦露均呈顯著負相關;而就大學組而言,則對父親、母親、男女性朋友的自我坦露 與寂寞感呈顯寞負相關,對老師的自我坦露與寂寞感無關,並且自我坦露程度不同, 其寂寞感有不同的程度。 綜合以上結果,加以討論,並對教育及輔導工作提出若干建議。
2

大台北地區消費者對各國服飾產品態度之研究

裘明昌, QIU,MING-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探索大台北地區消費者對義大利、日本、中華民國、韓國、美國等 國家的服飾產品態度。並瞭解消費者的自我意議高低、購買及使用經驗多寡與消費者 態度間的關係。 第一章緒論首先敘述本研究的背景及動機。第二節說明本研究的範圍、包括產品、國 家別、樣本的選取等,第三節則闡述本研究所欲達成的目的為何? 第四節根據研究的 自變項、應變項來說明研究的假設。 第二章敘述與本研究有關的理論及文獻探討,第一節為消費者行為理論,包括消費者 行為模式E–K–B Model, 有關態度方面的相關理論。第二節為相關研究文獻探討, 分別討論過去學者研究的問題及發現。第三節則摘要本國學者的一些相關研究及發現 。 第三章主要在說明研究方法,對研究的內容作-扼要性的報告。第一節說明研究流程 ,第二節則根據理論,將本研究的觀念架構加以表達。第三節報告研究的設計重點, 第四節為問卷設計的說明。第五節抽樣方法則討論樣本的選取,資料的收集方法。第 六節為研究資料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首先說明抽樣的結果包括全體樣本對各國服飾產品態度的平均數及標準差、各 種人口統計變項的交叉分析表、消費者自我意識、購買及使用經驗;最後說明消費者 對服飾產品的認知及訊息來源。 第五章說明運用統計方法變異數分析分析消費者對不國家態度差異以及不同消費者群 體差異,並檢定研究所做假設。第六章則說明研究的結論以及在市場行銷上的涵義。
3

男女大學生的外表吸引力知覺與自我檢校、自我意識關係之研究 /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perception and self-monitoring, self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劉翠華, Liu, Tsu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由自評的角度,利用三種測量指標來探討臺灣地區大學生外表吸引方知覺的現況,內容包括外表知覺、身體滿意度、俊男美女自覺;其次,探討性別與外表吸引力知覺的關係;最後,再探討外表吸引方知覺與自我檢校、自我意識的關係。   本研究以以臺灣地區各公私立大學院校畢生為取樣對象,有效樣本計有479人(男239人、女240人)。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外表知覺量表」、「身體滿意度量表」、「俊男美女自覺量表」、「自我檢校量表」和「自我意識量表」。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皮爾森積差相關、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變分析和典型相關。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外表吸引力知覺的現況方面:     (一)大學生的外表知覺接近中上程度,對自己的身體傾向於有點滿意,認為自己有些符合俊男美女的條件。     (二)身體滿意度經因素分析共得「身材體貌」、「五官部位」、「氧質舉止」三類滿意度,其排行順序由高而低依序為「氣質舉止」、「五官部位」、「身材體貌」。俊男美女自覺經因素分析共得「內在美特質」、「柔性外在美」、「剛性外在美」三類,其排行順序由高而低依序為「內在美特質」、「柔性外在美」、「剛性外在美」。   二、性別和外表吸引力知覺的關係方面:     (一)男女大學生在外表知覺上有顯著差異,此差異表現在「體重意識」、「重視外表」、「在乎外表」「外表對事業之影響」上。亦即女生的體重意識顯著高於男生;女生顯著地比男生更重視外表、更在乎外表;男生顯著地比女生更認為外表會影響事業成功。     (二)男女大學生在身體滿意度上有顯著的差異,此差異反映在「身材體貌」上,亦即男生顯著地比女生對自己的身材體貌更傾向於「有點滿意」。     (三)男女大學生在俊男美女自覺上有顯著的差異,此差異反映在「柔性外在美」與「剛性外在美」上,亦即女生顯著地比男生認為自己更符合「柔性外在美」、更不符合「剛性外在美」。   三、外表吸引力知覺和自我檢校的關係方面:     (一)大學生的外表知覺與自我檢校大致呈顯著的正相關,其中,以「注意穿著、在意流行」與「重視外表」、「在乎外表」之相關最高。     (二)大學生的身體滿意度大致與自我檢校呈顯著的相關,其中,身體滿意度與「調整表現、符合要求」之相關較強;與「符合團體期望」則呈負相關。     (三)大學生的俊男美女自覺與其我檢校呈顯著的正相關,其中,以「內在美特質」與「觀察敏銳」、「即興表演」、「調整表現、符合要求」之相關較高。   四、外表吸引力知覺和自我意識的關係方面:     (一)大學生的外表知覺與自我意識呈顯著的相關,其中以「重視外表」、「在乎外表」與「外表意識」,「一般印象」之相關最高,「外表自評」、「性感魅力」典「社會焦慮」則呈顯著的負相關。     (二)大李生的身體滿意度與自我意識有顯著的相關,其中,身體滿意度各分量表與「情緒覺知」、「自我反省」、「外表意識」均呈顯著正相關;與「社會焦慮」、「一般印象」則呈顯著負相關。     (三)大學生的俊男美女自覺與自我意識大致呈顯著正相關,其中,以「柔性外在美」與「外表意識」的相關較高,「內在美特質」與「情緒覺知」、「自我反省,之相關亦高。   五、大學生的外表知覺、身體滿意度、俊男美女自覺與自我檢校、自我意識之間共可抽出四組顯著的典型相關。
4

產品、網路評論與消費者特質類別對網路口碑效果之影響 / The effect of product, internet comment, and consumer types on eWOM.

施得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針對近年來消費者從被動地由廠商給予到主動搜尋產品資訊的趨勢,本研究欲探討網路口碑效果影響消費者在面對不同種類產品時所產生的認知差異與偏好的改變。 過去探討網路口碑對消費者的影響往往著重於網路口碑本身的性質,諸如口碑的傳播路徑、口碑所在網站的社群關係或是參考團體的影響力等。然而在網路口碑的傳遞過程當中,除了作為訊號的網路評論之外,還有發訊者:產品及重要的口碑接受者:消費者這兩方。為補足過去研究網路口碑效果的缺陷,本研究希望結合三方的觀點一併探究網路評論的類型、產品類型與消費者類型之間的影響關係,及是否會有任何交互作用的產生。 研究方法以問卷方式進行,樣本選擇經常上網人口的大宗:大學生為主要受測對象,並以ANOVA及t檢定探討網路口碑對於消費者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大部分的研究假設皆受到支持,總合研究結果如下: 1. 評論的正負、產品與消費者類別對於消費者產品態度、評論有用度及影響度皆有獨立的顯著影響 2. 評論的正負、產品與消費者類別等兩兩變數之間甚至是三個變數之間有交互作用產生,而使口碑傳播的結果或有不同。廠商在執行網路行銷活動或面對不同目標市場的消費者時應採取適當的因應辦法,以達到市場有效率的目的。 / The trend of receiving product information given passively by firms has been changed to actively searching the information by consume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nts to find out the effects of electronic word-of-mouth (eWOM) to differences in consumer’s cognition and preference changes. In the past, the research of eWOM always focu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WOM, like spreading path, the community relationship or the influence of reference groups etc.. However, eWOM not only includes e-comments, but the sender of the comments. To make up the gap of the past researches, this study wants to combine different product categories, types of comments and types of consumers and explore their influences to each other and potential interactions. This study distributes questionnaires to frequent internet users: college students and uses ANOVA and t test to examine the regression model.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the followings: 1. Different product categories, comment types and consumer types each have independent influences on consumer’s attitude and cognition. 2. The interactions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duct categories, comment types and consumer types influence the eWOM effect and consumer’s attitude. Firms should select appropriate internet marketing methods corresponding to their target consumers in order to achieve market efficiency.
5

吸煙行爲: 排列路徑方法 / Smoking Behaviors: A Permutation Approach

司亭牧, Tim Stahl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從2009-2010全國成人煙草使用率的調查數據,研討不同類型的戒菸方式對於個體行為異質性所造成的影響。先前的研究顯示有意願想要戒菸的吸菸者有外部戒菸控制方式的需求,然而我們無法在有限的研究中找出相同的吸煙者不滿意對於外部戒菸的控制需求。此外我們發現,高成癮率和高程度的吸菸量提高吸煙者對尼古丁替代物或其他藥物的需求。我們在這份研究中甚至發現,無知的雙曲線貼現吸煙者降低外部需求的戒菸者對於禁煙令或香煙稅當中的關係。 / Using data from the 2009-2010 National Adult Tobacco Surve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e heterogeneity of individual behaviors affects deman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essation supports.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smokers with a desire to quit have a demand for external cessation controls, however, there is limited research into how those same smokers demand individual disutility decreasing supports like nicotine replacement or counseling. We find that high addiction and consumption levels increase the demand for nicotine replacement or other medication. We also find support linking naïf hyperbolic discounters to lower demand for external cessation supports like smoking bans or cigarette taxes.

Page generated in 0.02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