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6
  • 6
  • 6
  • 4
  • 4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外表吸引力、學業成就、工作成敗的月暈效應及其對成敗歸因的影響

鍾玉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個人某一特徵或特質的正負社會價值,而形成對其全部的印象即所謂的 月暈效應。過去有許多研究都證明了外表吸引力此一特質具有此種效果, 而從文化的觀點來看,對中國人來說學業成就很可能也是引發月暈效應的 一個重要特質。因此,本研究利用故事實驗法,以照片及文字操弄了目標 人的外表吸引力之美醜、學業成就的高低及目標人參加書法比賽結果之成 功或失敗。研究樣本為342位國一學生,在看過故事說明書之後分別對 目標人在特質擁有程度及未來生活成就上加以評量以瞭解外表吸引力及學 業成就二種特質是否在此兩方產生月暈效應。除此之外,並要受試對目標 人參加比賽結果的成功或失敗在八個歸因項目上(可歸為內在或外在歸因 )評量其重要性。最後為瞭解外表吸引力及學業成就的影響力是否有其限 制性,因此請受試在三種其他的比賽作業上(包括畫圖比賽、運動比賽及 烹飪比賽)評量目標人其成功的可能性。研究結果發現:外表吸引力及學 業成就顯著的影響了受試對目標人擁有正向特質程度及未來生活成就的評 量,即對於外表好看或學業成就高的目標人,會認為其具有較多正向的特 質且未來的生活發展較好。且在學業成就高╱外表吸引人的情況下目標人 擁有正向之人格特質的程度最高;在學成就低╱外表不吸引人的情況下目 標人擁有正向之人格特質的程度最低。而在歸因項上的影響則顯示對於學 業成就高或外表吸引人者較易對其成功作內在歸因,而對其失敗作外在歸 因。此外,在其他三種比賽作業上的評量結果發現外表吸引力及學業成就 高低對運動比賽成功可能性的影響並無顯著差異且學業成就高低在烹飪比 賽項上的影響也不顯著,此一結果顯示外表吸引力及學業成就的月暈效應 之影響力在不同的比賽作業上確有其限制性。
2

女性外表吸引力、自我監控與瘦身美容消費行為關係之研究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self-monitoring and dieting behavior

郭美英, Kuo, Me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台北市、台南市之女性人口為研究對象,針對台灣地區女性探討外表吸引力、自我監控與瘦身美容消費行為間的關係,目的在:一、了解台灣地區女性使用瘦身美容方式及產品的消費行為及外表吸引力知覺的現況;二、探討台灣地區女性外表吸引力知覺、自我監控及人口統計變項與其使用瘦身美容方式及產品的消費行為關係;三、探討台灣地區女性人口統計變項、自我監控與其外表吸引知覺的關係;四、提供瘦身美容相關產業制定行銷策略的建議。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包括「瘦身美容消費行為量表」、「外表知覺量表」、「身體滿意度量表」、「俊男美女自覺量表」及「自我監控量表」。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因素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及t考驗。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瘦身美容消費行為現況:   消費者最常使用保養、色彩化粧品,且每月願意花費3335元購買這類產品,其次為利用運動來達到瘦身美容的目的,不過,消費者對於使用手術、吃藥的方式來達到瘦身美容目的,仍舊是使用機率不大,因此消費者依然是使用較為一般性的瘦身美容方式及產品來達瘦身美容效果的目的。   二、外表吸引力現況:   台灣地區女性認為外表長得好看,對人際交往及事業成功是有利的,而且對於重視外表方面,態度是傾向於大致上同意,認為自己擁有特色、氣質及魅力,但卻不認為自己長得好看,且覺得自己胖了些,並擔心自己變胖,並認為自己符合內在美及柔性外在美特質。   三、瘦身美容消費行為與外表吸引力之關係:   重度使用瘦身美容相關產品的女性對於自己外表吸引力知覺為:重視外表、在乎外表、體重意識高,即認為自己過重,也愈怕胖,認為自己較符合剛性外在美,外表對於事業或人際的發展,佔重要的地位。   四、瘦身美容消費行為與自我監控之關係:   高自我監控者,較不會使用瘦身美容相關產品,相對的,低自我監控者,較會使用瘦身美容產品。   五、瘦身美容消費行為與人口統計變項之關係:   重度使用瘦身美容相關產品之人口統計變項為:產品25~39歲,教育程度為大學,每月可支配金錢為100,000元以上,婚友狀況為有異性朋友但不固定,或已婚或曾結過婚,從事自由業或為自營企業負責人之女性,工作中,常須與人面對面接觸,接觸對象以男性為主,應工作需要,外表佔重要或非常重要的角色。   六、外表吸引力與人口統計變項之關係:   外表吸引力知覺在「外表知覺」、「身體滿意度」及「俊男美女自覺」呈現不同方向的相關係。   七、瘦身美容消費行為與外表吸引力、自我監控、人口統計變項有典型相關。
3

美貌、工讀型態與學業成就 / Beauty, part-time works typ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莊承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大專生的學業成就,如何受到學生本身的外表吸引力以及工讀的型態所影響。本研究使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所建構的「九十二學年度大三學生問卷調查」以及「九十三學年度大專畢業生畢業後一年問卷調查」,以univariate probit model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具外表吸引力的學生,在平均成績超過80分的機率,比外表較不具外表吸引力的學生高出5.6%;二、具外表吸引力的學生,在進入班級排名前10%的機率較不具外表吸引力的學生高出3.7%;三、雖然從事校外工讀對於學業成就有負面影響,不過從事校內工讀反而對於學業成就有正面影響。 接著以內生性分析的結果顯示,外表吸引力以及校外工讀與學業成就之間存在內生性問題。在recursive bivariate probit model估計下,外表吸引力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仍舊為正向顯著,且男學生的外表吸引力對於學業成就之影響高於女學生;至於校外工讀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在recursive bivariate probit model估計下反而轉變為正,表示在考慮內生性問題之後,校外工讀反而對於學業成就具有正向影響。 最後以trivariate probit model探討外表吸引力、校外工讀以及學業成就三者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在控制外表吸引力下,校外工讀對於學業成就的影響差異並不大,工讀的負面效果並不會因為具有外表吸引力而有所減緩。
4

外表、聲音與性別角色對異性吸引之影響 /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vocal attractiveness, and sex-roles orientation on opposite-sex attraction

黃小玲, Huang, Hsiao I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外表、聲音與性別角色對異性吸引之影響,因此以呈現目標人物之照片、錄音帶及性別角色特質描述來操弄目標人物的外表吸引力(高、低)、聲音吸引力(高、低)及性別角色傾向(符合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不符合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三個獨變項,並以人際判斷量表為依變項,採用受試者間設計,請受試者對所呈現之目標人物作印象判斷,最後再將趼究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了解受試者對異性吸引在此三項特徵上受影響的情形。   本研究之有效受試者為288位大專學生(包括政大與中國工商大專生,其男女生各144名),研究程序乃是請他們在看了目標人物的照片、聽了目標人物的聲音及看完同班同學對目標人物看法的描述後,以所發給的「人際判斷量表」對目標人物做一些印象判斷(實際目的則是測量其異性吸引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一)高外表吸引力或高聲音吸引力者較低外表吸引力或低聲音吸引力者顯著的引起男女生受試者較愉快的情緒經驗及較高的喜歡與交往的動機,亦即異性吸引程度較高。(二)「外表吸引力」與「聲音吸引力」有交互作用存在,且發現就男生受試者而言,「聲音吸引力」與「性別角色」二變項也有交互作用存在。(三)目標人物之不同性別角色特質描述對男女生受試者之情緒及異性吸引有不同的影響。就男生受試者而言,目標人物之性別角色特質描述符合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者較不符合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者引起受試者較愉快的情緒經驗及較高的喜歡與交往的動機;就女生受試者而言,則結果與男生正好相反,即目標人物之性別角色特質描述不符合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者較符合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者引起受試者較愉快的情緒經驗及較高的喜歡與交往的動機。(四)受試者的外表吸引力自評、聲音吸引力自評、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高低、是否已有男(女)朋友等干擾變項均不會影響目標人物之外表吸引力高低、聲音吸引力高低及性別角色傾向對異性吸引之影響效果。   本研究最後乃針對不符合假設之結之結果提出討論,並提出本研究之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兩性關係的調適及教育輔導上之參考。 /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vocal attractiveness and sex-roles orientation on opposite-sex attraction. 288 subjects(144 male and144 female)were shown an opposite-sex target's photograph of high or low physical attractiveness,a tape of high or low vocal attractiveness,and a description of the target who appeared to be sex-role-congruent or incon-gruent in his(her) trait. Then subjects judged the target's attraction on the Interpersonal Judgment Scale. Result indicated that(1)high physically or vocally attractive evoked significantly more pleasant mood and greater attraction than low physically or vocally attractive target. (2)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vocal attractiveness was significant, and also foun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ocal attractiveness and sex-roles was significant for male subjects. (3)the target's different description of sex-roles evoked different effects for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For male subjects, the target's sex-role was congruous with sex-role stereotypes that evoked more pleasant mood and greater attraction than sex-role was not congruous with sex-role stereotypes. For female subjects, the target's sex-role was not congruous with sex-role stereotypes that evoked more pleasant mood and greater attraction than sex-role was congruous with sex-role ster-eotypes. (4)analysis did not reveal the impacts of self rating of subjects' own physical and vocal attractiveness, sex-role stereotypes, and whether had or not boyfriends (girlfriends) on opposite-sex attraction. Th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nd vocal attrac-tiveness, and sex-roles on opposite-sex attraction are discussed.
5

男女大學生的外表吸引力知覺與自我檢校、自我意識關係之研究 /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perception and self-monitoring, self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劉翠華, Liu, Tsu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由自評的角度,利用三種測量指標來探討臺灣地區大學生外表吸引方知覺的現況,內容包括外表知覺、身體滿意度、俊男美女自覺;其次,探討性別與外表吸引力知覺的關係;最後,再探討外表吸引方知覺與自我檢校、自我意識的關係。   本研究以以臺灣地區各公私立大學院校畢生為取樣對象,有效樣本計有479人(男239人、女240人)。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外表知覺量表」、「身體滿意度量表」、「俊男美女自覺量表」、「自我檢校量表」和「自我意識量表」。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皮爾森積差相關、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變分析和典型相關。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外表吸引力知覺的現況方面:     (一)大學生的外表知覺接近中上程度,對自己的身體傾向於有點滿意,認為自己有些符合俊男美女的條件。     (二)身體滿意度經因素分析共得「身材體貌」、「五官部位」、「氧質舉止」三類滿意度,其排行順序由高而低依序為「氣質舉止」、「五官部位」、「身材體貌」。俊男美女自覺經因素分析共得「內在美特質」、「柔性外在美」、「剛性外在美」三類,其排行順序由高而低依序為「內在美特質」、「柔性外在美」、「剛性外在美」。   二、性別和外表吸引力知覺的關係方面:     (一)男女大學生在外表知覺上有顯著差異,此差異表現在「體重意識」、「重視外表」、「在乎外表」「外表對事業之影響」上。亦即女生的體重意識顯著高於男生;女生顯著地比男生更重視外表、更在乎外表;男生顯著地比女生更認為外表會影響事業成功。     (二)男女大學生在身體滿意度上有顯著的差異,此差異反映在「身材體貌」上,亦即男生顯著地比女生對自己的身材體貌更傾向於「有點滿意」。     (三)男女大學生在俊男美女自覺上有顯著的差異,此差異反映在「柔性外在美」與「剛性外在美」上,亦即女生顯著地比男生認為自己更符合「柔性外在美」、更不符合「剛性外在美」。   三、外表吸引力知覺和自我檢校的關係方面:     (一)大學生的外表知覺與自我檢校大致呈顯著的正相關,其中,以「注意穿著、在意流行」與「重視外表」、「在乎外表」之相關最高。     (二)大學生的身體滿意度大致與自我檢校呈顯著的相關,其中,身體滿意度與「調整表現、符合要求」之相關較強;與「符合團體期望」則呈負相關。     (三)大學生的俊男美女自覺與其我檢校呈顯著的正相關,其中,以「內在美特質」與「觀察敏銳」、「即興表演」、「調整表現、符合要求」之相關較高。   四、外表吸引力知覺和自我意識的關係方面:     (一)大學生的外表知覺與自我意識呈顯著的相關,其中以「重視外表」、「在乎外表」與「外表意識」,「一般印象」之相關最高,「外表自評」、「性感魅力」典「社會焦慮」則呈顯著的負相關。     (二)大李生的身體滿意度與自我意識有顯著的相關,其中,身體滿意度各分量表與「情緒覺知」、「自我反省」、「外表意識」均呈顯著正相關;與「社會焦慮」、「一般印象」則呈顯著負相關。     (三)大學生的俊男美女自覺與自我意識大致呈顯著正相關,其中,以「柔性外在美」與「外表意識」的相關較高,「內在美特質」與「情緒覺知」、「自我反省,之相關亦高。   五、大學生的外表知覺、身體滿意度、俊男美女自覺與自我檢校、自我意識之間共可抽出四組顯著的典型相關。
6

大學生的社會焦慮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 Social anxiety and its correlat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何春慧, Ho, Chuen-H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地區大學生社會焦慮的現況,並探討影響社會焦慮的相關因素;其次,探討社會焦慮對溝通行為造成之影響;最後,再探討影響溝通行為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取樣對象為台灣地區公私立大學院校學生,有效樣本共計572人(男生274人,女生298人)。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包括「互動焦慮量表」、「外表知覺量表」、「依附風格量表」、「目標導向量表」、「間接談話風格量表」和「溝通滿意度量表」六種。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和典型相關。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社會焦慮的現況方面: 大學生的社會焦慮接近中等程度,大學生表示在一般社會互動情境中最容易感到害羞、不自在;其次,與權威人物互動時會感到相當程度的焦慮;而在陌生情境則會感到有點焦慮。 二.性別、依附風格、外表知覺及目標導向與社會焦慮之關係: (一)男生的陌生情境焦慮顯著高於女生;女生則比男生更容易在社會情境中感到緊張、不自在。 (二)逃避型與焦慮矛盾型的大學生顯著比安全型的大學生更容易感到社會焦慮。 (三)大學生外表知覺中的「性感魅力」、「外表自評」與社會焦慮之負相關最高。 (四)大學生目標導向中的「成長取向」、「証明取向」與社會焦慮中的「緊張彆扭」之負相關最高。  三.社會焦慮與間接談話風格、溝通滿意度之關係: (一)大學生的社會焦慮與間接談話風格之關係:「緊張彆扭」與「間接詮釋」之負相關最高;而「權威人物焦慮」、「陌生情境焦慮」與「間接表達」之間呈正相關。 (二)大學生的社會焦慮與溝通滿意度有顯著的負相關,其中「陌生情境焦慮」、「緊張彆扭」與「對談話整體性的滿意反應」之負相關最高。 四.性別、依附風格、外表知覺及目標導向與間接談話風格、溝通滿意度之關係: (一)性別在溝通行為上之差異:男生顯著地比女生更常使用間接談話風格;而女生的溝通滿意度顯著高於男生。 (二)依附風格在溝通行為上之差異:逃避型與焦慮矛盾型顯著地比安全型的大學生更常用間接的方式來表達;其溝通滿意度也顯著低於安全型的大學生。 (三)外表知覺與溝通行為之關係:「外表對人際之影響」、「外表對事業之影響」與間接談話風格呈顯著的正相關;「外表自評」、「性感魅力」、「重視外表」與「對談話整體性的滿意反應」之正相關最高。 (四)目標導向與溝通行為之關係:「証明取向」、「成長取向」與「間接詮釋」之正相關最高;「成長取向」、「証明取向」與「對談話整體性的滿意反應」、「自由互動」之正相關最高。  五.大學生的依附風格、外表知覺及目標導向與社會焦慮、間接談話風格、溝通滿意度之間共可抽出四組顯著的典型相關。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及教育與輔導工作之參考。 /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The second purpose was to investigate how gender, attachment styl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goal orientation approach related to social anxiety. The third purpose was to study how social anxiety influences style of language use and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nteraction and Social Anxiousness Scale (Leary, 1983), Attachment Scale (Mikulincer, 1990), Goal Orientation Inventory (Dykman, 1998),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ventory (Wu & Liu, 1994), Conversational Indirectness Scale (Holtgraves, 1997),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Inventory (Hecht, 1978) were administered to 572 college students from 13 universities in Taiwan. The results supported most hypothese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nxiety was of moderate degree, bu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American samples reported in Leary’s study (1983).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on overall social anxiety; however, males were more anxious in meeting strangers and females felt more uncomfortable in social situ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secure students, both avoidant and anxious-ambivalent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socially anxious. The more students perceived themselves to be physically unattractive, the more socially anxious they felt. Both growth-seeking and validation-seeking goal orientation approach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cial anxiety.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social anxiety was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ndirectness of conversation, but nega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2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