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美貌、工讀型態與學業成就 / Beauty, part-time works typ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莊承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大專生的學業成就,如何受到學生本身的外表吸引力以及工讀的型態所影響。本研究使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所建構的「九十二學年度大三學生問卷調查」以及「九十三學年度大專畢業生畢業後一年問卷調查」,以univariate probit model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具外表吸引力的學生,在平均成績超過80分的機率,比外表較不具外表吸引力的學生高出5.6%;二、具外表吸引力的學生,在進入班級排名前10%的機率較不具外表吸引力的學生高出3.7%;三、雖然從事校外工讀對於學業成就有負面影響,不過從事校內工讀反而對於學業成就有正面影響。 接著以內生性分析的結果顯示,外表吸引力以及校外工讀與學業成就之間存在內生性問題。在recursive bivariate probit model估計下,外表吸引力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仍舊為正向顯著,且男學生的外表吸引力對於學業成就之影響高於女學生;至於校外工讀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在recursive bivariate probit model估計下反而轉變為正,表示在考慮內生性問題之後,校外工讀反而對於學業成就具有正向影響。 最後以trivariate probit model探討外表吸引力、校外工讀以及學業成就三者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在控制外表吸引力下,校外工讀對於學業成就的影響差異並不大,工讀的負面效果並不會因為具有外表吸引力而有所減緩。
2

不同權屬別醫院之績效研究: 分量迴歸之應用

周東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透過 Chernozhukov and Hansen (2005,2006) 的工具變數分量迴歸模型(IVQR)探討台灣醫院權屬別對於醫院績效的影響。 相較於簡單線性迴歸模型, 透過工具變數分量迴歸方法不僅能夠完整描繪醫院績效的條件分配, 亦能修正以傳統分量迴歸方法估計造成估計結果不具一致性的問題。 本文實證結果發現醫院權屬別對於醫院績效具有不對稱影響效果, 且 1999 年入院病患與 2000 年入院病患稍有差異。 醫療費用方面, 就 1999 年入院病患而言, 在住院醫療費用上, 對於醫療費用較高的族群,公立醫院病患會低於私人醫院病患。 在一年總醫療費用上, 對於醫療費用較低的族群, 公立醫院病患會高於私人醫院病患; 對於醫療費用較高的族群, 非營利財團法人醫院病患會高於私人醫院病患。 就 2000 年入院病患而言, 在住院醫療費用與一年總醫療費用上, 無論醫療費用較高或較低的族群, 公立醫院病患皆會高於私人醫院病患; 非營利財團法人醫院病患則大多在較高費用族群時才會高於私人醫院病患。 醫療品質方面, 就 1999 年與 2000 年入院病患而言, 對於存活天數較短的族群, 非營利財團法人醫院與公立醫院病患的出院後存活天數皆高於私人醫院病患; 對於存活天數較長的族群,非營利財團法人醫院與私人醫院病患間或公立醫院與私人醫院病患間, 出院後存活天數上均不存在顯著差別。 總體來說, 醫院權屬別對於醫院績效的影響效果隨著分量不同而有所差異, 這也提醒相關政府單位在查核院所績效時需特別注意,尤其在申報費用上, 是否某些族群較易出現浮報或爛報費用等現象, 造成不必要的醫療資源耗用。
3

晉升解釋模型的內生性侷限?: 中共幹部非正式關係對政績表現的影響 / Limitation of Promotion Model: the Relation between Cadre's Faction and Performance

姚伊蕙, Yao, I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問題的發想,來自對中共政治菁英晉升模型的觀察。隨著中共政治邁向制度化,學界在研究菁英晉升的模型中,時常將幹部的非正式關係與政績表現,同時做為影響其晉升的解釋變數。然而,本文的論點在於,作者認為非正式關係本身即可能會影響幹部的政績表現,若此因果關係成立,則晉升模型中的幹部政績表現即為「內生變數」,模型的估計將產生偏誤。此外,作者並認為,非正式關係對幹部的政績影響,可能依政策類型的不同,有不同的形式。在經濟政績上,「有關係」的幹部表現皆可能相較「無關係」的幹部來的出色;而在與幹部自身利益不符,且可能是代表某「派別」領導人的政策路線時,幹部的非正式關係則是以不同「派別」的差異,來影響其政績表現。研究結果中即顯示,在GDP成長率的政績中,「有非正式關係」的省長,表現平均較「無非正式關係」的省長表現較好;而胡、溫在「十一五」以「一票否決」考核節能政策中,屬胡溫派的省長表現,相較於屬「江系」與「習派」以及「無任何非正式關係」的省長,皆來的出色。非正式關係對幹部政績表現的解釋,將影響未來學者在做菁英晉升模型研究時,須進一步以「工具變數」來解決解釋變數的內生性問題。

Page generated in 0.02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