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1
  • 19
  • 2
  • 1
  • Tagged with
  • 22
  • 22
  • 8
  • 8
  • 7
  • 6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 / Breaking the lure of the goodness of nature: reassess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doctrine of sinful nature of XunZi

曾暐傑, Tseng, Wei 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代荀子人性論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當代新儒家一派對於荀子性惡論的批評,透過各種論述來強調其「性惡論」不能成立,其對於孟子的批判乃不明人性的真義,以此來貶抑荀子的思想與地位;到陳大齊、張亨、韋政通等學者,開始對於荀子「性惡論」作「客觀」疏理而欲顯現出荀子哲學的價值,但荀子的價值仍不可與孟子同日而語;一直到近年有一批學者積極闡述荀學的價值與意義。但無論荀子人性論的研究如何開展,這些研究始終有著一個迷思:始終執著於探究荀子人性論中人是否有天生的內在價值。無論是早期當代新儒家一派明言其無而以此批評荀子的人性論無根,或是近年來學者所提倡的「潛在的性善論」、「弱性善論」,或以「人觀」、「人的概念」來言其有,進而肯定荀子人性論的價值,都沒能跳出這個追求內在價值根源的窠臼。這樣的論述似乎隱含著一個思維:「性善論」才是好的有價值的,也就是我稱為受到「性善的誘惑」下的思考進路。 我認為,荀子人性論研究應該要跳脫以往以孟子性善論為基礎、以根本善為進路的思考框架,而轉以惡為核心思維去探究荀子的人性論。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正視「性惡」的正當性,不必對「惡」有所避諱;只要一套修養工夫論是將人導向美善境地的理論,就是有價值的論述,「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又有何關係呢?我將這樣的研究進路稱之為「後新荀學」。所謂「後新荀學」一則凸顯出其與「新荀學」以善為參照的論述觀點之不同,一則顯現出以後現代思維為方法去探尋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的進路──一種不追求形上價值、不追求永恆根源、不追求完滿無瑕為善必然性的思考模式。 在「後新荀學」的思維下,我們可以打破對於性惡的偏見,重新理解荀子性惡論的內涵與意義,並應該了解到,一個講求「人性本惡」的人性論也是有其正當性與價值的。進一步我們應該破除以往對於「善」的迷信,而誤將《荀子》中諸多脈絡以孟子「性善」的思維來思考,而對荀子的理論產生誤解與責難。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了解,即便人沒有內在根源的善,在現實中依舊有產生善行的可能,並不一定要以基礎主義或是本質主義那樣的思維來作思考,也就是說在儒學人性論在孟子「人性本善」一路外,荀子「人之性惡」一路也應有其合理的地位與公平的理解。因為荀子的性惡論是搭配著一套完整的修養工夫論,就整體而言其具有使人趨向善的可能與理想,由此可以正可以凸顯出荀子作為儒家的正當性及其人性論的合理性。
12

以醫療社會學脈絡比較台灣與新加坡未出生胎兒的生命尊嚴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Human Dignity of the Unborn Child between Taiwan and singapore in a context of Medical Sociology

蕭慧瑛, Shiao, Whei 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未岀生胎兒的生命尊嚴長期被在公領域被乎略。本研究以質性之焦點團體訪談法,分別在臺灣與新加坡進行24個焦點團體進行訪談。其中包括12個沒有信仰者的團體與12個有信仰者的團體,探索其對未岀生胎兒生命尊嚴的看法,以及臺灣與新加坡如何在聯合國、美國、新馬爾薩斯人口學家、優生學家與國際計畫家庭組織(International 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IPPF)所推動的家庭計畫,因追求經濟成長而選擇人口零成長的政策,導致未岀生胎兒的生命尊嚴更行惡化。 / The human dignity of the unborn child remains uncertain in public policy domain. The importance of rethinking public reasonableness becomes unavoidable in the stage of late capitalism and liberal democracy. Political power,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 are three key elements of policymaking. The human dignity of the unborn child is neglected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making of population politics. There are advocators, United Nations, United States, eugenicists, neo-Malthusians and International 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 (IPPF)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policymaking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is research first attempts to focus on the inter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five advocators and to review how the unborn child becomes missing with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policymaking. Secondly, Taiwan and Singapore are two test cases to reveal the policy follower roles who adopt the similar dream of modern states. Thirdly, since the personal religious belief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not only in shaping attitudes, but also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tical stability, sexual morality and gender equality. This research adopts qualitative approach the focus group interview to compare the attitude of human dignity of the unborn child between the faith-based people with non-faith people both in Taiwan and Singapore. In this research 24 focus groups will be organized across Taiwan and Singapore, each country contains 12 groups. Each country contains 6 faith-based focus groups and 6 non-faith focus groups. Attempt to find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of population policy between Taiwan and Singapore and to explore how the religious values and the concept of human dignity of the unborn child excluded in the process of demographic policymaking.
13

從中山先生人性觀論馬克思異化說之謬誤

翁振耀, Weng, Zhen-Y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言。敘述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 第二章:探討異化問題之產原因。 第三章:就馬克思異化論,作一綜合說明與評估。 第四章:從中山先生之人性觀,指述馬克思異化說人性觀之謬誤。 第五章:指出馬克思異化說無法解決異化問題,反以惡濟惡,並從中西文化之會通, 探討真正解決之道。 第六章:結論。就全文作一總結。
14

冷凍食品品管制度之研究

傅玉華, Fu, Y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及限制。 第二章為目前冷凍食品工廠遭遇之主要問題。 第三章為冷凍食品工廠建立品管制度時,應考量之品管組織型式。 第四章敘述量規儀器之管理、校驗、使用與保養,並敘述設備維護之作業。 第五章敘述原料供應來源之調查,及品質能力之分析,並評比分級。 第六章說明冷凍食品之製程管制。 第七章及第八章說明製品管制程序、內部品質稽核程序及資料之回饋。 第九章討論冷凍食品品質成本之分類及項目。 第十章敘述顧客訴願處理程序。 第十一章說明冬凍食品工廠現場工作人員人性面之研究,並強調人性管理之重要性。 第十二章說明如何增進品管意識,並達到培植品管人才之目的。 最後一章為結論及建議。
15

Facebook企業粉絲頁之危機溝通效果:探討 人性化語調、危機情境與危機回應策略之影響 /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ivity with consumers in corporate crises on Facebook fan pages:the effect of conversational human voice ,crisis situations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吳懋嫻, Wu, Mao Hs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Facebook企業粉絲頁進行危機溝通之效果。由於企業粉絲頁在訊息與互動策略上都與傳統官方網站截然不同,其中如同朋友般對話口吻的「人性化語調」(conversational human voice),可說是現今國內企業粉絲頁的主要溝通特色。然而,在危機溝通的情境下,企業粉絲頁卻往往採用官方口吻,使用較傳統的新聞稿模式,似乎未因應粉絲頁特性而採取相適的溝通策略,其溝通效果如何值得加以探討。同時,綜觀過去危機溝通文獻,多數研究仍聚焦於驗證危機情境與回應策略間對應關係,預測危機溝通效果的實用性,並未深入討論訊息策略的內容,也尚未有粉絲頁平台上的效果研究。因此,本論文即以「人性化語調」的概念切入,檢視該訊息策略於危機情境中的溝通效果,以探討企業於粉絲專頁上進行危機溝通的可能之有效策略,以及企業於社群媒體進行危機溝通之可行性。 實驗設計主要以「產品瑕疵」為危機情境,三個操弄變項包含危機責任程度(小╱大)、回應策略(遞減╱重建)、與人性化語調(低╱高),以2 × 2 × 2之組間設計實驗設計,驗證危機溝通的效果(組織聲譽,正負面口碑行為意向)。 研究結果發現,不論組織責任大小,重建策略皆帶來正面溝通效果;而人性化語調雖然在組織聲譽、正面口碑行為意向上無顯著的效益,但能有效減緩負面口碑行為意向,尤其在危機責任大的情境下,採取重建策略與人性化語調高的溝通組合能更加強其緩和負面口碑行為之成效。顯示危機回應策略相關理論在企業粉絲專頁的情境依然適用,但在具體溝通策略與內容的設計上,必須進一步考量危機情境與所使用之溝通平台,也表示國內企業對於社群媒體之公關管理必須加以重視。 / “Conversational human voice” is one of the key features in how Taiwan’s corporations communicate on their Facebook fanpages,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how they communicate on their corporate websites. And yet, how such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work during a time of crisis remains unknown; thus,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versational human voice in the scope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cluded: human voice (low/high), crisis responsibility (low/high),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strategy (diminish/rebuild);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included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word-of-mouth (WOM) intentions. The key finding included positive effects of constructive strategies on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WOM intention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ast literature. Although human voice was found with no main effects on reputation or WOM intentions, human voice was effective in reducing negative WOM, when the crisis responsibility was high and construc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was employed. This implies that consumers who are exposed to more human-tone messages on the fanpages are less likely to boycott the product should there be a relevant crisis, and thus, social med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should be valued and managed in corporate public relations efforts.
16

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

賴慶鴻, LAI, GING-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董仲舒之政治思想,以春秋繁露、史記、漢書及其對策、書論、賦頌、文集為主 要資料,並參佐當世及以前與其政治思想有關之記載,與後人著作之引申和評述。為 力求研究態度之客觀及無所偏失,多方旁徵博引,以使理論與史實兼顧。其中雖偶語 涉稱羨或評騭,亦皆出自內心對其思想之體認,非敢故意抑揚損益,妄加臆斷。 本論文之內容分為導論、第一章至第六章、結論。 導論:主要說明董仲舒政治思想之性質與義蘊,俾對其思想先有一概括性之認識。 第一章:董仲舒之牛平與著作。仲舒生於鈿漢初,據考證約在惠帝與呂后年間。景帝 時為博士,善治春秋,學士多師尊之。武帝即位參與賢良對策,任江都相,從此為武 帝所重,位未鼎足,知在公卿之上。中廢為中大夫。因為人廉直,公孫弘嫉之,乃薦 為膠西相,恐久獲罪,病免歸家,以修學著書為事,年老以壽終於家。仲舒所著,皆 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蕃露.清 明、竹林之屬,復數十篇,十餘萬言。而今所傳者,除漢書所載等外,要為春秋繁露 一書。春秋繁露之真偽問題,論者頗多,惟莫衷一是。吾人以為其書為後人收輯而成 ,縱或非全由仲舒所著,然中多根極理要之言,作為研究其政治思想之用,當無不可 。 第二章:董仲舒政治思想之時代背景與淵源。四漢初七十餘年間,正為中央集權君主 專制形成之過程,亦正是道、法、儒三家思想爭勝之時期。道家思想之全盛是在高祖 至文帝時期,其間採「清靜無為」,與民休養生息之政策,府庫充盈後,思圖以振作 ;文景時代申韓刑名之學興起,法家得勢。及自武帝即位,遂採「罷黜百家,獨尊儒 術」之政策,儒家自此定於一尊,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之主流,仲舒處於道法儒爭勝之 時代,自亦深受時代之影響,而其思想淵源卻以儒家及陰陽家者為主,故漢書謂仲舒 為「始推陰陽,為儒者宗」。 第三章:董仲舒論人性與正名。仲舒論政以人性為起點,從人性論可了解其論政之態 度。孟子主張性善,於為政重明倫教;化荀子主性惡,其論政重體法制度;仲舒謂性 有善質而未全善,故重仁義禮。 /
17

網路影片表現手法之探討:以科學主題為例 / Exploring the Creative Strategies of YouTube Videos on Scientific Subjects

林品婕, Lin, Pin 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YouTube的普及與拍攝影片的門檻降低,愈來愈多使用者將自製影片分享至網路平台,其中也包含以科學為主題的網路影片,加上近年來如PanSci泛科學、Taiwan Bar以及Oisee等知識型YouTube頻道在國內興起,網路科學影片已然成為使用者分享資訊的方法之一,具備傳播知識的潛力。然而,網路科學影片儘管在網路上具有相當高的人氣,卻因其缺乏科學機構或媒體組織的把關,呈現方式和表現手法皆與傳統科學影片不盡相同,所能發揮傳播科學之功能也時常被忽略。故本研究以網路科學影片為研究對象,試圖瞭解網路科學影片所蘊含之人性化特質,及其促進科學參與之可能。 本研究採文本分析法,並以主題分析法作為資料分析的方法,選取國內外與科學主題相關之YouTube頻道及影片進行文本檢視。本研究歸納出網路科學影片人性化特質的三個影響面向,分別是:使得網路科學影片更加強調創作者個人特質、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使之蘊含著鼓勵創作的「隨創」精神。 結果發現,網路科學影片強調以「人」為主體之運作方式,將傳統專家至上之科學權威轉移成任何使用者的分享論述,因而更有機會促進民眾認知參與、線上參與以及創作行為的投入,提升科學參與的可能性。整體而言,本研究以人性化的觀點探討網路科學影片之特質,並認為其有機會能夠促進科學的參與,主要之研究目的在於重新審視其在科學傳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以帶動更多與網路科學影片相關的討論與研究發展。
18

韓非激勵管理思想之研究

陳惠華, Chen, Hu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研究之旨趣、範圍與方法架構。其次就中、西管理思想之梗 概 (即意涵、派別及演進情形) 作分別之探討與說明。 第二章:激勵管理學說概論。本章旨在說明激勵管理之本質,並介紹各種激勵管理之 理論,最後並嘗試作一整合工夫,建立激勵管理的分析模式。 第三章:韓非行狀及其思想之蘊成。本章點出韓非思想之建立,乃有其時代背景與個 人特質之因素所致成,並就其思想之淵源(分為三晉法家之傳統淵源及先秦諸子之學 派淵源)說明其蘊育之過程。 第四章:韓非激勵管理思想之體系建立。本章首先建立其體系分析架構,次由演化的 歷史觀、自利的人性論、功利的價值觀說明其理論根基;再論其內涵法、勢、術三者 之性能及其實際之應用;最後探討法、勢、術三者之整合關係,而完成其整個體系建 立之分析。 第五章:結論。此章擬由人性論之探討,及韓非思想與西方激勵管理思想之比較(尤 重與西人馬基準術論之比較),而對其激勵管理思想作整體之檢討與評估,以期使韓 非思想對現代激勵管理所具有之意義得以表露和有所助益。
19

模糊期望值與模糊變異數的檢定方法 / Methods on Testing Hypotheses of Fuzzy Mean and Fuzzy Variance

張曙光, Shu-Kuang,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許多實際情形下,傳統的統計檢定方法是不足以應付的。故本論文提出模糊檢定方法,我們定義出模糊樣本期望值與模糊樣本變異數的計算方法,再針對不同的模糊資料,分別提出不同的檢定方法,去解決最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包括推廣古典的統計檢定方法與自創的檢定方法。 關鍵字:隸屬度函數,模糊樣本取樣,模糊樣本期望值,模糊樣本變異數,人性思考,t檢定,F檢定,模糊常態分配。 / In many expositions of fuzzy methods, fuzzy techniques are described as an alternative to a more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approach.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class of fuzzy statistical decision process in which testing hypothesis can be naturally reformulated in terms of interval-valued statistics. We provide the definitions of fuzzy mean, fuzzy distance as well as investigation of their related properties. We also give some empirical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techniques and to analyze fuzzy data. Empirical studies show that fuzzy hypothesis testing with soft computing for interval data are more realistic and reasonable in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Finally certain comments are suggested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We hope that this reformation will make the corresponding fuzzy techniques more acceptable to researchers whose only experience is in using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methods. Key words: Membership function, fuzzy sampling survey, fuzzy mean, human thought, t-test, F-test, normally distributed.
20

盧梭教育哲學思想之研究

張育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探討了「兒童化的成人」與「成人化的兒童」呈現了台灣的「人性危機」,也可稱是「教育危機」。人們尚未達到啟蒙以來的理想成為獨立、自由、自主的人性狀態,而盧梭這位相當接近我們當代思維的哲人被稱為「人性權利的恢復者」,以及「童年的擁護者」。他不僅是一位舊時代的批判者,更是一位新時代的設計。盧梭之思維對於當代各種人性問題的分析仍然精闢透徹,本文希冀透過盧梭之眼作為闡述與批判我們當前危機的理論依據。 一般人很習慣地從文學、政治與教育三個角度來詮釋盧梭,讀者依據自身的興趣來揀選某一個詮釋的視角。將作者思想切割的結果導致人們對盧梭思想的含糊與矛盾或是盧梭人格之異常感到難以理解。本文將以盧梭的《第一論》《第二論》、《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對話錄》、《遐思錄》為研究血肉,前四本為「理論性著作」與後三本為「自傳性著作」,考察盧梭理論性與自傳性之間的辯證關係來從文學、政治與教育的三個面向綜觀盧梭的思維與其心靈。 本論文透過三個詮釋循環的步驟對於盧梭的部分與整體不斷地進行理解。步驟一是依據盧梭作品的年代順序對於文本進行理解。步驟二是根據盧梭作者本人對於其性格與文本的詮釋與評價,來支援研究者對其文本整體的理解。步驟三是透過重要二手文獻對於盧梭的詮釋來補充對盧梭的理解。由這三個步驟得出兩條理解盧梭思想之進路:進路一是自傳與理論的系統關係,進路二是教育與政治的辯證關係。本人將以上的詮釋步驟與理解之進路繪製成「理論架構圖(一)」與「理論架構圖(二)」,也是本論文各章節之骨架。 第二章 啟蒙時代與盧梭,主要根據「理論架構圖(一)」在第一節 啟蒙時代 考察盧梭的時代背景—日內瓦與法國。在 第二節 盧梭其人 再概述盧梭生平經歷的與探討盧梭之性格。最後在 第三節 《懺悔錄》、《對話錄》、《遐思錄》:對自我之剖析 闡述盧梭的自傳性著作與理論性著作之系統關係。根據以上三節作為綜觀盧梭思想與其人之背景知識。有一點至關重要的是,盧梭的自傳性著作不僅是作為「自傳」具有「自我辯駁」(Self-justification)的作用外,更兼備「自我揭示」(Self-revelation)的哲學意義,盧梭懷有將自己一生的經歷作為一種「人生範例」與「道德寓言」的哲學企圖。簡單來說,盧梭的自傳和理論之間有綿密的系統關係。 第三章 墮落的文明狀態、烏托邦的自然狀態與救贖之路,筆者從綜觀的角度探討了盧梭政治教育哲學思維的整體架構,也就是本文的「理論架構圖(二)」。在現代的向度裡,盧梭痛陳18世紀的文明疾病之根源,他以《第一論》作為文明疾病的診斷書。接續《第二論》在過去的向度裡找到了自然狀態與自然人作為診斷當前墮落的文明狀態與情感生了病的文明人之診斷標準。最後,盧梭很明白救贖的希望不在過去而在未來,人們不可能重新回到蠻荒的時代變成「自然人」,他提出了三條通往救贖之路—公民、新自然人與孤獨者。盧梭在《社會契約論》指出他心中「理想的社會秩序」—「公民」如何可能。而《愛彌兒》則為盧梭「理想的教育圖像」,也就是探討「新自然人」如何在墮落的文明狀態中重新養成的教育過程。盧梭本人對自身文明病徵治癒之方式是退回到社會之外,作為一個孤獨的遁隱者與遐思者,雖然盧梭在「自我放逐」的歷程獲得了心靈療癒的力量寫出了如《愛彌兒》與《社會契約》的巨作,但正是這些嘔心瀝血之作成了遭受社會流放的理由,而命運的最終,孤獨流浪者用了絕對的方式遁隱到他的內心世界不再同時代人對話,這不並是一條真正通往救贖之路。 本文第四章 盧梭之人類圖像,將先從《第二論》與《愛彌兒》考察盧梭對「人性」概念的探討,前者是從「人類發展史」整體的人類之角度,後者是從個體「人性發展史」的角度出發。這兩個側面勾勒出盧梭「人類圖像」的全貌。第一節 人性之基本預設 將探討盧梭對人性的基本看法,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盧梭—曾懷抱著成為當時代的「俄耳浦斯」音樂家夢—或許多少有音樂家的思維,他希望創作出「情感」與「理性」彼此和諧的人性奏鳴曲。盧梭雖然高舉了情感的旗幟,但他不捨棄理性應有之地位。第二節 從自然狀態走向文明狀態 將闡述盧梭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想像,人類如何從過去最純粹的「自然狀態」邁向人類的「黃金時期」,最後走入「墮落的文明狀態」—現狀。最後,盧梭主張只有好的政府才能培育出有道德之公民,而好的政府要免除對人們的宰制與歸順,良好的社會制度能夠改變人類的本性,使人從個體到公民,盧梭認為理想的社會秩序是建立於「普遍意志」之上的理想社會。 本文第五章 盧梭之教育理論 之 第一節 自然教育基礎之設定 與 第二節 個體發展之四個時期 主要按照《愛彌兒》的文脈,對盧梭的教育理論進行概念的整理。筆者在 第三節 對照的教育範例 對勘了《懺悔錄》裡的盧梭與《愛彌兒》裡的愛彌兒的生命經驗與教育歷程,以豐富對盧梭教育理論的整體性理解。《懺悔錄》展現了盧梭個人的人性歷史,筆者以此作為「自然教育的想像範例—愛彌兒」之對照的教育範例。最後,第六章 總結了盧梭與教育實踐,作為回應了本篇論文的起始問題「成人化的兒童」與「兒童化的成人」救贖如何可能—情感教育與理性教育並重,也就是一種全人的教育,而另類教育成了指標。

Page generated in 0.02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