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4
  • 24
  • 2
  • Tagged with
  • 26
  • 26
  • 26
  • 26
  • 7
  • 6
  • 5
  • 5
  • 5
  • 5
  • 5
  • 5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李贅的政治思想

潘台雄, PAN, TAI-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冊,約計六萬餘字,區分為六章。第一章導論,第一節重要的經歷,第二節 政治思想的範圍,第三節研究的取向與困難,本章主要是闡述論文的題目,涵蓋李 一生的重要經歷,以及界定研究的範圍與可能的困難。第二章透視李 ,第一節社會 的環境,第二節思想的淵源,第三節個性的描述,本章以此三因素瞭解李 思想之所 以形成的背景。第三章為政之道,第一節心性的理解,第二節時的重要性,第三節治 國之術,本章是基於李 對人性的理解,並由他對「時」的重視,說明統治者治民的 方式。第四章君與臣,第一節君道,第二節臣道,第三節君臣關係,本章是述說李 對君、臣應然,實然的角色之觀點,並分析二者關係。第五章道學的批判,第一節行 為的虛偽,第二節思想的迂腐,第三節君子小人之分,本章是李 抨擊道學者的虛偽 與迂腐,並認為他們無以治國。第六章結論,第一節思想的檢討,第二節歷史的定位 ,本章的重心是全面性的檢討李 思想,並給予他歷史上應的評價。
2

賈誼政治思想之研究

劉良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管子法治思想之研究

陳逸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為探討瞭解管子法思想所作之研究,目的是透過前人對法治之思考與觀察,尋求思想觀念上的突破與啟發,以期作為日後進一步認識中華文化之基礎。本論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管仲評傳與管子書,分管仲評傳、後人對管仲之論評、管子其書和評議三節;管仲評傳這一節又分生平、功業、時代背景三點來闡述;第三節則分管子之見籍與散佚、校註及考證本、版本、真偽考四點來論述;評儀則是就個人之意見作論評。 第二章 法之重要性與界說,分法之重要性、法之界說與評議兩節;法之界說這一節則分「法為不易之程式儀表,為客觀之衡量準則」、「法為天下之大儀」、「法者天下之至道,聖君之實用」、「法者與功懼暴;律者定分止爭;令者令人知事」四點來闡述;評議則是個人意見之發揮。 第三章 法之制定與特性,分法之制定與法之特性與評議二節;法之制定這一節又分制定之人、制定之原則求闡述;第二節又分公開成文性、平等性、強制性、穩定性、時宜性五點來論述;評議則是個人之見作論評。 第四章 法之施行,分國有明君、朝有經臣、濟法以禮、重視民意、教民以法與評議五節;國有明君這一節又分靜因之道、任法、處勢、用術四佔點來論術;第二節又分何謂朝之經臣、得經臣之方法兩點來論述;評議則是個人見解之闡述。 第五章 法之成效,分君尊國治、齊眾用民、絕姦止刑、化民成俗、霸王天下與評議五節;第五節又分富國之方法、強兵之方法兩點闡述;評議則以個人之意見作論評。
4

洛克政治思想之研究

蘇文流, Su, Wen-L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內容是討論洛克政治思想的主要內涵,研究重點是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有關個 人自由保障跟政治社會兩者之間的關係所演釋下來的主要論據,這些論據中有那些 值得爭辯與澄清的問題,發展到近代有那些重要的變化,以及後來的學者作何種批 評,最後提出著者個人的見解,作一總結的評估。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討論洛克的經驗哲學:他的認識論跟自由主義以及政治理論之間有何種關 聯,又經驗主義跟自然法之間有無不協調之處。 第二章 討論洛克的自然社會論:探究自然狀態、自然法,以及跟自然法有密切關 係的財產觀,這些觀念的內在涵義及其值得爭論的地方。 第三章 討論政治社會與個人自由間的調和問題:首先討論他的自由觀,次討論他 的同意論,以及跟建立政治社會的關係,最後討論多數決原則及默認原則。 第四章 討論對政府防制的基本設計:主要的重點是在他的有限政府論以及革命權 利的觀念。 第五章 結論:除扼要敘述洛克政治思想的影響與貢獻外,主要是對他的理論作一 總結性的評估。 #2810309 #2810309
5

權力與倫理--韋伯政治思想研究

黃瑞祥, HUANG, RUI-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政治事務中,權力與倫理應當有著什麼樣的區別與關聯?乃是一個至為重要的問題 。德思想家韋伯(MAX WEBER, 1864-1920) 對政治事務的思考,亦特別著 重於此。他的基本觀點是:人對人的權力宰制無法取消,亦即整個社會徹底地倫理化 乃是不可能的,在此限制之下,政治行動及制度的唯一倫理可能性在於責任;而政治 事務要不淪為純然的權力徵逐而墮入虛無,亦唯有憑藉責任倫理來提昇。於是責任倫 理不僅是唯一可能的政治倫理,亦是必要的政治倫理。此即為本文的主要論題之所在 。為突顯韋伯上述觀點,本文將韋伯置於左抗馬克思,右拒尼采的立場來考察;馬克 思可視為從「倫理」的立場對「權力」的最猛烈批判,而尼采則可看做從「權力」的 度對「倫理」的最徹底顛覆,他們共同構成了西方現代文明的最嚴重威脅。韋伯處此 左右夾擊之中,則要求西方現代人做一個政治上成熟的人,採取責任倫理的實踐立場 ,並以此為唯一必要且可能的生存之道。 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指出研究目的與範圍,並對主題所在的脈絡及論述架構 做一說明。第二章討論兩個先決問題:其一,韋伯與政治思想的關係、其二,韋伯與 馬克思及尼采的關係,以做為下一章論述的準備。第三章以「馬克思-韋伯-尼采」 這一對比為基本架構,從個體的人格、行動及群體的制度三個層次,來正面舖陳韋伯 的基本觀點。第四章從「學術與政治的關係」這一角度對韋伯的基本觀點加以評估與 辯護。第五章結論並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
6

韓非的法、術、勢思想之分析與綜合

宋琫圭, SONG, BENG-G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約七萬字,約七萬字,內容分為導論、結論及正文七章十九節,撰寫 係以歷史的方法,以政治學的觀點,以政治學的觀點,引證論逑,其大要如下: 導論:說明關於問題的提起及研究的步驟。第一章敘逑韓非的生平及其政治思想的歷 史背景。第二章韓非政治思想的 源:探索其內因及外緣。第三章韓非政治思想的理 論根基:分為自利的人性論、進化的歷史觀以及務力的國家觀,予以討論。第四、五 章六章,乃先後分逑韓非政治思想中的法論、術論與勢論。第七章韓非 的法、術、勢思想互相結合的關係:論析法與術、術與勢以及勢與法的互相關係及如 何結合運用。結論:綜合以上七章所研究之發現,嘗試評定,加以歸納整理。
7

王韜的政治思想

姚海奇, Yao, Hai-Q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韜一生,境遇坎坷,落魄江湖,途窮祑城,以偉駿之才,獲遇如此,能不令人扼腕 ,其遇如此,然未曾減其豪情,弱其壯志,加以其才雄長,其識深遠,以富強之方, 倡行天下,欲以此救中朝於水火,並進中國於列強之林,果清室納其言,採其方,未 始不能轉時移機,易弱為強。 故本文擬以客觀態度,對王氏一生主張,予以整理,並加闡析、評估,其重心則落實 於富強思想上。 本論文計一冊,全篇六章,約五萬余字。 第一章:導論詳述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有二: (一) 歷史眼光與道德 判斷。 (二) 發展途徑:以現代化為經,以時間為緯。藉此評估王氏思想。 第二章:王韜略傳:對王韜一生動態,作一鳥瞰式之回顧。 第三章:論道與變 闡明道、變二者間的關係,一言以蔽之,即:「天心變於上,人事應於下」。 第四章:治民與治兵 此乃王韜思想重心,誠如王氏所言:「故今日我國之急務,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 」。 第五章:倡富強 (思想) 此為利強之方,亦是王韜一生戮力以赴之鵠的,其于時事之弊,國政之窮,皆以此方 濟之。 第六章:結論 對王氏政治思想,作一簡扼之評估。
8

《老子》與《莊子》的天道政治思想

洪已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老子與莊子提出天道政治的用意在於「崇本息末」,所崇之本者「天道」是也,所息之末者巧術、詐偽也。老子觀閱天地之變化,體知宇宙之常道,所以崇 「天道」以明「人事」,欲以天道之理想來提昇、美化現實的政治。因此天道政治是落實在現實層面而又有高遠理想的政治理論,是落實在人倫日用之中的,是不外日用飲食之間的「樸素之道」。 天人關係可以說是天道政治最重要的基礎,大體而言老子與莊子的天人關係可以說是一種「法天」的思想,不過從《莊子》〈內篇〉中可以看出莊子對於天人關係可分為天人有「必然之分」、「本然之合」以及「應然之合」三種關係,而天人的應然之合就是透過德性的修養以及氣功的修煉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而商、周時期「天命王權」的政治型態卻是由巫現透過巫術以達到神人合一,又在「絕地天通」之後帝王變成為上帝在人世間唯一的代言人,也就是說帝王代替上帝來統治天下,他的權威是上帝(天)所賦予的,因此其權威是不容懷疑,不可挑戰的。然而周人從夏、商覆滅的經驗中得到了「天命靡常」的教訓,又從文王受命的經驗中得知只有敬德、保民才能受天之佑、得天之命,雖然周人仍然信仰「天命王權」,而且西周統治者敬畏天命的原因並不只是道德上的因素,不過由於敬、德觀念的滲入是以進一步促使了天道政治思想的萌芽。 「天人合一」與「天命王權」可以說是天道政治的思想基礎,而天道治政思想的內涵在實質內容上則是「無為而治」;在理想型態上則是「太上之治」;在行動方略上則是「虛順而化」。從老子「動善時」的觀念來看,無為而治強調的是在問題發生之前能「為之於未有」,而如果是問題已經發生則處之以「曲全」之道,又在問題解決之後還要能「功成無名」。而此無為而治之道在《莊子》則是以「庖丁解牛」的寓言展現。其次,天道政治的理想則是太上之治「下知有之」的理想,也就是聖人以無為的方式來為政治國,而在功成事遂之後復能不居功,是以人民僅知有君王與政府的存在,卻不知其有什麼作為,而此「下之有知」的太上之治落實下來所呈現的就是「小國寡民」與「至德之世」。 最後在行動方略上則是「虛順而化」的辦法,老子並不否認剛強能勝柔弱的經驗法則,但是柔弱能勝剛強也是眾所週知的經驗法則,老子以水作比喻,滴水不斷則能穿石,洪水過後木石不流。(另外「氣」的性質也與水一樣)因為剛強之上必定還有一個更剛強者,因此老子並不欣賞這種自以為是的強,他所欣賞的是如水、氣-樣能柔弱也能剛強的「柔強」,這種以柔克剛的方略在《莊子》則是 「順人而不失己」、「伴君如伴虎」的柔化方式。因此天道政治雖然也同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然而「虛順而化」這種不流血的革命行動才是老子與莊子所欣賞的。 總而言之,《老子》與《莊子》的天道政治思想可以歸結為以下五點特色:
9

李退溪與李栗谷政治思想之比較研究

全樂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思想」屬於人類思維的領域,是人類以自身力量解決自身問題之起點,如無問題存在,自不會產生思想,政治思想亦然,它為政治問題之解決提供答案。所以研究政治思想史時,芋種政治思想至少必具有能說明現今政治行為的效果,並隨時必須要值得引證的準矕。 十四世紀起,朱子學在中國獲得尊崇的地位,朱子學家最關心的是「內聖外王」問題,他們認為「外王」必須本於「內聖」,所以「內聖」與「外王」猶如表□不可分。他們最高的理想是德治,而德治的出發點是尊重人民,也是對人生的信賴。 朱子學自十五世紀支配朝鮮朝(以下簡稱子朝)思想界,同時成為李朝的治國原理。它在李朝思想方面不難居於正統地位。在李朝五百餘年中,研究朱子學的韓儒輩,出而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人物可說是李退溪(名滉,西元一五0一年-一五七0年)與李栗谷(名珥,西元一五三六年-一五八四年),他們對近代韓國學術思想界產生莫大影響。前者是主理派的代表,後者是主氣派的代表,形成主理與主氣兩大學派。欲瞭解近代韓國政治思想的來龍去脈,首應研究二李之思想,筆者來華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對上述問題常存關心,愛以「李退溪與李栗谷政治思想之比較研究」為題,撰寫本論文。
10

二程政治思想的構成體系及其歷史背景 /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Cheng Hao and Cheng Yi

紀晏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理學是在經過佛、道兩家長久以來的挑戰,吸收並融合了部分的佛道精華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態儒學,本身既牽涉到學術思想,也涉及了政治、宇宙人生觀與及生命實踐。他的誕生與唐宋之際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變革密切相關。唐宋之際在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轉折。在平民化跟普及化,加上中央集權、大一統政府的新政治結構底下,因此宋人所側重的學術面貌也和過去有相當的不同。 對於政治,二程首先便分出了「治道」與「治法」這兩個面相。因為對他們而言,政治制度往往隨著時代而有所興革,有其時代性,因此要論政治,還必須先論及它根本的道理。而在政治上的根本,對二程而言便是「治道」,亦即《大學》所倡,以心性修養為基礎的修齊治平之道。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涵蓋了整體的宇宙運化,並以人生、人倫為根本,而且是一種宇宙人間共通的秩序,將天道性命跟現世的人生結合。這樣以宗法、家國同構的方式形成的政治社會組織運作,對二程而言,是法於自然,且按照自然人性內在真實運作的原理來決定的政治秩序,這也是源於他們對歷史長期以來的認識。 「治法」則是在二程理想中這個整體秩序的具體呈現,亦即根據「治道」,因應時代需求,在當代所設之禮制綱常。但這樣的制度,往往會隨時代政治、社會的變化而有所損益,不比於亙古不變的治道,必須因時而易。因此在接下來會繼續看到,對於經歷了唐宋變革之後的北宋,二程認為如何在當代落實治道,又有什麼樣的一些想法和主張,以及他們在朝、在野為官時,如何面對政局、處理政務。

Page generated in 0.017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