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宋初智圓與契嵩對儒學的回應

隨著隋唐時代的大一統,儒家最主要的學問――經學也得到官方上的一致性。然而,中唐以後對於傳統經注感到不滿的士大夫開起新的研究取向,希望在經典當中再次尋求古代聖賢的「道」,並且「道統」也逐漸被確立起來。與此同時,佛教界也有新的變化。
天台宗與禪宗是影響唐代士大夫最深的兩個佛門宗派。儘管士大夫在以儒家思想作為治世的原則,但其內心也多皈依佛法。唯韓愈欲以儒家的心性之學取代佛法,成為士大夫的內在精神價值。然而,直到理學家張揚心性之學以前,韓愈的主張只得到少數士大夫的認同。
時至北宋,士大夫繼續追尋「道」,其中古文家頗致力於此。經學也延續唐代的新學風,正逐漸推翻傳統經注,至慶曆以後全面開展。同時,宋儒排佛的浪潮與此相應和。然而,兼通儒、釋的佛教高僧對此有所回應。先是天台僧智圓在排佛尚未激烈的時代大談儒家的「道」,並援引《中庸》會通佛家的「中道義」。禪僧契嵩則與復興儒學的士大夫正面對抗,與智圓同樣先在理學家之前,發展具儒學內涵的心性之學。
本文所要探討的是佛教在宋初儒學轉變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像智圓、契嵩這類的僧人如何運用儒、佛二家的思想,以回應儒當代的儒學,是值得注意的問題。再者,儒學與佛教都在唐代有所變化,須自此探求其歷史脈絡。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31530094
Creators歐朝榮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