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銀行往來關係對中小企業信用評等之影響

銀行借款作為企業的一種資金來源,企業與銀行的往來關係可為企業帶來附加利益,且藉由中小企業對銀行揭露其內部資訊、以及銀行借款須定期付息的現金流出壓力,銀行就能對企業營運扮演監督的角色,降低中小企業的代理問題與資訊不對稱現象,降低企業經營的道德風險;若有了長期經營的銀行往來關係,企業不但可以降低利息、增加借款額度,也可以為建立企業聲譽,有利於企業再行籌資。本研究即是建立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等模型,並探討銀行往關係所隱含的意義,並討論「銀行往來關係」是否可以成為中小企業企業倒帳風險及經營狀況的代理變數。
實證結果發現:(1)「該企業過去是否已獲得銀行授信核可」為銀行往來關係中最重要、最具分類能力的變數。根據此項特性值,我們可以將樣本分成特性明顯不同的兩個群體。並且根據不同的群體,本研究建立四個不同的模型。模型一、二適用於「過去曾獲得授信核可之企業」,模型三、四則適用於「過去未曾獲得授信核可之企業」。若比較模型一、二與模型三、四,可發現模型一、二的解釋能力與預測能力優於模型三、四;這表示,「過去曾獲得授信核可之企業」,其行為與風險是較能預測的。(2)關於銀行往來關係,我們使用了諸多變數作為銀行往來關係的代理變數,包括企業本身及企業負責人在銀行借款的額度、額度變動率、借款帳戶的屬性(是支票存款、擔保放款或無擔保放款)、負債資金的性質(長期、中期借款或短期借款)等、“企業被金融機構查詢次數”、“企業負責人個人被金融機構查詢次數”等;攸關程度較高的變數如下:企業中期放款餘額(及其變動率)、企業短期放款餘額(及其變動率)、個人有擔保放款餘額及其變動率、企業及個人無違約情事之放款總額。關於模型結果,對台灣中小企業而言,銀行往來關係的確可以作為衡量企業倒帳風險、營運狀況、財務能力的代理變數。(3)本研究各模型皆以銀行往來關係為最主要的模型變數。整個來說,所有模型的分類正確率與預測正確率皆在75%以上,顯示這些模型的確能在事前辨別企業是否倒帳。另外,在可忍受的誤拒率水準之下,各模型的誤授率最低可達6.97%,幾乎與國內全體銀行的總平均逾放比相同;這樣的模型低誤授率即可用自動化的數量評等模型達成,顯示出此模型在實務上具有實用性。(4)在其他非銀行往來關係的變數項方面,「企業登記資本額」與中小企業各項特性值皆顯著相關,顯示出企業之登記資本額的確隱含著重要的資訊內涵;在中小企業嚴重資訊不對稱、財報資訊不真實的狀況之下,企業營運規模與資本額可作為中小企業獲利能力、償債能力、資訊不對稱程度的代理變數,也是銀行在執行借款作業時的一個攸關變數。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557
Creators劉玉皙, Liu, Yu-Hs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48 seconds